返回

大乘法苑义林章师子吼钞卷二十二

首頁
    (表無表章) 南都西京藥師寺傳法相 大乘沙門釋基辨撰 【章】苾刍意樂鈔曰。

    下明苾刍失戒。

    菩薩不失之由苾刍意樂者。

    自利意樂廣大深遠者。

    說苾刍犯重決定失戒。

    示有深意趣。

    何深意趣。

    謂。

    若說犯重不失戒。

    則但犯重者多應失護持志故。

    以深意趣說決定失戒。

    為法器故者。

    法器。

    謂。

    上所言道器。

    法。

    謂善法保護善意樂。

    欲證無漏道果。

    雲為法器次章文雲惡意樂思損善器故。

    此是意也菩薩種種皆引攝故者。

    就利他釋。

    菩薩雖犯重有慚愧心。

    中下纏犯則許重受。

    此犯重複無慚愧心強勝。

    惡意樂增。

    攝益是等犯人。

    說今生得重受。

    引攝者引利益方便。

    顯業抄中雲。

    現自誓令證道果故雲廣大等也。

    今雲此釋由梵網古迹而釋。

    非今章主意。

    又續後抄雲。

    菩薩種種皆引攝故者。

    此師意如太賢。

    菩薩許分受故。

    慈恩正義同初師故不許菩薩分受也。

    上雲其心廣故必須具受。

    是也。

    今雲。

    此釋非今文所用也。

    菩薩分受者。

    本出璎珞經。

    彼說。

    以是故有受一分戒。

    名一分菩薩。

    乃至二分三分四分十分名具足戒(雲雲)六波羅蜜經亦同說。

    璎珞經等說由十波羅夷。

    說初律儀戒。

    故立一分受。

    由别受得故有一分義。

    瑜伽論意說三聚通受得故。

    無一分受義。

    瑜伽總說菩薩戒。

    璎珞經别準聲聞乘說别受故。

    續後抄意不辨菽麥也。

     【章】應速簸揚鈔曰。

    俱舍曰。

    如是應速驅擯衆中實非苾刍稱苾刍者。

    此即合簸揚經文也。

    問。

    第一師意。

    雲何會此經文。

    答。

    誡犯重作如是說。

    非謂舍戒也。

     【章】最初未制戒。

    鈔曰。

    此以犯不犯證失不失也。

    此師意。

    犯即失故。

    即知。

    最初未制不犯不失也。

    一制後亦犯亦失也。

     【章】癡狂心亂鈔曰。

    問。

    狂亂惱其異如何。

    答。

    江西記曰。

    身口共狂。

    此名狂人。

    身口不狂。

    是名亂心。

    身心狂而口不狂。

    是名癡惱。

     【章】理正鈔曰。

    意雲。

    前師義是大乘正義。

    而非涅槃不解我意故。

    為理正。

    後師義不脫不解我意一邊。

    即同三部計故。

     【章】故前解善鈔曰。

    上來所明二師解中。

    第一師意。

    章主以為優美。

    大小二戒俱上纏失戒。

    中下不失。

    不同上座及薩婆多立三纏俱失。

    是即大乘實義。

    涅槃經意故。

    以前解為善。

    第二師意違涅槃經意故為不正。

    是章主意。

    又南山意。

    依準四分不簡三纏為不失戒。

    此亦非大乘意(章主明戒失不以四分同為經部。

    雖爾。

    說戒失不四分經部不同。

    四分是昙無德部。

    即法藏部。

    何故以四分為經部若以分通大乘義為經部攝。

    亦是為成實宗。

    則大謬錯。

    經部所立無通大乘義。

    若以名目通為通大乘。

    則大謬。

    又大乘任文不取義故。

    成實論不通大乘。

    如三論玄義辨)。

     【章】一雲一形鈔曰。

    此初師解。

    以論形沒二形生一句為一緣舍故。

    論文總是五緣舍。

    撰集抄曰。

    初師一緣舍義。

    謂。

    二形生者。

    必沒本一形後生二形。

    本形沒時未舍其戒。

    後生二形時始舍其戒。

    故名一緣舍總為五緣舍。

     【章】雖知聖人鈔曰。

    下通伏難。

    由诠要抄意難曰。

    黃門二形無根等之報。

    并由見斷惑所起業因。

    而因亡果亦喪之道理必然故。

    入見既斷見惑。

    雲何入聖之位。

    有見惑所起之惡果(雲雲)(已上難意)今文通雲。

    入聖已後雖造業不招果。

    入見以前毒蟲食形。

    食形之時忽然入見。

    凡所受戒相續不失。

    而蟲被食懸。

    形忽堕落。

    即成無形。

    由凡作業得此果故。

    雖然。

    失形不失戒。

    名雲失戒。

    則果上戒舍何不許之(雲雲)(已上诠要抄中或抄意)。

     【章】若先無形鈔曰。

    此下通難。

    難意雲(光胤抄意)謂。

    受戒時黃門無形二形。

    俱不得戒。

    雲何無形不失戒耶。

    以今文會之。

     【章】非道器故鈔曰。

    意雲。

    若生得無形者。

    男女情志不定故。

    此非道器也。

     【章】六緣舍鈔曰。

    第二解意。

    以論形沒二形生一句為二緣舍故。

    總為六緣舍也。

    二緣舍者。

    一。

    一形沒者舍戒。

    二。

    二形生者舍戒一形沒時等者。

    謂。

    一形沒成無形時舍戒(第一緣)二形後生等者。

    是(第二緣)此第二師意雲二形生相。

    與第一師别。

    第一師雲将生二形時必失本形成無形。

    是為前相成無形已後二形俱新生。

    又第二師意與是不同。

    謂。

    先本一形傍新生一形。

    今生但一形。

    本一形上。

    加今一形。

    故雲二形生。

    雲非先一形沒二形新生。

    先一形在雲何第二師立理。

    意雲。

    論一句中。

    形沒二字。

    是别明無形舍戒。

    如何如第一師。

    以形沒二字為二形生舍前相(雲雲)二形生者。

    本一形不沒在上加新生一形。

    雲何以形沒二字為二形生前相。

    雲一緣舍句(雲雲)故形沒二字别緣舍。

     【章】然俱非形鈔曰。

    第三遮妨。

    初師難雲。

    若以此句為二緣舍。

    何故論中唯列五緣(雲雲)今文會之俱者二形生也。

    非者形沒也。

    今以合說會了。

    其實六緣者。

    一作法舍。

    二犯重舍。

    三形沒舍。

    四二形生舍。

    五斷善根舍。

    六衆同分舍。

    雖如是有六。

    今合三四說雲五緣無入見谛等者。

    遮前師證。

    初師又難雲。

    若爾何故有入見蟲食等(雲雲)今文遮已。

    初師以入見蟲食為大小通義。

    第二師為唯小乘義雲大乘不許。

     【章】若爾諸有鈔曰。

    初師難第二師。

    若如第二師雲形沒舍者。

    此難勢起故雲若爾。

    先從下死者。

    唯識論三雲。

    由善惡業。

    下上身份。

    冷觸漸起(意言。

    善業者。

    自身下分冷觸漸起。

    亦惡業者。

    自身上冷觸漸起。

    今文且約善業雲)攝論雲。

    善業從下冷。

    惡業從上冷。

     【章】若爾此處鈔曰。

    意雲。

    若以形死之由漸命終者立無根舍。

    人之死生。

    于此形處以可判之。

    以不形死則猶判生。

    以形死故可判人死。

    但瑜伽文雲最末後心方死。

    謂。

    今生終極之一念。

    雲最末後心。

    即第八識忽止任持諸根之功能。

    去此生往彼生終一念也。

    若如第二師。

    則以形處可判死生。

    若從下死。

    即過形處。

    雖有第八。

    可判命終。

    形處既死。

    此瑜伽文如何釋哉(雲雲)(此诠要所引。

    或抄及續後抄意)西大寺言。

    若爾此處下雲死處相違難。

    死位一切下雲重舍無用難。

    分文為二。

    今雲。

    甚難解故。

    今但為一個難。

    死位一切下立理而難。

    難意不别也。

     【章】死位一切鈔曰。

    或抄雲。

    謂。

    若汝立形沒舍或。

    末後心前成形沒舍。

    身份之宮無有戒體。

    然後重用命終舍。

    而何用無有。

    戒體何舍(雲雲)诠要。

     【章】二形先有鈔曰。

    此下正判成形沒不舍義。

    二形無形相對辨。

    報恩吼曰。

    自下通伏難。

    後師難前師雲。

    六緣不受。

    第三緣者是男根損害。

    既不許授。

    明知漸舍命者。

    過形即舍。

    今文通此難(雲雲)今雲。

    吼主不是。

    文有雖字或故字。

    則是伏難非通伏難。

    此但判成。

     【章】男女煩惱鈔曰。

    對法八說。

    男女煩惱但現行。

    不堪親近承事二衆故不别說。

    又瑜伽五十三說。

    此扇搋半擇迦。

    若還苾刍衆中。

    便參女過。

    若還苾刍尼衆中。

    因摩獨等便參男過。

    由不應與二衆共居。

    是故不許此類出家及受具足。

    又由此二煩惱多故。

    性煩惱障極覆障故。

    不能發起如是思擇。

     【章】故俱舍說鈔曰。

    下引證結成形沒不善義。

    俱舍有新舊兩譯。

    然異本章依陳舊譯。

    十三根中入男女随一根。

    除未知根。

    今章依唐譯論。

    入未知除男女根也。

     今引此論文欲彰聖人有無根故也(辨)就此新舊兩俱舍意别。

    古來異解紛亂。

    決擇抄由異本章文同舊俱舍故會曰。

    前雖互斷此下别斷。

    前師為勝。

    将斷先與。

    會釋相違(雲雲)集玄解此。

    作前師縱後師文。

    後師會前所憑俱舍十三根文。

    無男女者是小乘義。

    不可依據。

    乃牒縱之。

    後引瑜伽而為奪也(雲雲)光記第三雲。

    舊俱舍不說苦根取男女随一者。

    譯家謬矣。

     【章】斷善為緣鈔曰。

    明加行善雖非斷善舍名斷善根由。

    集解曰。

    釋以加行善心受戒。

    亦名斷善舍之所以也。

    謂。

    以斷善根之加行心為緣。

    而舍其加行心所受之戒故。

    名為斷善根舍。

    非正斷善位舍名為斷善根舍。

    又寂補雲。

    然從所善為緣舍故。

    亦名得名為斷善根舍。

     【章】然戒通有三鈔曰。

    興正私文雲。

    上正明加行生得舍時不同。

    已下但于生得舍時會諸說。

    今雲。

    無會諸說義不穩。

    顯業抄雲。

    古又付斷善根有二師義。

    初至其戒方失。

    是一師義也。

    然戒通有已下文一師義也(雲雲)诠要雲。

    此說對下問答分别之中二師也(下二解者。

    初解。

    謂。

    與加行善同時而舍。

    得舍相翻。

    不違理故。

    後解雲。

    雖由邪見斷加行善。

    爾時但令戒漸微羸。

    由未名舍。

    與生得善同時而舍。

    随善根盡方名舍。

    故前解應勝)邪見九品。

    謂。

    九品邪見。

    斷九品善根。

    順逆對斷。

    初下下品邪見能斷上上品善根。

    乃至上上品邪見能斷下下品善根。

    九品斷盡故雲九品方斷善盡。

    其戒亦爾者。

    謂。

    所依善心即有九品。

    各能發戒。

    亦有九品善之心品。

    是即能等起因。

    戒之九品所等起果。

    以因與果品類同故。

    斷善根因。

    舍律儀果。

    謂。

    斷下品善舍下品戒。

    乃至斷上品善舍上品戒。

    故雲其戒亦爾。

    但言斷善者。

    俱舍有二解。

    一者有餘師說。

    初舍律儀。

    後斷善根。

    二者如是說者。

    又律儀次第。

    随品類舍。

    今大乘義同後正義。

    瑜伽等中但雲斷善根。

    别不雲初舍。

    故斥初有餘師義。

    故雲但言斷善根。

     【章】此說别受鈔曰。

    伽四十菩薩地曰。

    若諸菩薩雖複轉身遍十方界。

    在在生處不舍菩薩淨戒律儀。

    由是菩薩不舍無上菩提大願。

    亦不現行上品纏犯他勝處法。

    若諸菩薩轉受餘生。

    忘失本念。

    值遇善友。

    為欲悟寤菩薩戒念。

    雖數數重受而非新受。

    亦不新得(雲雲)今雲此是明菩薩戒有犯無舍義。

    具如璎珞經及瑜伽等論。

     【章】五十三說鈔曰。

    集解雲。

    論文說五舍已。

    即次文也。

    為明唯說五緣舍。

    不立正法毀壞隐沒舍之所由也。

     【章】一起不同分心鈔曰。

    五十三雲。

    若近事男律儀。

    當知。

    由起不同分心(雲雲)今謂。

    同分者相似義故。

    不同分者不相似也。

    遷玩曰。

    有說不相似故名不同分。

    非也(雲雲)報恩吼評雲。

    有說近曾受不殺戒。

    今起殺心。

    殺與不殺不相似故名不同分心。

    今雲。

    吼主評實當也。

    周記中入外道類。

    亦雲不同分。

    是亦與我法中不相似。

    是不同分也。

    又顯業抄雲雖不别作不持悲。

    兼所期願。

    十日之後不持思故。

    此攝不同分心也(雲雲)續後抄雲。

    起不持想。

    是起不同分心(雲雲)今雲。

    此亦雖不同分心。

    濫近住不同分故。

    局故未盡釋近事不同分。

    以不相似釋為是。

     【章】無犯重舍鈔曰。

    續後抄雲。

    問。

    近事何無犯重舍(雲雲)答。

    師雲。

    故如圓房。

    以此難頻奉難故和上(雲雲)言。

    初誘戒故爾也。

    師勘諸文。

    對法抄雲。

    苾刍無分受故。

    犯一重時。

    有犯重舍。

    近事有分受故。

    無犯重舍(雲雲)謂。

    比丘必總受。

    若犯一重。

    所餘欠不滿足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