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法苑义林章师子频伸钞卷第一

首頁
    (自卷初至十紙右四行) 南都西京藥師大寺法相 大乘宗沙門釋基辨撰 【章】題目。

    鈔曰。

    将釋此題目。

    大分為二。

    初離釋。

    後合釋。

    初離釋者。

    此有四釋。

    初釋大乘。

    二釋法義二字。

    三釋義林字。

    四釋章一字。

    初大乘者。

    簡别小乘。

    小乘亦應有法苑義林故。

    釋大乘名諸家争競。

    今且由章主釋。

    對法抄曰。

    大謂弘廣。

    七義相應形小之辭。

    乘謂運載。

    教·理·行·果健運之義(雲雲)(此中七義者。

    對法十一雲。

    一境大性。

    無量教法為境界故。

    至外道小乘等。

    一切悉為所緣境故。

    二行大性。

    行二利故。

    三智大性。

    了二空故。

    四精進大。

    三劫修難行行故。

    五善巧大。

    不住生死涅槃故。

    六證得大。

    證得百四十不共法故。

    七類大性。

    窮生死際作佛事故。

    如是七大性相應雲七義相應也。

    又此中教健運是教大乘。

    謂诠大乘三藏教等。

    能诠教文廣名大。

    有健運雲乘。

    次理健運是理大乘。

    謂真如理衆德所依。

    能持諸法勝遍稱大。

    六度等行乘此真如理故。

    能有所往故名大乘。

    又行健運是行大乘。

    謂六度等健運名乘。

    體用弘廣。

    目之為大。

    又果健運是果大乘。

    謂佛所有菩提涅槃體業勝遍。

    名之名大。

    自他健運。

    目之為乘。

    已上對法抄意)又名無上乘。

    二十唯識疏引辨中邊無上乘品釋大乘言故。

    雲非唯識教則不成無上及大名故(唯識教者。

    契會中邊之教。

    故雲無上亦雲大也) 二釋法義二字者。

    法謂軌執。

    軌謂軌範可生物解。

    持謂任持不舍自相。

    一體有無對。

    二自性差别對。

    三有為無為對。

    四先陳後陳對。

    前唯有體軌。

    後亦通無。

    瑜伽五十二說意。

    不壞法現前。

    無亦名法。

    今者相分必有。

    似無名無。

    由是應知。

    今此法言攝盡大乘一切教法。

    是章主義。

    以何得知。

    謂例如對法名。

    諸師以教·理·行·果四釋法之言。

    天親論主釋法言但在教。

    故今章主亦從論主。

    應言法言攝盡一切大乘教法也。

    義謂境也。

    能緣大乘智起。

    大乘教法為所緣境。

    又謂理也。

    能诠大乘言起。

    此大乘法為所诠理。

    又義者謂差别義。

    境第七聲能差别故。

    名之為門。

    門是差别義故。

    今此法義言即是法門。

    今此義林明大乘法門故。

    雲大乘法義也。

     三釋苑林二字者。

    此有四段釋。

    初就世俗釋。

    二就他家釋。

    三由相傳釋。

    四由章主叙今義。

    初就世俗釋者。

    顔師古曰。

    養鳥獸雲苑。

    苑有垣曰園(雲雲)今譬大乘法門無邊無限。

    雲苑不雲園。

    園有限名故。

    又譬大乘法門能聞思熏增長本有無漏種故。

    雲苑取長養義也。

    林者。

    說文雲。

    平土有叢木曰林。

    譬大乘法門種種無盡。

    皆是中道契會義故。

    平等性無二法門。

    二十論疏說一切法唯識。

    唯識契中道義。

    故表無高下平等雲林也。

    二就他家釋者。

    大日經疏十一曰。

    園苑者。

    人所種殖栽接園苑之處。

    若不種自成。

    即是廣野非苑也。

    若就秘說者。

    園苑謂大菩提心。

    此處寬廣無所不有。

    依此修道最為第一上處也(雲雲)又雲随上中下事作成就法。

    下事林間等(雲雲)以此等說釋今題苑林。

    則大乘法門悉皆大菩提心能起教法。

    即是瑜伽師地。

    故雲法苑。

    又由此大乘法門觀察小乘謬教·外道迷教。

    亦皆無不攝處。

    又上下事故。

    雲苑林也。

    三就相傳說者。

    義鏡第一曰。

    題目者此章二名。

    一法苑林。

    二名義林。

    相傳此等名皆據古典名。

    唐西明寺沙門釋玄晖。

    讀一切經抄諸要事。

    撰成一部名法苑珠林。

    全有百卷。

    又梁大通年始。

    開善寺沙門釋智藏等二十大德。

    撰諸經論為八十卷。

    名為義林。

    疏主取梁為義林。

    據唐為法苑。

    故非無典據。

    雖有如是傳說。

    難以龜鏡。

    今章家主意。

    唯據聖典以為軌範。

    豈憑人意。

    又雲。

    法苑林者一部之都名。

    言義林者義科通名也(雲雲)今雲。

    如秋篠評。

    此相傳說未穩當也。

    四由章主意叙今義者。

    維摩經八說。

    總持之園苑。

    無漏法林樹(雲雲)無垢稱經八說。

    總持為園苑。

    大法為林樹(雲雲)基疏釋曰。

    總持為苑。

    攝持諸行(陀羅尼門三摩地門)故。

    大法為林。

    萬德滋茂故(雲雲)由此疏釋今題。

    則今所論大乘法門。

    攝持一切教門含容一切義門故。

    今攝持為苑。

    含容為林雲法苑義林也。

    由何得知。

    謂下總料簡竟雲。

    前總料簡義通諸教。

    所餘有學宜應用之。

    若講别部。

    用此文義。

    于一一門中應結歸自義(雲雲)此即攝持含容一切諸教之義也。

    (上來釋苑林二字四段文釋竟) 第四釋章一字者。

    此有二釋。

    初準外典釋。

    後舉内典釋。

    初準外典釋者。

    句謂詞絕也。

    文詞止處雲句。

    詩關瞧注疏雲。

    古謂之言。

    秦漢以來乃有句稱。

    又句者局也。

    聯字分疆所以局言者(已上句)章者。

    韻會曰。

    又篇章也詩有章句。

    關睢注疏雲。

    總義包體所以明情也。

    又條也。

    漢約法三章(雲雲)篇者。

    韻會曰。

    說文徐案詩書一篇一義篇聯也。

    詩關睢注疏。

    篇遍也。

    出情鋪事。

    明而遍也(已上外說)二舉内典釋者。

    此立三門。

    初句·章同說。

    次句·章别說。

    後會釋二說。

    初句·章同說者。

    俱舍論雲。

    句者謂章。

    诠義究竟。

    如說諸行無常等章(雲雲)同光記五(五十一丁)曰。

    梵雲缽陀。

    唐言迹。

    如一象身四足迹。

    如一頌總四句成故。

    今就義翻之為句。

    句能诠義究竟。

    梵雲縛迦。

    唐言章。

    還是诠義究竟。

    如說諸行無常等章(雲雲)又顯揚論第十二(二丁)說。

    句身者。

    謂依名字釋義滿足(伽八十一說謂名字圓滿)此複六種。

    一不滿句(伽八十一說不圓滿句)二滿句(伽說圓滿句)三所成句。

    四能成句。

    五序句(伽說标句)六釋句。

    不滿句者。

    謂文不究竟。

    義不究竟。

    更加餘句方得成滿。

    如說諸惡者莫作。

    諸善者奉行。

    善調伏自心。

    是諸佛聖教。

    若唯言諸惡。

    則于文未足。

    若複言諸惡者。

    又于義未足。

    若具言諸惡者莫作。

    則二俱滿足。

    是則名為第二滿句。

    所成句者。

    所謂前句待後句成。

    如說諸行無常。

    有起盡法。

    生必滅故。

    彼寂為樂。

    此中諸行無常是所成句。

    由有起盡法句之所成立。

    能成句者謂第二句。

    以能成立第一句故。

    序句者如言善人。

    釋句者如言謂趣正丈夫(雲雲)(上來二論所說。

    句之外不立章名。

    同說也)二句·章别說者。

    次總料簡曰。

    世俗谛中可亦說有。

    句·言·章·論·聲為教體。

    梵雲缽陀。

    此翻為迹。

    當古之句。

    句有二種。

    一集法滿足句。

    二顯義周圓句。

    如說不生亦不滅。

    不來亦不去。

    不一亦不異。

    不常亦不斷。

    此一一句義雖未圓。

    亦名為句。

    法滿足故。

    當中道所說名也。

    梵雲縛迦此雲言也。

    此當中道所說句也。

    義周圓句故梵雲缽剌迦羅。

    此雲章也。

    章段一章一段以明諸義。

    此無所當(無法抄第一亦如是說。

    然此無所當之言作中道無此也)梵雲奢薩呾羅。

    此翻為論。

    總周一部立以論名(雲雲)(已上句章别說)三會釋兩說者。

    雖兩說異。

    但名異。

    其實同。

    外典所言句。

    集法滿足句。

    非顯義周圓句。

    既雲文詞止處名句故。

    又外典所言章者。

    是内道所言義周圓句也。

     既雲總義包體所以明情(已上會内外典已)又内典中會俱舍說者。

    彼論雲句者謂章者。

    就顯義周圓句而釋。

    即外所言章也。

    光記雲梵雲縛迦。

    唐言章。

    是诠義究竟。

    是以義周圓句。

    亦準支那釋為章也。

    又會瑜伽·顯揚六種句者。

    二論所言不圓滿句。

    是名身多名身。

    即集法滿足句。

    又圓滿句當有二種。

    一文圓滿句(即義不圓滿句)若但言諸惡。

    則于文未足。

    是文不滿句。

    若言諸惡者。

    又于義未足。

    是即文圓滿句(外典所言句也)二義圓滿句。

    若具言諸惡者莫作。

    則二俱滿足。

    即是顯義周圓句。

    準支那則亦是章也(已上會二論句章。

    此下會言與句也)是故下章文。

    雲梵雲縛迦。

    此雲言也。

    此當中道所說句也。

    如外典言。

    古謂之言。

    秦漢以來乃有句稱。

    故句與言其體是一也。

    以法滿足名為句故。

    今以義周圓句翻為言也。

    為恐濫故。

    又會章與篇者。

    下文雲梵雲缽刺迦羅。

    此雲章者。

    是外典所言篇也。

    關睢注疏篇遍也。

    出情鋪事。

    明而遍也。

    以是并考下章。

    雲一章一段以明諸義是也。

    又無垢稱贊雲。

    章者明也。

    故内典所言缽刺迦羅之章。

    外典所雲篇也。

    同以明義釋故。

    瑜伽·顯揚論中。

    不說與篇同章故。

    下文雲此無所當。

    亦雲中道無此也。

    如是雖諸說有異。

    至實意全無違。

    今此義林雲總料簡章·五心章等之章言。

    若準支那外典。

    則應名總料簡篇或五心篇等。

    篇中有章。

    章中有句。

    今内典中。

    以篇名章。

    章中有門。

    門中有句也。

    此準印度内教軌式說也。

    如婆沙論四十六說。

    先立章後作門。

    說九複次。

    彼論曰。

    問。

    何故于是先立章耶。

    答。

    為欲顯示諸門義故。

    若不立章門。

    義無由得顯。

    如彩畫者不能彩畫虛空(乃至)複次如佛說法故。

    如佛說先标後釋。

    謂先标言六界·六觸處·十八意近行·及四依處說名有情。

    後複釋言。

    如是名六界(乃至)如是名四依處。

    尊者亦然。

    如先标法故先立章。

    如後釋法故後作門(雲雲)此是雖小乘論說。

    今取用是釋大乘意。

    蓋夫大乘教理。

    同一離言法性。

    遍一切一味相。

    顯揚第八說無上大乘施設建立。

    緣離言說一切法真如無分别慧。

    瑜伽攝論等說菩薩所緣不可言法性。

    若不分篇章論。

    則如彩畫虛空。

    如何說離言境。

    故今立彼彼章而以談論。

    是所以立章段而釋也。

    然今此總題雲章者。

    建立篇章遍明大乘教理。

    此一書體。

    取下所立彼彼章言。

    今總合題雲章也。

    如世俗中論撰論定先王之道。

    宣尼聖語是一書體。

    故名論語。

    篇篇皆是論語。

    自可知已。

    上來離釋竟。

     次合釋者。

    有三對釋。

    初大乘二字對釋者。

    準攝論說。

    亦大亦乘。

    持業釋也。

    次大乘與法苑義林六字對釋者。

    若以攝持·含容義釋苑林言。

    大乘法義即攝含一切教。

    則大乘法義即苑林。

    持業釋也。

    今此中所申法苑義林。

    離大乘非餘。

    法苑義林即大乘。

    持業釋也。

    又法苑義林之名。

    于小乘教亦得故。

    今亦以大乘言簡。

    則大乘之法苑義林。

    依主釋也後七字對釋者。

    章一字通大小乘。

    小乘論中亦立章故。

    今此一書所立章段。

    皆是依大乘法義之章。

    依主釋也。

    以别簡通故。

    又此章言離大乘法義非餘。

    此書章段即大乘法義。

    持業釋也。

    上來總題目釋竟。

     次撰号者。

    沙門梵名。

    此雲勤息。

    以種種勤行息諸煩惱故。

    具釋如苑師華嚴音等。

    基撰者。

    基法師行業如宋僧傳四。

    撰謂述也造也。

    總置撰号有二。

    一自置。

    二他置。

    二之中今仍初。

    章主諱稱窺基。

    然自謙退但稱雲基。

    如雲基·學·漸·融·恺等。

    慈恩傳中表文。

    但雲奘不雲玄奘。

    如南海傳中。

    亦但雲淨不雲義淨也。

     【章】總料簡章。

    鈔曰。

    此即别目也。

    總者。

    說文聚束也。

    增韻統也括也。

    料者量也。

    簡者柬也。

    或作揀。

    通作簡。

    說文分别之也。

    從束八八分别也。

    又選也擇也。

    作料揀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