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法苑义林章师子吼钞卷第九

首頁
    (唯識章之餘) 南都西京藥師寺法相 大乘沙門釋基辨撰 【章】第六修證位次者。

    鈔曰。

    自下當章第六門。

    大分為三。

    初标牒。

    明修入位。

    三明修證行相。

    今即初也。

     【章】攝大乘說(至)一切障抄曰。

    此下第二明修入位次。

    此中大分有二。

    初舉三個論文。

    明位。

    後會二論之違。

    初中有三。

    初舉攝大乘。

    二舉成唯識。

    三舉瑜伽論。

    初中亦二。

    初本論。

    二釋論。

    今即初也。

    攝大乘者。

    無性第六(二紙左)之文也何處能入者。

    寄問而起。

    有二問。

    初問所入處。

    二問能入。

    何言應再讀焉。

    初問何處能入。

    後問雲何能入。

    答中有此二意故謂即于彼有見者。

    答所入處也。

    神廓攝大乘疏作二釋。

    一彼者意識也。

    有見者後(念)生意識與耳識俱名為有見(此釋意以見照義為見也)謂耳識親聞法義故名為見。

    後生如理作意遠從耳識聞法而生。

     此後(念)果(第六識)有先因見故(再識雲見俱雲有也)名為有見。

    二若體對用意言自體與見分用俱故名有見(已上神廓)基辨詳二釋雲。

    兩釋俱不爾。

    今辨初釋者。

    雲意識與耳識俱親聞法義名為見。

    于勝解行地資糧位聞慧故雖應爾。

    至四加行位唯修慧故非與耳識俱之意識。

    四尋伺遠以聞慧雖為增上。

    至四如實緣非安立谛故但意識修慧。

    故不爾。

    又後釋中雲意言自體與見分俱是通漫釋。

    自證·見二分俱一切心心所行相。

    為何今雲有見簡之。

    故為未穩。

    今釋雲。

    彼者指第六意識。

    見者推求即正見也(神廓以見言為見照義釋未了也)有者俱也。

    謂第六識與正見俱起。

    即四尋思四如實觀也。

    攝論同處文曰。

    推求文名唯是意言(雲雲)唯是言彰意言孤起與耳不俱。

    推求言是正見俱也。

    是為證作今解(已上私)似法似義者。

    子島作二釋雲。

    一雲影像文義似本質故。

    二雲依他文義似心外故(雲雲)今釋雲。

    似者假有實無四尋思觀。

    故假有雲似。

    法者自性。

    義者差别也。

    意言者。

    意識變所緣境如言似故。

    意識現行行相雲意言也于言境第七聲。

    子島釋雲第六啭聲尤為不是。

    今雲。

    如于二空有迷謬者之于言。

    疏主釋境第七聲故。

    此文總意雲。

    于彼第六意識有正見俱起尋思推求假有實無自性(法)差别(義)觀似法似義意言境之意。

    是答所入處竟大乘法相者下答能入之問。

    今謂。

    四如實觀緣非安立大乘所觀。

    簡二乘觀。

    離識增無。

    離境識無。

    泯能所相觀即是大乘法相。

    此大乘法相言第三具聲等所生起者。

    今雲。

    等謂能所相平等起也。

    此等所生起言于勝解行地資糧位大乘法相聞熏習為遠緣意言正見為近緣。

    四加行位唯意言境為緣彼彼心起雲等所生起。

    若于見道以其聞熏增長本熏淨種為增上緣自本熏種如·智冥合現行。

    修道究竟道皆此本種生起今總合雲等所生起也勝解行地者。

    地前資糧加行位也随聞勝解故者。

    地前位也。

    如理通達故者。

    見道也治一切障故者。

    修道也離一切障故者。

    無學道究竟位也。

     【章】無性解雲(至)離諸障故抄曰。

    二以釋論文明位唯有識性者。

    大乘教法。

    但随聽聞者。

    聞熏習也通達此意言故者。

    此謂一切法名義自性差别。

    通達此名義意言境即是通達唯識由此者。

    此謂意言即唯識變。

    第三具聲。

    此能觀有能作用能對治用故。

     【章】成唯識說(至)唯識相性抄曰。

    二舉成唯識。

    此中有七。

    初問起。

    二示立五位處所。

    三資糧位。

    四加行位。

    五見道位。

    六修習位。

    七究竟位。

    雲何漸次二句初問起也。

    謂詣菩薩二句二示立五位處所。

    資糧位中二句三資糧位。

    在加行等四句四加行位。

    在通等二句五見道位。

    修習位等四句六修道位。

    至究竟等六句七究竟位。

     【章】五十九說(至)正同唯識鈔曰。

    三舉瑜伽同唯識。

    瑜伽文有八問。

    今出二問。

    雲何等六字初問。

    齊何等八字後問(問位)謂善法等下答二問。

    初九字資糧位。

    已得等下二句加行位。

    證得見地故一句通達位見道。

    積集修地等二句修習位修道。

    得究竟等三句究竟位無學道正同唯識一句示此說與唯識同。

     【章】攝大乘中(至)略隐不說抄曰。

    明修入位次。

    二文中第二會二論違。

    此中二初攝論。

    後唯識。

    今即初也。

    此會違意雲。

    先舉攝大乘文中。

    說勝解行地·見道·修道·究竟道說示四位不雲加行位。

    與成唯識說五位相違。

    此違雲何會。

    今會雲。

    勝解行地名在資糧位。

    資糧位以聞思思量唯識相性時位尤長。

    故雲勝解行地。

    此地一大劫修行滿力方起加行故。

    加行時位短少。

    故從多分長時資糧雲勝解行地作論。

    故說四位以加行位攝資糧說以觀時少等者。

    加行位唯識觀修時少故略隐不說。

     【章】唯識等中(至)上來明位抄曰。

    二會唯識論别修者。

    五位别修行相見道前位者。

    加行位也亦有伏除者。

    亦資糧位攝論唯識等下舉加行位伏除之相。

    二論各言四加行位尋思如實唯識觀别伏除故别出加行直往迂回等者。

    通難。

    難雲。

    地前有伏除頓悟應爾。

    漸悟人已斷煩惱回心。

    何有伏除耶。

    迂回之人下辨頓漸二悟人别。

    意言迂回人中有已得第四果等人。

    此人于地前中雖得生空無漏無斷惑用。

    生空遊觀心中亦不能伏除。

    未證法空真如真識終不能了如幻依他緣生識故。

    成唯識八如引厚嚴經明。

    經曰。

    不見圓成實非知幻事等(雲雲)上來明位者。

    結明修入位。

     【章】下當辨修(至)三地修抄曰。

    自下當門第三段明修證之行相。

    此中有四。

    初标牒分科。

    二明證修。

    三明相修。

    四明地修。

    今即初也。

    如是三修實雖同時今别明之。

    證即修相之修地之修。

    修有二種。

    一能修。

    二具修。

    佛位證修。

    相修具修。

    地修佛位是無。

    見道已後至金剛心之證修漸漸證真起次修故。

    如至次明。

     【章】證修者此(至)似而非真抄曰。

    此下第二證修。

    此中有九。

    初标牒(證修者三字是)二明地前相似觀證修。

    三明初地見道證修。

    四明初地修道二三四地證修。

    五明第五地證修。

    六明第六地證修。

    七明第七地證修。

    八明八九十地證修。

    九明果上證修。

    此即初·二科也證修者。

    子島雲。

    證者證知義。

    修者修習義也。

    觀行者修習有漏無漏觀證知依他圓成之理名為證修也(雲雲)此見道前者表地前(地前相似觀之證修也)真俗二谛唯識觀者。

    非安立唯識觀雲真。

    安立唯識雲俗。

    今此雲真四如實觀。

    又雲俗者四尋思觀。

    為得見道根本智所證真性今此修非安立。

    為得後得智所證有差别識相今此修安立觀。

    是為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