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法苑义林章师子频伸钞卷第十四

首頁
    (斷障章之餘) 南都西京藥師大寺法相 大乘宗沙門釋基辨撰 【章】六五忍謂(至)通斷伏故鈔曰。

    上來當章十門之中。

    第五依觀分别門。

    其中三文之第三。

    十觀别分别有中文中。

    第五依四念處斷障别竟。

    今此标文第六依五忍斷障分别五忍者。

    如前列名。

    唯識章雲。

    仁王經中(舊上七丁新上八丁)位别印可。

    亦名五忍(雲雲)忍謂忍可決定智為體。

    其忍可位有五差别名為五忍。

    五忍者。

    舊仁王護國般若經菩薩教化品所說。

    三賢十聖谛了别分為五忍。

    所謂十住中行十回向十地妙覺。

    十三住中除初種姓住。

    于第二勝解行住已下。

    十三住設立五忍。

    十三住别如菩薩地四十七八住品中說。

    又梵門經中亦說五忍。

    其相與今稍違至别說。

    五忍同異别明。

    應當了知。

    凡此五忍。

    三品二品合十四忍具足。

    是衆生本業。

    是諸佛菩薩本所修行。

    是本業清淨化衆生。

    名本業者。

    初地菩薩住。

    有百佛國中。

    作閻浮四天王修百法門。

    二谛王等心化一切衆生(乃至)廣說。

    名第一地菩薩住。

    不可說不可說佛國中。

    作第四禅王。

    三界主修不可說不可說法門。

    如佛境界盡三界源。

    數化一切衆生故。

    一切佛菩薩本業。

    善男子。

    是十四忍法門。

    三世切衆生。

    一切三乘。

    一切諸佛之所修習。

    一切佛菩薩。

    不由此門。

    得一切智智無有此處。

    何以故。

    一切佛菩薩無異路故。

    是故諸善男子。

    若有人間諸忍法門者。

    是人超通百劫千劫無量恒河沙生生苦難。

    入此法門現身得報。

    廣如仁王經說(基辨)由此經意為教示所修本業。

    信三寶常住令住十善道。

    雖恐繁文。

    考核新舊經論。

    研求諸家所釋。

    采集五忍法門所說。

    而後來同志學者勿忽緒。

    問。

    十三住中。

    取第二住已下說立王忍。

    除初種姓住所由如何。

    答。

    初種姓住。

    于除十一菩薩住及如來住。

    唯有因輕攝受彼因。

    于*除菩薩住。

    尚未發趣未得未淨。

    況如來住。

    未入僧祇分齊。

    今除此住不攝五忍。

    于此住中。

    雖修諸善。

    性仁賢故為之。

    非為菩提故作也。

    未名發趣故。

    不入僧祇也。

    非如往第二勝解行住中思擇力勝。

    所作加行。

    以分别慧。

    為令清淨而修正行。

    普于一切餘菩薩住及如來住。

    雖未得淨皆名發趣。

    由是此種姓性不攝五忍。

    第二勝解行住已下十二住。

    名為五忍。

    具如成唯識疏(九末十五丁)曰。

    瑜伽四十七意廣明伏忍者。

    唯識章雲。

    一伏忍。

    在地前伏印故(雲雲)(子島釋雲。

    資糧加行二位。

    作勝解行相。

    觀真俗谛境。

    漸漸伏除。

    即可二取故雲雲。

    今雲。

    伏即者。

    伏二取即二取空也。

    在除者。

    是俗即可是真也)今此伏忍。

    總名勝解行住。

    以為十三住中第二住。

    别立三種性名示三賢别。

    亦示此伏忍在下中上三品三種性者。

    本業·梵網·仁王等經所說六種性中。

    但取習性違三為伏忍。

    三品之住。

    所謂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三賢。

    如次為伏忍下中上之三品位也。

    若六種性者。

    此三品加十地·等覺·妙覺之三為六種也。

    若瑜伽論四十七八住品取說十三住。

    與此六種性對見。

    則此六種。

    十三住中除第一本性住(今雲。

    除本性住者。

    于菩薩住及如來往。

    唯有日轉。

    攝受彼因。

    雖修諸善。

    性仁賢故為之。

    非為菩提故作。

    尚未名發趣未入僧祇分介故除之前已明)勝解行住至如來住之十二住。

    為六種性。

    第二勝解行住。

    非如本性住。

    此位思擇力勝。

    所作加行。

    以分别慧。

    雖未得無漏定。

    非已得有漏靜慮修習。

    此位不得神變化等。

    有五畏三忘失。

    或具聰慧。

    為他說法勉勵而轉。

    如闇中射或中不中。

    或于菩提雖已發趣。

    而複退舍。

    或時舍戒。

    或利有情而生厭倦。

    利益安樂未廣大無量。

    于一切菩薩學中。

    未能普學。

    菩薩相中。

    未皆成就。

    在家及出家二分菩薩正加行中。

    未等顯現(具如四十七及本疏九末釋)至入初地。

    此一切相皆無所有。

    一切相違白法顯現。

    又六種性名。

    諸經所說。

    互稍相違。

    梵網經惡求弟子戒文。

    說習種性·長養性·不可壞性·道種性·正法性五種。

    不雲六種。

    又本業經賢聖學觀品說六種性。

    一習種性·二性種性·三道種性·四聖種性·五等學性·六妙學性。

    又同經說佛子六入法門。

    所謂十住(習)十行(性)十回向道十地(聖)無垢地等妙覺地。

    又仁王經教化品說。

    伏忍三品下中上。

    如次名習種·性種·道種。

    十地已上不說種性。

    但說信·順·無生·寂滅四忍。

    十地已上至如來住。

    又梵網經中。

    别說四名。

    亦立五種性名。

    一十發趣。

    即十住位。

    是名習種性。

    謂自初發心住。

    有順趣諸菩薩住及如來往之意樂故。

    名十發趣。

    複從順趣心現行熏發習修故。

    為習種性。

    二十長養。

    即十行位。

    是名長養性。

    初長養聖胎故。

    聖胎者。

    法爾無漏種子。

    至十行位。

    一一習修長養法爾無漏種子。

    是四修中得修故。

    名十長養。

    亦為長養性。

    三十金剛。

    即十回向位。

    是名不可壞性。

    謂此位中。

    其心堅固。

    觀無相平等回向一切。

    如金剛故名小金剛。

    雲不可壞性。

    又此十回向中。

    第十回向漏心四加行位。

    名道種性。

    此曰加行觀。

    能引是道無漏故名道。

    道謂無漏。

    四加行位。

    未現行唯雲種性。

    其種性能引現行無漏心故。

    名道種性也。

    又自初地見道至如覺位名正法性。

    一切真如雲正法性。

    十地·等覺·妙覺。

    俱住真如境故。

    本業經唯是開合。

    其意可知。

    如次具明一習種性者。

    伏忍下品三賢中十住位也十住者。

    一發心住。

    謂此位菩薩。

    創首發金剛堅固大菩提心故。

    二治地住。

    謂此位菩薩。

    淨治三等悲及有識也(本業經下四常修空心淨八萬四千法門清淨鮮自故名治地)三修行住。

    此位菩薩。

    修勝理觀起上如行故(同經曰。

    長養一切行故名修行也)四生貴住。

    此位菩薩。

    從諸聖法正教中生故(曰生在佛家種姓清淨故名生貴住)五方便具足住。

    此位菩薩。

    所修善根皆為救物故(量善根故名方便具足)六正心住。

    此位菩薩。

    所聞贊毀心定不動故(同經曰成就第六般若故名正心)七不退住。

    此位菩薩。

    明說三寶三際有無心堅固不動故(同經曰。

    入無生畢竟空界心心常行空無相無願故名不退)八童真住。

    此位菩薩。

    三業清潔悟二世間。

    真簡僞虛。

    童表無垢。

    亦猶溫縏嬰兒之行也(同經曰。

    從發心住不生倒不起邪魔不破菩提心故名童真)九法王子住。

    此位菩薩。

    解真俗谛。

    悟法王法将有所襲故也(同經曰。

    從佛王教中生解當紹佛位故名法王子)十灌頂住。

    此位菩薩。

    如生大字堪受王位行漸勝故(同經曰。

    從上九觀空得無生心最上故。

    名灌頂也)已上十住菩薩。

    在此創首安其心。

    于六度等行未殊勝但得住名。

    本業經下說。

    行十信心信三寶常住。

    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

    一切行一切法門。

    皆習受行常起信心不作邪見十重五逆八倒。

    不生難處常值佛法廣多聞慧。

    多求方便。

    始入空界住空住位。

    故名為住。

    空理智心習古佛法。

    一切功德不自造。

    心生一切功德故。

    不名名為地。

    但得名住(雲雲)又梵網經中說。

    此十住位。

    亦名十發趣。

    謂發起順趣心故名為發趣(雲雲)此十住位。

    四十七說十三住中。

    第二勝解行住。

    初位以一切佛法無漏種子有漏。

    随順一切現種功德為性。

    起順趣心故名十發趣。

    四十七說住第二勝解行住中。

    普于一切餘菩薩住。

    及如來住皆名發趣故(已上四十七論文)問。

    若爾何故但十住名發趣。

    于除十行·十回向·十地不名發趣耶。

    答。

    此十住位創起順趣心故。

    别名十發趣也。

    若初住中不發趣心。

    應無于餘九住發順上地心趣求慧。

    若十住無順趣不安住心。

    則應無次十行。

    無次十行則應無回向。

    一切心若複如是應三賢加行無。

    則應無入見道。

    無漏智不顯現。

    則等妙覺何時得顯。

    是故所餘行向地位就修習勝增進有功用。

    别以與彼彼名也。

    但此十住發順趣心為修習相。

    仍但此位名發趣也。

    複次此十住初發心住位。

    有十信心名住内十信。

    一信心·二精進心·三念心·四定心·五惠心·六施心·七戒心。

    八護法心·九願心·十回向心也。

    由是仁王經中說。

    此于三寶中生習種姓十心。

    列舉此十信名。

    以初發心甚難。

    離出舉名雲習種性十心亦名住内十信也。

    又本業經(上卷)說。

    住前十信列心名。

    如右文。

    舊譯經論以為依據。

    學者多是雲輕毛。

    十信有實退随故。

    住内十信無真實退。

    但有攝退。

    住前十信非三賢攝。

    未入僧祇分也。

    同經(下卷)說。

    有退與不退曰。

    佛子。

    發心住者。

    此人從如具(雲雲)凡夫。

    未識三寶聖人。

    未識善惡因果。

    一切不識不解不知。

    佛子。

    自不識始凡夫。

    值佛菩薩。

    于教法中起一念信。

    便發菩提心。

    此人爾時住前名信想菩薩。

    亦名假名菩薩。

    亦名名宗菩薩。

    其人略行十心。

    所謂信心·念心·精進心·定心·惠心·戒心·回向心·護法心·舍心·願心。

    複有十心·十善戒·五戒·八戒·十戒·六度戒。

    此人複行十善。

    若一劫二劫三劫修十信。

    受六天果報。

    十善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