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便明賢聖者。
賢謂賢和。
聖謂聖正。
七加行位為賢。
苦忍已去名聖。
初七加行者。
一五停心。
二别相念住。
三總相念住。
四[煙-土+大]五頂六忍七世第一法。
亦名七方便。
入聖之方便故。
五停心者入修門略有五種。
謂多貪衆生不淨觀。
多瞋衆生慈悲觀。
多癡衆生緣起觀。
着我衆生六界觀。
尋伺衆生持息念。
然最略要但二門。
不淨觀。
二持息念。
修不淨觀正為治貪。
貪有四種。
一顯色貪。
謂妙青黃等。
二形色貪。
謂好形狀等。
三妙觸貪謂妙軟滑等。
四供奉貪。
謂妙俯仰等。
若緣骨鎖修不淨觀通治四貪。
以骨鎖中無四貪境故。
謂觀行者欲修如是不淨觀時。
應先系心于自身份。
或于足指或額或餘。
随所樂處心得住已。
依勝解力于自身份。
假想思惟皮肉爛堕漸令骨淨。
乃至具觀全身骨鎖。
見一具已複觀第二。
如是漸次廣至一房一寺。
一村一國。
乃至遍地以海為邊。
于其中間骨鎖充滿。
為令勝解得增長故。
漸略而觀乃至唯觀一具骨鎖等。
此為不淨觀。
此觀以大善地不中無貪為性。
二持息念者。
即經中所說阿那。
阿波那念也。
阿那此雲持來。
謂持息入。
是引外風令入身義。
阿波那此雲遣去。
謂持息出。
是引内風令出身義。
此正治亂尋。
以大地法中慧為性。
而名念者慧由念力觀此為境故。
此相圓滿由具六因。
一數二随三止四觀五轉六淨。
數者謂系心緣出入息。
從一至十。
此有三失。
一數減失。
于二謂一。
二數增失。
于一謂二。
三雜亂失。
于入謂出。
于出謂入。
離此三失是名為正數。
中間錯亂複應從一次第數之終而複始。
乃至得定。
随謂系心緣出入息。
不作加行随息而行。
止謂系念唯在鼻端或眉間或足指。
随所樂處安止其心。
觀謂觀察此息風已。
并觀息俱大種造色及依色住心心所法。
具觀五蘊以為境界。
轉謂移轉增息風覺。
安置後後勝善根中乃至世第一法位。
淨謂升進入見道等。
由上二門心便得定。
此名修成止。
已後為觀修四念住。
一身念住二受念住。
三心念住。
四法念住。
治淨業我常四颠倒故。
謂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
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故。
此有二種。
一别相念住二總相念住。
初别相念住。
或以自相。
或以共相觀身受心法。
自相别觀者。
大種造色是身自性。
受是受性。
心是心性。
除此三外所餘諸法名法自性共相别觀者。
謂且觀身與餘有為同非常相。
與餘有漏同是苦相。
與一切法同空非我相。
受等亦爾。
解雲非常通道谛。
苦性唯苦集谛。
空非我通四谛及空非擇滅。
又有雜增不雜增。
四中前三唯不雜緣。
第四所緣通雜不雜。
若唯觀法名不雜緣。
若于身等二三或四總而觀察名為雜緣。
解雲四法一一别緣為四句。
名不雜緣。
二二合緣為三句。
謂一法身。
二法受三法心。
三三合緣為三句。
謂一法身受。
二法身心。
三法受心。
四法合緣為一句。
此雜緣也。
次總相念住者。
此但四合緣故。
總雜法念住也。
前别相位有雜緣者。
或二三四。
今唯總相緣四故與前别。
此四念住亦以大地中慧為性。
而名念住者慧令念住。
是故于慧立念住名。
随慧所觀念能明記故第四[煙-土+大]法者。
修總相念住已次生[煙-土+大]善根。
此法如[煙-土+大]立[煙-土+大]法名。
聖道如火能燒惑薪。
聖火前相故名為[煙-土+大]。
此[煙-土+大]善根分位長故。
能具觀察四聖谛境。
及能具修十六行相。
觀苦聖谛修四行相。
一非常。
二苦。
三空。
四非我。
觀集聖谛修四行相。
一因。
二集。
三生。
四緣。
觀滅聖谛修四行相。
一滅。
二靜。
三妙。
四離。
觀道聖谛修四行相。
一道。
二如。
四行。
四出。
釋此相義者待緣故非常。
逼迫性故苦。
違我所見故空。
違我見故非我。
如種理故因。
等現理故集。
謂因集果令現也。
令果相續理故生。
成辨理故緣。
譬如泥團輪繩水等衆緣和合成辨瓶等。
諸蘊盡故滅。
貪瞋癡三火息故靜。
無衆患故妙。
脫衆災故離。
通行義故道。
契正理故如。
正趣向故行。
能永超故出。
此[煙-土+大]善根下中上品漸次增長。
至成滿時有善根生名為頂法。
此亦如[煙-土+大]具觀四谛。
及能具修十六行相。
[煙-土+大]頂二善根俱名動善可退動故。
動善根中此法最勝如人頂故名為頂法。
又忍位是進。
[煙-土+大]位是退。
此頂在進退兩際猶如山頂故名為頂。
如是二善根初安足時皆法念住。
後增進時通四念住。
謂見道中唯法念住。
見道速疾無容别觀故。
以此[煙-土+大]頂位順見道故。
故初安足唯法念住。
後增進時稍容豫故。
故得通修四念住也。
言初安足者最初遊踐四聖谛迹也。
此頂善根下中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