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有宗七十五法记卷上

首頁
    将釋有宗七十五法。

    初列。

    次釋。

    後便明賢聖。

    且初列者。

    一切有部所立法。

    有七十五。

    略為五位。

    五位者。

    一色法。

    二心法。

    三心所有法。

    四心不相應行法。

    五無為法。

    此中初色有十一。

    五根。

    五境。

    及無表色也。

    五根者。

    一眼根。

    二耳根。

    三鼻根。

    四舌根。

    五身根也。

    五境者。

    一色境。

    二聲境。

    三香境。

    四味境。

    五觸境也。

    第二心法但一。

    謂心王。

    第三心所有法。

    束為五地。

    一大地法。

    二大善地法。

    三大煩惱地法。

    四大不善地法。

    五小煩惱地法。

    更有不定地法。

    總為四十六。

    大地法有十。

    一受。

    二想。

    三思。

    四觸。

    五欲。

    六慧。

    七念。

    八作意。

    九勝解。

    十三摩地。

    大善地法亦十。

    一信。

    二不放逸。

    三輕安。

    四舍。

    五慚。

    六愧。

    七無貪。

    八無瞋。

    九不害。

    十勤。

    大煩惱地法為六。

    一癡二放逸。

    三懈怠。

    四不信。

    五惛沈。

    六掉舉。

    大不善地法有二。

    一無漸。

    二無愧。

    小煩惱地法十種。

    一忿。

    二覆。

    三悭四嫉。

    五惱。

    六害。

    七恨·八谄。

    九诳。

    十憍。

    不定地法八數。

    一尋。

    二伺。

    三睡眠。

    四惡作。

    五貪。

    六瞋。

    七慢。

    八疑。

    第四心不相應行法。

    有十四種。

    一得。

    二非得。

    三同分。

    四無想果。

    五無想定。

    六滅盡定。

    七命根。

    八生。

    九住。

    十異。

    十一滅。

    十二名身。

    十三句身。

    十四文身。

    第五無為法三種。

    一虛空無為。

    二擇滅無為。

    三非擇滅無為。

    已上總有七十五法。

     次釋中三初正釋。

    次立蘊處界。

    後義門分别。

    今初正釋。

    第一色法中五根者。

    眼識所依名為眼根。

    乃至身識所依名為身根。

    此五各對自境有取功能。

    眼能見色耳能聞聲。

    鼻能嗅香。

    舌能嘗味。

    身能覺觸。

    論其根體。

    四大種所造淨色為體。

    如珠寶光有色無見有對。

    有色者有變礙義故。

    故名有色無見者非有眼見故。

    有對者障礙有對義。

    是極微所成故。

    如手礙手。

    或石礙石。

    或手石相礙。

    其眼根極微在眼星上。

    傍布而住如香菱花。

    或曰重累如丸。

    其體清徹如頗胝迦。

    光明無隔。

    耳根極微旋環耳穴内如卷桦皮鼻根極微居鼻梁内。

    面下而住如雙爪甲。

    已上三根橫作行度無有高下。

    若其依處即有高下。

    舌根極微布在舌上形如半月。

    西方古德相傳雲。

    醫方家說于舌根中如毛端量無舌根處是末摩死節(末摩梵語此言死節)若針刺着其人即死。

    舌中法爾有斯空處。

    身根極微遍住身份如身形量。

    眼耳鼻三。

    依處雖有二。

    其體是一。

    由三義故。

    一者類同。

    謂同是眼等自性故。

    二者境同謂同以色等為境故。

    三者識同。

    謂同為眼識等所依故。

    此三根所以依處生二者有二解。

    一謂為所發識明了端嚴。

    現見世間閉一目等。

    了别色等便不分明故。

    二謂因緣法爾如此。

    若因緣有障不生二猶如身根今詳若為發識明了。

    但大安一眼等即得。

    何須二眼等。

    故知後解為勝。

    此五根中眼耳二根取不至境。

    謂離中知。

    鼻舌身三同取至境謂合中知。

    不至者眼能見遠處諸色。

    眼中藥等則不能觀。

    耳能聞遠處聲逼耳根者則不能聞。

     由語逼耳字句難知欲審聽者遮其苦逼故。

    鼻舌身三但取至境。

    是根境無間生時能取非離中故。

    第六意根亦同眼耳取不至境意無色故無有方所。

    又彼不能取俱有相應法故。

    且義便明第六。

    又此五根鼻舌身三唯能取等量境。

    如根微量境微亦然。

    此謂取少分境用少分根取等分境全根起用。

    若境大根前念取半後念取半。

    由根速疾發識謂言同時。

    眼耳二根不定。

    謂眼于色有時取小如見毛端。

    有時取大如暫開目見大山等有時取等如見蒲萄。

    耳根有時取小如聽蚊子聲。

    有時取大如聽雲聲。

    有時取等如聽琴聲。

    第六意根無質礙。

    不可辨其形量差别。

    謂所取之境雖有大小。

    能取之意無大小也。

    且義便明第六。

    次釋五境者。

    眼根所見名色耳根所聞名聲。

    鼻根所嗅名香。

    舌根所嘗名味。

    身根所覺名觸。

    初色有二種。

    一顯色。

    二形色。

    顯色十二。

    青黃赤白雲煙塵霧影光明暗。

    形色有八。

    長短方圓高下正不正。

    顯色中青黃赤白四種為本餘八種顯。

    是此四色差别建立龍氣名雲。

    火氣名煙。

    風吹細土名塵。

    地水氣騰說之為霧。

    日焰名光。

    月星火藥寶珠電等諸焰名明障光明生于中餘色可見名影。

    此謂于障光之影中。

    猶可見餘物名餘色。

    非謂言影為餘色也。

    翻影名闇。

    此即輕者名影重者名闇。

    餘碧紅紫綠等。

    此是淺深不同。

    離合有異故不别立也。

    淺青名碧。

    薄赤名紅。

    青黃合綠。

    赤黑合紫。

    形色中一面多生名長。

    理實六面中兩面多生。

    恐難解故故言一面。

    如竹筍越瓜等。

    名為長色。

    一面少生名為短色。

    四面齊等名為方色。

    于一切處周遍而生名為圓色。

    中凸名高拗凹名下。

    正者謂形平等。

    形不平等名為不正。

    此長等色複有二類。

    一外緣成如金石等。

    待匠等成長短故。

    二種性異。

    如鹽性方縱散成水煎後還方故。

    解雲已此有顆鹽方而有角。

    越瓜自長菰蒌性短。

    胡桃高下櫻桃自圓。

    豆角性邪。

    如是等物類差别。

    問何故十一種皆色唯此一種名色。

    答餘各有别名。

    唯此色境無别名。

    為餘所簡别。

    雖标總稱即受别名。

    如多主以同群各有别印。

    一主無印即以無印别有印者。

    聲有八種。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