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就從誨求寶貨入獻以為賀,從誨與馬紅裝拂二,猓犭然皮一,因為頮置酒,問其副使馬承翰:今朝廷之臣,孰有公輔之望?”承翰曰:尚書崔居儉、左丞姚靑,其次太常盧文紀也。
”從誨笑顧左右取進奏官報狀示頮,靑與文紀皆拜平章事矣。
慚慚失色,還遂獻其皮狒,廢帝終不用。
初,李愚自大常卿作相,而盧文紀代之,及文紀作相,頮乃求為太常卿,及拜命,中謝曰:臣叨入相之資。
”朝士傳以為笑。
(同上)
以手指其胸晉出帝北遷,蕭翰立許王從益于京師,以王松為左丞相。
漢高祖入洛,先遣入弛诏,東京百官嘗授僞命者,可皆焚之,使勿自疑。
由是禦史台悉斂百官僞敕焚之,王松以手指其胸,引郭子儀自诮,以語人曰:比乃二十有四考中書令也。
”聞者笑之。
(同上)
未必便能放牛陶嶽五代史補:李知損官至谏議大夫,好輕薄,時人謂之李羅隐,至于親友間往還簡牍,往往引裡巷常談,為之偶對。
常有朝士奉使回,以土物為贈,其意猶望卻回,知損覺之,且诒書謝之曰:在小子一時間卻拟送去,恐大官兩羅裡更不将來。
’乾中,奉使鄭州,時宋彥筠為節度,彥筠小字忙兒,因宴會,彥筠酒酣,辄問曰:衆人何為号足下為李羅隐?’對曰:下官平素好為詩,其格緻大抵如羅隐,故人為号。
’彥筠曰:不然,蓋為足下輕薄如羅隐耳。
’知損大怒,曆聲曰:隻如令公人皆謂之宋忙兒,未必便能放牛。
’滿坐皆笑。
”(《雜傳?朱彜尊注》)王仁裕做賊頭陶嶽五代史補:王尚書仁裕,乾初,放一榜二百一十四人,乃自為詩雲:二百一十四門生,春風初動毛羽輕,擲金換卻天邊柱,鑿壁偷将榜上名。
’陶為尚書,素好诙諧,見詩佯聲曰:‘大奇大奇,不意王仁裕今日做賊頭也。
’聞者皆大笑。
”(同上)
伏以前件蝗蟲陶嶽五代史補:’乾中,有裴長官為新鄭縣令,時蝗蟲為災,新鄭尤甚,本州有令,使令躬行,率村農掩撲,無令散入别縣。
居無何,蝗蟲飛散,觸處皆是,州牧怒下符劾之,長官素滑稽,其對狀曰:伏以前件,蝗蟲背上有翅,肚底無糧,來時而不自招呼,去日而固難留止。
’聞者皆笑。
”(同上)
隻将謂是親家母陶嶽五代史補:李濤為人,不拘禮法,與弟浣雖甚雍睦,然聚話之際,不典之言,往往間作。
浣取禮部尚書窦甯固之女,年甲稍高,成結之夕,窦氏出參,濤辄望塵下拜,浣驚曰:大哥風狂耶?新婦參阿伯,豈有答禮儀?’濤應曰:我不風,隻将謂是親家母。
’浣且漸且怒,既坐,窦氏複拜,濤又叉手當胸,作歇後語曰:慚無窦建,缪作梁山,喏喏喏。
’時聞者莫不絕倒。
”(同上)
日暮猿啼呂四妻陶嶽五代史補:何承裕,韶州曲江人,父澤,嘗為嶺南劉隐從事。
承裕有逸才,為小詞尤工,娼樓酒肆,往往流布。
與翰林陶素不協,世宗之征河東也,書诏填委,陶獨當之,時何以通籍,亦預扈從之數,世宗欲擢用,問陶曰:何承裕,可以知制诰否?’奏曰:承裕好俳,發揮潤色,恐非所長。
’世宗遂已,何知之,及陶之判铨,一旦方偃息,何自外抗聲唱挽歌而入,陶甚驚駭,承裕曰:尚書豈長生不死者耶?幸甚無恙,聞其一兩曲,又何妨。
’陶無以抗。
及知商州,有舉人投卷,初甚欣慰,及覽其詩,有‘日暮猿啼旅思凄’之句,遽曰:足下此句甚佳,但上句對屬未切,奉為改之,何不雲曉來犬吠張三婦,日暮猿啼呂四妻?’舉人大慚而去。
其放蕩不羁,動以滑稽為務也如此。
”(同上)
隆演鹑衣髟髻為蒼鹘坐徐氏之專政也,楊隆演幼懦,不能自持,而徐知訓尤淩侮之,嘗飲酒樓上,命優人高貴卿侍酒,知訓為參軍,隆演鹑衣鎝髻為蒼鹘。
(《吳世家》)賊王八王建字光圖,許州舞陽人也,為人龍眉廣颡,狀貌偉然,少無賴,以屠牛盜驢販私鹽為事,裡人謂之賊王八。
(《前蜀世家》)其不複南也潘美平賀州韶州桂州,又進平連州,劉钅長喜曰:韶桂連賀,本屬湖南,今北師取之足矣,其不複南也。
”其愚如此。
(《南漢世家》)世修降表李家孟昶命李昊草表以降。
初,昊事王衍為翰林學士,衍之亡也,昊為草降表,至是又草焉。
蜀人夜表其門曰:世修降表李家”,時人傳以為笑。
(《後蜀世家》)世豈乏賢馬希聲嘗聞梁太祖好食雞,慕之,乃日蒸五十雞以供膳。
葬殷上潢,希聲不入泣,頓食雞肉數器而起,其禮部侍郎潘起譏之曰:昔阮籍居喪而食蒸豚,世豈乏賢邪?”(《楚世家》)以骰子擲之越州董昌反,昌素愚,不能決事,臨民訟,以骰子擲之,而勝者為直。
(《吳越世家》)惟貯一歸郎王頮妻早卒,繼室金氏賢而不見答,其父審知婢金鳳,姓陳氏,頮嬖之,遂立以為後。
初,頮有嬖吏歸守明者,以色見幸,号歸郎,頮後得風疾,陳氏與歸郎奸,又有百工院使李可殷,因歸郎以通陳氏,頮命錦工作九龍帳,國人歌曰:誰謂九龍帳,惟貯一歸郎!”(《閩世家》)布衣芒晉天福二年,王昶遣使朝貢京師,高祖遣散騎常侍盧損冊封昶閩王,拜其子繼恭臨海郡王,損至閩,昶稱疾不見,令繼恭主之。
又遣中書舍人劉乙勞損于館,乙衣冠偉然,驺僮甚盛。
他日,損遇乙于塗,布衣芒而己,損使人诮之曰:鳳閣舍人何翨下之甚也?”乙羞愧,以手掩面而走,昶聞之怒損,稍侵辱之,損還,昶無所答。
(同上)
高賴子荊南地狹兵弱,介于吳越為小國,自吳稱帝,而南漢閩楚皆奉梁正朔,歲時貢奉,皆假道荊南,高季興從誨常邀留其使者,掠取其物,而諸道以書責诮,或發兵加讨,即複還之而無愧。
其後,南漢與閩蜀皆稱帝,從誨所向稱臣,蓋利其賜予。
俚俗語謂攘奪苟得無愧恥者為賴子,猶言無賴也,故諸國皆目為高賴子。
(《南平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