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吾,彼若兇敗,安能罪吾?”芒山之役,有風從西來入營,業興曰:小人風來當大勝。
”神武曰:若勝以爾為本州刺史。
”既而以為太原太守。
(同上)
此菜有不正之名邢峙以經入授皇太子,峙方正純厚,有儒者風,廚宰進太子食菜有邪蒿,峙令去之,曰:此菜有不正之名,非殿下宜食。
”文宣聞而嘉之,賜以被褥缣纩。
(同上)
四體又愚于文劉晝舉秀才策,不第,乃恨不學屬文,方複緝綴辭藻,言甚古拙,制一首賦,以六合為名,自謂絕倫,乃歎儒者勞而寡功,曾以賦呈魏收而不拜,收忿之,謂曰:賦名六合,已是太愚,文又愚于六合,君四體又愚于文。
”晝不忿。
又以示邢予才,子才曰:君此賦正似疥駱駝,伏而無妩媚。
”晝求秀才十年不得,發憤撰高才不遇傳,冀州刺史郦伯偉見之,始舉晝,年四十八。
(同上)
補交州俊令劉晝夜常夢貴人若吏部尚書者,補交州興俊令,寤而密書記之,卒後旬餘,其家幼女鬼語,聲似晝,雲:我被用為興俊令,得假暫來辭别雲。
”(同上)
其婦姓可張景仁,濟北人,以學書為業,遂工早隸,選補内書生。
齊後主在東宮,武成令侍書,遂被引擢,登祚,累遷通直散騎常侍,夷人何洪珍有寵于後主,景仁以第二息瑜之女妻其兄子,因以表裡相援,恩寵日隆,進位儀同,加開府侍中,及立文林館,中人希旨,奏令總判館事,封建安王。
其為兒童時,在洛京曾詣國學摹石經,許子華遇之學中,執景仁手曰:張郎風骨,必當通貴,非但官爵遷達,乃與天子同筆硯,傳衣履。
”子華卒二十餘年,景仁位開府,數賜衣冠筆硯,如子華所言。
出自寒微,本無識見,一旦開府、侍中、封王,其婦姓可,莫知氏族所出,容制音辭,事事庸俚。
既除王妃,與諸公主、郡君,同在朝谒之列,見者為慚悚。
景仁姓本卑謙,及用巷拍之勢,坐緻通顯,志操頗改,漸成驕傲,良馬輕裘,待從擁冗,高門廣字,當衢向街,諸子不思其本,自許貴遊。
自蒼颉以來,八體取進,一人而已。
(同上)
一人牽頭一人随後權會每占筮,大小必中,但用爻辭彖象,以辨吉兇,易占之屬,都不經口。
會本貧生,無僮仆,初任助教,日恒乘驢,其職事處多,非晚不歸。
曾夜出城東門,會獨乘一驢,忽有二人,一人牽頭,一人随後,有似相助,其回動輕訰,有異生人,漸失路不由本道,心甚怪之,遂誦易經上篇第一卷不盡,前後二人忽然離散,會亦不覺墜驢,迷悶至明始覺,方知堕處,乃是郭外,才去家數裡。
(同上)
生平畏馬權會,武平末自府還第,在路無故馬倒,遂不得語,因暴亡。
注易一部行于世。
會生平畏馬,位望既至,不得不乘,果以此終。
(同上)
故偏被教張武,中山北平人也,家世寒微,其兄蘭武,仕尚書令史,微有資産,故護軍長史王元則,時為書生停其宅,武少美貌,為元則所愛悅,故偏被教,因好學精力絕人,負卷從師,不遠千裡,遍通五經,尤明三傳,弟子遠方就業者以百數,諸儒服其強辯。
(同上)
謂之四大熊安生與同郡宗道晖張晖紀顯敬徐遵明等為祖師,道晖好著高翅帽大屐,州将初臨,辄服以谒見,仰頭舉肘,拜于屐上,自言學士比三公,後齊任城王蔆鞭之,道晖徐呼:安偉,安偉。
”出謂人曰:我受鞭不漢體。
”複蹑屐而去。
冀州人為之語曰:顯公鐘,宋公鼓,宗道晖屐,李洛姬肚”,謂之四大,顯公,沙門也;宋公,安德太守也;洛姬,婦人也。
(同上)
乃稱觸觸生熊安生在山東時,歲歲遊講,從之者傾郡縣。
或诳之曰:某村古眆是晉河南将軍熊元,去君七十二世,舊有碑,為村人埋匿。
”安生掘地求之不得,連年訟焉,冀州長史鄭大謹判之曰:七十二世,乃是羲皇上人;河南将軍,晉無此号。
訴非理記。
”安生率其族向眆而号。
将通名見徐之才和士開,二人相對,以徐之才諱雄,和士開諱安,乃稱“觸觸生”,群公哂之。
(同上)
天上見新構一堂辛彥之遷潞州刺史,崇信佛道,于城内立浮圖二所,并十五層。
開皇十一年,州人張元暴死,數日乃蘇,雲:遊天上,見新構一堂,制極崇麗。
”元問其故,雲:潞州刺史辛彥之有功德,造此堂以待之。
”彥之聞而不悅,其年卒。
(同上)
此即王者房中之樂隋文帝嘗謂群臣曰:自古天子有女樂乎?”楊素以下,莫知所出,遂言無女樂。
國子博士房晖遠曰:臣聞‘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此即王者房中之樂,著于雅頌,不得言無。
”帝大悅。
(同上)
必為宰相隋開皇初,徵山東義學之士馬光與張仲讓孔籠窦士榮張買奴劉祖仁等俱至,并授太學博士,時人号為六儒,然皆鄙野無儀範,朝廷不之貴也。
士榮尋病死,仲讓未幾告歸鄉裡,著書十卷,自雲:此書若奏,必為宰相。
”又數言玄象事,州縣列上,竟坐誅。
孔籠張買奴劉祖仁,未幾亦被譴亡,唯光獨存。
(同上)
于是除殿内将軍吏部尚書韋世惠問是所能,劉炫自為狀曰:周禮禮記毛詩尚書公羊左傳孝經論語,孔鄭王何服杜等注,凡十三家,雖義有精粗,并堪講授。
周易儀禮梁,用功差少。
史子文集,嘉言美事,鹹誦于心。
天文律術,窮核微妙。
至于公私文翰,未嘗假手。
”吏部竟不詳試,然在朝知名之士十餘人,保明炫所陳不謬,于是除殿内将軍。
(同上)
僞造書百餘卷劉光伯除殿内将軍,時牛宏奏購求天下遺逸之書,光伯遂僞造書百餘卷,題為連山易魯史記等,錄上送官,取賞而去,後有人訟之,經赦免死,坐除名,歸于家,以數授為務。
(同上)
門人多随賊盜劉光伯在河間郡城糧饷斷絕,其門人多随賊盜,哀光伯窮乏,詣城下索光伯,郡官乃出光伯與之,光伯為賊所将,過下城堡。
未幾,賊為官軍所破,光伯饑餓無依,複投縣官,縣官意光伯與賊相知,恐為後變,遂閉門不納,時夜冰寒,因此凍餒而死。
其後門人谥曰宣德先生。
(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