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二章

首頁
    算上,全都給比下去了。

    ” “噢!”慈禧太後越發注意了,“是什麼寶啊?” “好大好大的一面水晶鏡子,擱在樓上,鏡子裡船啊、人啊、水啊,清清楚楚的,簡直就是把個後湖搬到六爺園子裡去了。

    ” 慈禧太後想象着那鏡中的景緻,心裡說不出的一種酸酸的滋味,同時嘴角現出冷笑,那雙鳳眼,看上去也格外地往鬓邊拉長了。

     “又是王府、又是園子,給他‘雙俸’可又不肯要,我就不明白了,他怎麼才夠開銷?” “六爺就要了‘親王雙俸’,可也不夠開銷啊!”安德海慢吞吞地說,“那就不如不要,還落個名兒。

    ” 話中有話,而且所關不細,慈禧太後不免考慮,是開口問他,還是讓他自己說? 自然是讓他自己說!但這得有個駕馭的方法。

    略想一想,她說:“你也别聽那些人的謠言。

    ” 小小的一條激将之計,就把安德海的話都擠出來了。

    他把恭王府“提門包充府用”的公開秘密,加油加醬地形容了一遍。

    事情是有的,當國的恭王,有許多意外的支出,尤其是三天兩頭就有的恩賞,那怕是禦膳房所裝的四樣點心,太監奉旨頒到府裡,就算一大恩典,必須厚犒使者。

    因此,恭王常苦财用不足。

    他的老丈人桂良,出了個主意,把來谒見恭王的官員,賞賜王府門上的“門包”,提出一個成數繳到帳房裡,補助王府的開支。

    這一來,“門包”自然加大了,成為變相的納賄。

     慈禧太後對此原有所聞,現在知道了詳情,不住冷笑。

    快過年了,她在心裡想,且擺着,慢慢兒來,總有一天要讓恭王知道利害。

     這一個年自然過得特别起勁。

    宮中歲時令節,原有許多熱鬧好玩的節目,往年喪服未滿,大難未除,一概蠲免,這一年可得好好鋪張一番了。

     安德海當然要抓住這個機會,借着過年添新換舊為名,開了長長的一張單子,去找内務府的官員要東西。

     單子打開來一看,把内務府的司官吓了一大跳,“我的安二爺,”他苦着臉說,“這差使叫我們怎麼當。

    ” “怎麼?是多了不是?”他很輕松地說,“好辦得很,你拿筆畫一條紅杠子,我把單子拿回去跟兩位太後交了差,不就沒事了嗎?” 這明明是拿“大帽子”壓人,内務府的司官,不敢答腔,唯有忍氣吞聲,跟他慢慢兒磨。

    但一場冗長的談判,幾乎并沒有什麼結果,安德海口口聲聲“太後交代的”,所作的讓步,非常有限。

     承辦的司官無可奈何,隻能好茶好煙奉承,先把安德海穩住了,然後拿了那張單子去見堂官——内務府大臣明善。

     明善也感到為難,但他能作的主,又非司員可比,指示了一個宗旨,凡是庫裡現成,不必支款購置的,不妨盡量撥給。

    于是又要先查庫帳,正搬出一大堆帳簿與單子上所開列的品目數量在查對時,有個蘇拉來報告明善,說恭王來了。

     恭王兼領着“管理内務府銀庫”的差使,實際上等于内務府的第一号權力人物。

    當明善起身迎接,還未出屋時,他已走上了台階,從窗戶中,一眼望見大批帳簿,便不回自己屋裡,一腳跨了進來,卻又不問帳簿,隻說:“我看見小安子在外面大模大樣坐着。

    他來幹什麼?” 明善不敢隐瞞,照實答道:“他奉了懿旨,來要過年的東西。

    已經商量了半天了,商量不通。

    ” “怎麼叫商量不通?”恭王心裡已有些冒火了,“他要什麼東西?拿單子來我看!” 語氣冷峻嚴厲,明善頗為失悔。

    他不想得罪安德海,但話已出口,再要為他回護,那是欲蓋彌彰,不但沒有效果,而且可能會引起恭王的懷疑,把自己牽連在内,太不智了。

     于是他把單子送了上去,恭王接在手裡一看,臉上越繃越緊,雖未發怒,卻比發出怒聲更令人畏懼。

     “拿‘則例’來!”他說。

     各衙門都有“則例”,詳細記明本衙門的職掌和辦事的程序。

    内務府的則例中,有太後、皇帝、皇後、妃嫔和皇子、皇女按日、按月、按年所應得到的供給。

    恭王等把則例拿了來,看着單子一款一款地問,該給的畫個圈,不該給的,老實不客氣,取筆一杠子把它勾銷。

    這樣親自處理完了,把筆一擲,吩咐明善:“照這個數給!有例不減,無例不興。

    你告訴小安子,他再要借事生非,小心他的腦袋!” 明善和他的屬官,不敢把恭王的話照實傳給安德海聽,反倒賠上不少好話。

    同時看庫中有富餘的東西,悄悄地又添上些,但是恭王大刀闊斧地删減得太多了,小小的添補,無濟于事。

     安德海心裡雖有些懊悔,順風旗不該扯得太足,搞出這麼一場沒趣,可是這絲悔意,一現即沒,接下來便是又氣、又恨、又着急。

     着急的是,第一,在慈禧太後面前交不了差,要東西要不來,顯得不會辦事;其次是已經在宮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