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八章

首頁
    令奪情不同。

    且于敏中貪黩營私,辜恩溺職,純廟晚年,深悔錯用其人,為盛德之玷。

    乾隆五十一年拿于敏中撤出賢良祠,六十年又削其輕車都尉世職。

    祖宗勇于補過,仰見聖德如天。

    如于敏中者,熱中利祿的小人,又何足道哉?” “那麼朱文端呢?”寶鋆提出質問:“清德碩望,一時無兩。

    純廟禦制詩中,稱之為‘可亭朱先生’而不名。

    難道不足為法?” 朱轼谥文端,他不但是一代名臣,而且精研禮記,亦是一代經師,立身處世自然循規蹈矩。

    他的奉诏奪情,留任辦事,确有其不得不“奪”其“情”的原因。

     “朱文端真是大儒!”倭仁慢吞吞地答道:“他雍正四年丁内艱,那時正襄助怡賢親王,經營畿輔水利,此是關乎億萬生靈禍福的大事,不能不移孝作忠,當作别論。

    ” “皇上典學,弼成聖德,難道不是大事?” “當然是大事。

    但此大事,與當時非朱文端不可的情形有别,當時朱文端治畿輔水利,倘或因循敷衍,半途而廢,則九城滔滔,化帝京為澤國,那成何體統?”倭仁說到這裡,轉過臉來,看着徐、翁二人:“蔭軒、叔平,你們亦何妨各抒所見!” “古人墨绖從軍。

    ” “唉!”徐桐剛開了個頭,便讓寶鋆打斷。

    對他來說,倭仁是前輩,徐桐和翁同和是後輩,此時正好借對後輩措詞,可以比較率直的話來駁前輩:“明朝那些迂腐方嚴的習氣,往往不中事理,想來諸公必不出此!”他停了一下,索性說痛快話,“什麼禮不禮的,都是空談。

    今天隻問諸公之意,是願與不願?” 他的态度武斷,而語意暧昧難明,“願與不願”是指誰而言呢?難道是說眼前的這三個人不願意李鴻藻在弘德殿行走? 這不是誣人忒甚了嗎? 正這樣躊躇着不知如何表明态度時,寶鋆自欺欺人地對恭王說:“好了,他們三位都無異議,可以入奏了!” 這一入奏,便又發了一道上谕,除了重複申言皇帝的功課重要,以及“機務殷繁,尤資贊畫”以外,特再溫谕慰勉:“第思該侍郎,哀痛未忘,不得不稍示區别,前有旨令朝會不必與列,尚不足以示體恤,李鴻藻着遵照雍正年間世宗憲皇帝谕旨,二十七月内不穿朝服,不與朝會筵宴;遇有祭祀典禮鹹集之處,均無庸與列。

    該侍郎當深感朝廷曲體之情,勉抑哀思,移孝作忠,毋得再行陳請,以副委任。

    ” 李鴻藻又何能不再“陳請”?但如果仍由自己出面,請吏部代奏,則不奉诏的意思,過于明顯,怕兩宮太後心裡越發不快。

    所以找了翁同龢來商議,他的意思是想請弘德殿的同事,代為出面陳情,比較得體。

     “我自然義不容辭。

    ”翁同和答道:“就不知道倭、徐兩公如何?寶佩公對我們三個,頗有成見。

    ” “且先不談這一層。

    叔平,勞你大筆,先拟個稿再說。

    ” 于是翁同和以倭仁領銜的口氣,拟了個奏稿,兩人斟酌妥善,由李鴻藻收了起來,自己求倭仁和徐桐幫忙。

     代為陳情的折子,經過倭仁、徐桐和翁同和一再斟酌,其中警句是,“欲固辭則迹近辜恩,欲抑情則内多負疚”,但接上“請仍準其終制”這句話,就變成甯可“辜恩”,不願“内疚”,豈非獨善其身,有失臣下事君之道?所以這篇文章實在沒有做好,但改來改去,越覺支離,結果還是用了原來的稿子,謄正遞上。

     第二天膳前功課完畢,養心殿的太監來傳谕,兩宮太後召見。

     到了養心殿外,依舊是醇王帶班,他的臉色非常難看,悻悻然地,好象吃了絕大的啞巴虧,大家都明白,他是為了什麼不滿。

     等召見時,頗有禦前對質的意味。

    垂簾玉座,本在東暖閣坐東朝西,此時與軍機大臣一起召見,南面是恭王、寶鋆和胡家玉,北面便是弘德殿行走三臣。

    兩宮太後的神色,也是迥異平時,闆得一絲笑容都沒有。

     慈禧太後面前展開一道奏折,她指一指問道:“怎麼還會有這麼一個折子?你們是不體諒上面的苦衷,還是另有緣故?” “臣等依禮而言。

    ”倭仁這樣回答。

     “那裡可以事事拘禮?”慈禧太後說,“象垂簾,難道也是禮嗎?” 以垂簾亦是非禮來作譬仿,這話相當坦率,更可見出兩宮太後挽留李鴻藻的誠意,倭仁讷讷然,好久都無法說出一句答語來。

     “我們姊妹難道不知禮?不過事貴從權。

    你們隻拚命抱住一個禮字,事情就難辦了。

    ” “是!”恭王轉臉正對北面說道:“你們三位總要仰體聖懷,前後說的話為什麼不同呢?” 這話責備得沒有道理,本來就是寶鋆一廂情願,飛揚浮躁搞出來的麻煩,不過殿廷之上,不是作此指責的地方,倭仁正在躊躇時,寶鋆卻搶在前面說了話。

     “此事總要局中人來勸導。

    ”他說,“倘或反唇譏刺,豈非使人難堪?” 這話尤其武斷誣賴,他的意思是說倭仁等人不體諒李鴻藻,故意用一番名教上的大道理,逼得他非出此舉動不可,倭仁本來拙于詞令,聽得這話,心裡生氣,話越發說不俐落了。

     “臣等豈不願李鴻藻照常入直,俾臣等稍輕負擔。

    ”徐桐翼言聲辯,“無奈李鴻藻執意甚堅,苦勸不從。

    決無譏刺之意。

    ” “那麼,你們怎麼替他代奏呢?” 慈禧太後這句話很厲害,問得徐桐啞口無言。

    倭仁便接着徐桐的意思說道:“聖學關系甚重,李鴻藻侍讀,頗為得力,臣等亦望李鴻藻回心轉意,隻是親見該侍郎哀痛迫切,勢處萬難,是以代為陳請,并無他意。

    ” “你們也該替朝廷設想,朝廷不也是勢處萬難嗎?” 太後用這樣的語氣質問,臣下根本無話可答,一時形成僵局,于是慈安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