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章

首頁
    人家屬要這個人頭,好教皮匠縫了起來,入棺成殓,便得花錢去贖。

    如果花了錢,要求不緻身首異處的,那才真的要看劊子手的本領了,本領不夠,一刀殺過了頭,犯人家屬自然不會再給錢。

     說“斬”,說“砍”,實在都不對,應該說“切”。

    反手握刀,刀背靠肘,刀鋒向外,從犯人的脖子後面,推刃切入。

    大緻死刑的犯人,等綁到刑場,一百個中,倒有九十九個吓得魂不附體,跪都跪不直,于是劊子手有個千百年來一脈相傳的心法,站在犯人後方,略略偏左,先起左手在他肩上一拍,這時的犯人,草木皆兵,一拍便一驚,身子自然往上一長,劊子手的右臂随即推刃,從犯人後頸骨節間切進去,順手往左一帶,刀鋒拖過,接着便是一腳猛踢,讓屍身前仆。

    這一腳踢得要快,踢得慢了,屍腔子裡的鮮血往上直标,就會濺落在劊子手身上,被認為是一件晦氣之事。

     劊子手都會這一“切”,本領高下,在那一拖上面,拖得恰到好處,割斷了喉管,一層皮仍舊連着,總算身首未曾異處,對犯人的家屬來說,便是慰情聊勝于“斷”了。

     魏一咳便有這種頭斷皮連的手段,憑這一刀,掙下了一份頗可溫飽的家私。

    他平生奉旨殺人無其數,每年秋決的那一天,十幾二十個人伏法,片刻之間,人頭滾滾,不當回事,但從前兩年科場案起,魏一咳開始感到,幹他這一行不是滋味了。

     戊午科場案,處斬的一共七個人,提牢廳一共派出四名劊子手,魏一咳領頭,卻最輕松,因為他雖預定“伺候”柏中堂,可是同事都開玩笑,說他也是“陪斬”,因為都料定柏葰必蒙恩赦,魏一咳無須動刀。

     誰知真的要動刀了。

    “駕帖”一下,相顧失色,魏一咳尤其緊張。

    一位老中堂,又是讀書人,不曾犯下什麼謀反大逆的案子,竟也象無惡不作的江洋大盜,淫人妻室而又謀殺本夫的壞蛋那樣,在這菜市口畢命,這一刀,好難下手。

     而無論如何罪不至死的柏中堂,雖受冤屈,卻無怨言。

    魏一咳眼看他顫巍巍地望阙謝恩,眼看他閉上雙目,閉不住淚水,更有那柏中堂的家屬,跪在一旁,哭得力竭聲嘶,這摧肝裂膽的景象,簡直讓魏一咳震動了。

    等殺完柏中堂,心裡窩窩囊囊地,三個月沒有開過笑臉。

     現在輪到殺肅順的頭,這讓魏一咳又震動了!幹他們這一行的,最相信因果報應之說,肅順害死了柏葰,結果落得同樣的下場,這不是冥冥之中,絲毫不爽的“現世報”?他從昨天得到消息,說肅順要淩遲處死,知道這趟“紅差”一定落在自己身上,跑去找着白雲觀的老道,聊了一黃昏,回來跟他妻子兒女表示,等料理完了肅順,他決定要辭差了。

     因此,這是他封刀以前的最後一趟差使。

    平生殺過兩位“相爺”,這到“大酒缸”上,三杯燒刀子下肚,談起來也算是件很露臉的事!所以他聚精會神地,決心要漂漂亮亮殺這一刀。

    殺柏中堂那次,想替他把腦袋連着,卻因為手有些發抖,推刃之際,失掉分寸,還是把個頭切了下來,這在魏一咳自覺是種羞辱。

     但看肅順扭來扭去不安分的樣子,卻是個不容易料理的。

    但載侍郎“行刑”的口令已下,提着肅順辮子的番役把手也松開了,這一刻無可再延,魏一咳心知拍肩無用,換了個花樣,微微挫身,相好了部位,輕輕喝道:“看前面,誰來了?” 等肅順頭一擡,伸長了脖子,魏一咳右肘向外一撞,從感覺中知道恰到好處,于是略略加了些勁,刀鋒拖過,提腳便踢——慈禧太後的願望,終于達到了。

     睿親王仁壽和刑部侍郎載齡進宮到了軍機處,恰好肅親王和刑部尚書綿森也在那裡,分别向恭王說了經過,就托軍機處代為辦了會銜呈奏的折子,正式複命。

     一日之間殺了兩個“鐵帽子王”,一個協辦大學士,這是從開國以來所未有的大刑誅,所以朝中大臣,多深受刺激,那一來,就把登極大典這件喜事的氣氛沖淡了。

     但在另一方面,所謂“三兇”的被誅,餘波不息。

    從宮内到民間,處處在談論此事,而且論調有轉變的趨向,惋惜多于遣責,同時也有人認為處置太過。

    其中最深的一種見解是:載垣、端華,尤其是肅順,既為大行皇帝所信任,自然有他們的長處和功勞,難道先帝賓天,百日未滿,這三個人就會變得一無可取,十惡不赦?豈不是太不可思議!倘又說,這三個人本來就是壞蛋,根本不該重用,那不就等于指責先帝無知人之明? 這些論調,在前一兩天已可聽到,等肅順的人頭落地,說公道話的就越發多了。

    當然,那隻是私下談論,但已足可使恭王不安了。

     煌煌上谕中一再強調的是祖宗家法,倘或清議流播,說“今上”行事,有違先帝本心,對于士氣民心,大有影響,而“今上”童稚,大政出于議政王,這樣,誰應負責?不言自知。

     這就是恭王不安的由來。

     為此,當夜他就在鑒園召集心腹密談,研究針對這一情勢所應采取的對策。

     “當然以安定人心為本。

    ”文祥在這種場合,向來是敢言的,“我們旗人中,有這麼個說法:三朝的老臣,說砍腦袋就砍腦袋,一點不為先帝留餘地……。

    ” 恭王氣急了,大聲打斷他的話,倒象是在跟他争辯:“那是肅順他們不給人留餘地,怎麼說是我們不給先帝留餘地?” “不錯!”文祥安詳地答道:“可是肅順已經伏法了,不會有人再多提他的不對了。

    ” “人總是将人比已。

    ”寶鋆也說,“對宗室得要趕緊安撫,别讓肅順他們的餘黨,有挑撥離間的可乘之機。

    ” “如何挑撥離間?”恭王極注意地問:“是那些人?” “這你就不必問了。

    ”老成持重的桂良,半相勸,半命令似地說,“反正就是剛才博川轉述的那些話,搞得人人自危,動蕩不安。

    ” 恭王很深地點一點頭,把自己的心定下來,接納了大家的建議,很有力地說了一句:“對!應該安撫。

    ” 于是寶鋆說了辦法:“先下個明發,由宗人府宣谕宗室,申明我宗室自開國以來,夾輔皇室,公忠久著,今後自然仍是親親為重,仍望各自黾勉,以備量材器使。

    如果不自檢束,則載垣、端華等以親王大臣,尚且不能屈法市恩,何況閑散宗室?” 這番意思,恩威并用,冠冕堂皇,大家都認為說得很好。

    但是空言宣慰,顯然還不大夠,因此文祥又把少詹事許彭壽奏請“查辦黨援”那個折子提了出來,主張處置的方法,應力求緩和。

     “怎麼樣的緩和?象陳孚恩這樣可入‘奸佞傳’的人物,還不重辦,如何整饬政風?還有黃宗漢,誤國之罪,豈可不問?” 恭王的話,聽來義正辭嚴,一時不能不辦他們的罪,所以桂良提議,予以革職的處分。

     恭王認為處分太輕,于是再又定了“永不叙用”。

    此外侍郎劉琨、成琦,太仆寺少卿德京津太,候補京堂富績,也是革職,但無“永不叙用”四字,将來便仍有起複的希望。

     定議以後,次日上朝奏對,恭王首先就陳明了安定政局,激勵人心的那番意思。

    兩宮太後,自然準奏,立即拟旨進呈。

    此外還有許多例行的政務,也都一一依議,很快地處理完了。

    一直不曾開口的慈安太後,此時有話要問:“載垣、端華、肅順他們,昨天說了些什麼話?” 肅順的悖逆之聲,恭王已經知道,自然不會上奏,載垣跟肅親王說的話,他卻不便隐瞞,當即答道:“隻有載垣有話,他還念着怡親王那個爵位。

    ” “他的爵位怎麼樣?”慈禧太後立即接口問道:“應該把他革了吧?” “跟聖母皇太後回奏,這怕不行!” “怎麼呢?” “怡、鄭兩王,都是‘世襲罔替’,本人犯罪怎麼樣處置都可以,他們的爵位是另一回事。

    ” “那應該怎麼辦?歸他們的兒子承襲?”慈禧又說,“載垣沒有兒子,端華的兒子是肅順的,更不是什麼好種!” “就算他們有兒子,也不一定可以承襲。

    照規矩,由本房近支中挑賢能的襲封。

    ” “歸誰挑呢?” “自然是皇上挑。

    ”說了這一聲,恭王覺得不妥,立即又接了一句:“先由宗人府會同軍機上共同拟定,請旨辦理。

    ” 這前後不符的話風,慈禧太後已經聽出來了,封一個親王是極大的恩典,她不肯輕易放棄,便看着慈安太後說道:“慢慢兒看看再說吧!要挑當然得好好挑,也叫大家心服。

    ” “嗯!這話不錯。

    ” “這怡親王的‘世襲罔替’,我聽大行皇帝說過,給得也太過分了些,原是雍正爺格外的恩典。

    ”說到這裡,慈禧太後突然轉臉喊一聲:“姐姐!” “嗯!怎麼?” “我說,六爺的功勞,不比當初怡親王大得多嗎?” “當然大得多。

    ” “既然如此,我有句話,今天不能不說了!” 慈禧太後的神态,忽然變得異乎尋常的鄭重。

    這一來不但恭王和全班軍機大臣,要屏息靜聽,連慈安太後都張大了眼望着她。

     “我想,大行皇帝一定也跟姐姐說過這話。

    ”慈禧太後看着慈安,用這句話作一個引子,接下來便面對群臣,用肅穆低沉的聲音,宣示往事:“是今年過年的時候,記不得是年初一還是年初二,我伺候大行皇帝看折子,随後就談到京裡,逢年過節,又是逃難在外,大行皇帝自然少不了有感慨啦!大行皇帝最惦念的是六爺,歎着氣跟我說,兵荒馬亂的,我把老六丢在京裡辦撫局,事情棘手,隻怕這個年都不能好生過!’” 恭王不知道她的這些話是真是假?但自然甯可信其有,所以趁她語言暫停的間隙,表示了他應有的感念先帝的态度,以極其哀戚的聲音說道:“先帝眷顧之恩,天高地厚,如今弓劍歸來,音容已渺,此為臣最傷心之事!” “誰說不是呢?”慈禧用手絹擦一擦鼻子,接着又說:“先帝也跟我說過,當年在書房裡的故事,說哥兒倆,琢磨出來刀法跟槍法的新招兒。

    老爺子給槍賜名‘棣華協力’,給刀賜名‘寶锷宣威’。

    ” 這段話倒是不假,同時慈安太後也聽大行皇帝談過,所以點點頭說:“不錯,有這個話。

    ” 這一來好象是替慈禧作了證,她便越發講得象煞有介事了:“先帝又說,十幾喪母,全靠康慈皇太後撫養,所以弟兄之間,他跟六爺的情分,是别的兄弟比不了的,去年秋天逃難到熱河,把個千斤重擔,扔了給六爺,洋人不大講理,六爺主辦撫局,不知受了多少委屈?京城裡轉危為安,可真不容易,按理說,應該象當年雍正爺待怡親王一樣,給個‘世襲罔替’。

    ” 聽得這段話,連慈安太後在内,無不詫異,但雖是可疑之事,因為一則太後之尊,二則死無對證,誰也不敢表示不信,隻睜大了眼,靜等她繼續往下說。

     “當時我聽了這話,自然要請問,我說:‘那麼皇上為什麼不降旨呢?’你們知道先帝怎麼說?”慈禧太後停了一下,自問自答:“先帝歎口氣說:‘肅六不贊成!’又跟我說:‘你把我這話擱在心裡,誰面前也别說。

    等回了京,我再降旨。

    那時肅六要反對也沒用。

    ’” 原來先帝還有這段苦心!包括恭王在内,誰也不能盡信她的話,唯有忠厚的慈安太後,認為先帝是個重感情的人,而慈禧也沒有捏造的必要,所以接着她的話說:“既然這個樣,咱們得照先帝的話辦!” “對了,我正是這個意思。

    ”慈禧太後看着桂良吩咐:“桂良,你叫人寫旨來看,恭親王世襲罔替,特别要聲明,這是先帝的遺言。

    ” 桂良還未答言,恭王已含淚在目,俯伏在地,碰頭辭謝:“臣不肖,有負先帝的期許。

    實不敢當此殊恩,請兩位皇太後,千萬收回成命。

    ” “這是先帝的意思,而且論功行賞,也應該給你這個恩典。

    ”慈禧太後又說:“有罪不罰,有功不賞,試問還有誰肯替朝廷實心辦事?” “太後聖明,臣實無功。

    濫叨非分之榮,臣實不安于心。

    這不是臣矯情,是……。

    ”因為清議可畏,說這“世襲罔替”的恩典,不過殺肅順的酬庸,但卻不便明言,唯有連連磕頭。

     看這樣子,慈禧太後隻得暫時擱置。

    等退了出來,恭王趕緊又上了一個謙辭的折子,措詞極其切實。

    兩宮太後商量了半天,決定“姑從所請”,等皇帝成年親政以後,再行辦理。

     目前先賞食親王雙俸。

     下一天,十月初八,到底把這通谕旨,降了下去。

    恭王心裡有數,這不是什麼先帝的“恩旨”,隻是慈禧太後,希望他趕快把垂簾章程議了出來的表示。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