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她身旁的人看了一眼。
這也許是無意間的一個動作,慈禧太後卻有心了,認為慈安太後和恭王是齊了心來說她的,她不願再聽下去,便把話題扯開。
于是随意一問:“漢文帝在位幾年啊?”
“在位二十三年,享年四十六歲。
”李棠階奏答。
“才四十六歲?可惜了!”
“不過他的太子,教養得很好,”恭王又開腔了,“所謂‘文景之治’,景就是景帝。
”
“可見得皇帝的書房很要緊。
”慈禧太後又問,“六爺,你這一陣子也常到弘德殿去看看嗎?”
恭王一直被命照料弘德殿,監督皇帝上學,現在問到這一層,是他職司所在,便把最近所看到的情形,詳細陳奏。
說皇帝的用功不用功,要看時候,大緻初二、十六上學,精神總不大好。
慈禧太後馬上就明白了,偏偏慈安太後懵懂,張口就問:
“這是什麼道理啊?”
話還未說完,慈禧太後悄悄扯了她一下,這是示意她不要多問,但話已出口,來不及了。
恭王不即回奏,停得一息才從容答道:“兩位太後聖明,總求多多管教皇上。
”
這話在慈禧太後聽來,大有把皇帝不肯用功讀書的過失,推到自己頭上的意味,所以立刻“回敬”了過去:“你分屬尊親,皇帝有什麼不守規矩的地方,我們倆看不見,你也可以說他。
而況你原來就有‘稽察弘德殿’的差使。
”
“是!”恭王答了這一聲,卻又表白:“臣奉旨‘稽察弘德殿’,不是常川照料的人。
而且事情也多,難免稽察不周,加以惠親王多病,奉旨不須經常入直,所以,臣請兩位太後傳旨惇親王,讓他多管點兒事。
此外,總還要請兩位太後,格外操心。
”
說了半天,依舊把責任都架到别人頭上,慈禧太後心裡很不舒服,但慈安太後對于他們暗中針鋒相對的争辯,似乎絲毫不曾看出——這使得慈禧太後生了這樣一個想法:應該在她面前下一番功夫,讓她知道恭王的不對,将來遇到要緊關頭,才可以取得她的助力。
等養心殿聽政事完,兩宮太後照例在漱芳齋傳膳休息。
七月底的天氣,晚膳過後,将次黃昏,正是一天最好的時候。
皇帝帶着小太監到禦花園掏蟋蟀去了,但有十一歲的大公主——恭王的大格格和十歲的公主,兩個冰雪聰明的女孩兒,承歡膝下。
慈禧太後總在這時候看奏折,不相幹的便徑自掐指痕作了處理,有出入的順便告訴慈安太後一聲,遇到特别重要的,就要把奏折念給她聽,彼此作個商量。
這天因為有心要跟慈安太後打交道,所以事無巨細,一概商量着辦。
偏偏的奏折也多,第一件是本年正逢甲子年,刑部請停秋審勾決,慈安太後一聽案由便說:“這是好事嘛!”
“當然是好事!今天李棠階不是講漢文帝,一即了位,就下旨減輕刑罰嗎?咱們學他吧!”
慈安太後沒有聽出她話中諷刺的意味,隻不斷點頭,于是慈禧太後伸出纖纖一指,用極長的指甲,在原折上刻了一道掐痕,那是表示“應如所請”。
第二件是恭親王的折子,請重定朝會的班次。
他以“議政王”的身分,一直居于王公大臣的首位,現在自請列班在惇親王之次。
“六爺這是什麼意思啊?”慈安太後詫異地問。
“這也沒有什麼!”慈禧太後故意淡淡地說,“本來就該按着長幼的次序來嘛。
”
“不過。
”慈安太後沉吟着,她心中有一番意思,總覺得恭王應該與衆不同,但拙于口才,這番意思竟無法表達。
“準了他吧!”
“看看,看看!”慈安太後想了想說,“我看交議的好。
”
“不然。
”慈禧太後搖着頭,“本來是件小事,一交議變成小題大作,倒象是他們手足不和,明争暗鬥似的。
多不合适啊!”
“啊,啊!”慈安太後馬上變了主意:“你這話不錯。
”
說服了這位老實的“姐姐”,慈禧太後感到小小的報複的快意。
這幾年她已深切了解,做官的人,對國計民生,或者不甚措意,但于權貴的榮辱得失,十分敏感。
恭王的“聖眷”,一直甚隆,凡有恩典,他自然亦總以“謙抑為懷”,辭親王世襲,襲親王雙俸,不管到最後的結果如何,一開始總是“優诏褒答”。
所以這個朝會班次自請退居惇王之後的奏折,如果依然給他面子,至少應該“交議”,暗示出不以為“五爺”的地位應在“六爺”以上的意思。
而現在一請就準,少不得會有人猜疑,恭王的聖眷不如從前了!
讓他們這樣猜去!慈禧太後嘴角挂着微笑。
撿起第三件折子,那是曾國藩所上,接到錫封侯爵的恩旨,專折奏謝,同時陳明在僞天王府所獲“玉玺”兩方、“金印”一方,已經另行咨送軍機處。
她把這個折子念完,不屑地冷笑一聲,作了一個閱過的記号,随手放在一旁,是預備交到軍機處去處理的,但慈安太後卻有話要說。
“這可有點兒奇怪。
”她說,“曾國藩上一次奏報,說那個‘天王府’裡,什麼也沒有,另外一個折子上又說,李秀成身上帶着許多金子,這不就是在說‘天王府’一無所有,是全讓他們那些個‘王’,自己帶走了嗎?”
“對了,那意思是燒掉的燒掉了,帶走的帶走了!”
“不對!”慈安太後搖着頭說,“玉玺金印,是多要緊的東西,又不累贅,為什麼倒不帶走呢?”
慈禧太後笑了,“姐姐,”她說,“連你這麼忠厚的人,都把曾家兄弟——不,曾國荃的毛病看出來了!無怪乎外面有話,說湘軍都在罵曾國荃。
說句老實話吧,長毛的玉玺、金印,他是怕砍腦袋,不敢拿回湘鄉,不然,連這兩方玉,一把金子也不會給留下。
”
慈安太後覺得她的持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