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论玄义诱蒙卷下

首頁
    切世谛若于如來即是第一義谛。

    何以故。

    諸佛世尊為第一義故說于世谛亦令衆生得第一義谛。

    若使衆生不得如是第一義谛者。

    諸佛終不宣說世谛。

    善男子。

    如來有時演說世谛。

    衆生謂。

    佛說第一義谛。

    有時演說第一義谛。

    衆生謂。

    佛說于世谛。

    是則諸佛甚深境界。

    非是聲聞緣覺所知。

     四無方釋義者。

    中以色為義。

    中以心為義。

    是故華嚴經雲。

    一中解無量。

    無量中解一。

    故一法得以一切法為義。

    一切法得以一法為義。

    華嚴如來光明覺品。

    文殊說偈雲。

    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

    展轉生非實。

    智者無所畏。

     問。

    中有幾種。

    答。

    既稱為中。

    則非多非一。

    随義對緣得說多·一。

    所言一中者。

    一道清淨更無二道。

    一道者即一中道也。

    所言二中者。

    則約二谛辨中。

    謂世谛中·真谛中。

    以世谛不偏故名為中。

    真谛不偏名為真谛中。

    所言三中者。

    二谛中及非真非俗中。

    所言四中者。

    謂對偏中·盡偏中·絕待中·成假中也。

    對偏中者。

    對大小學人斷常偏病。

    是故說對偏中也。

    盡偏中者。

    大小學人有于斷常偏病則不成中。

    偏病若盡則名為中。

    是故經雲。

    衆生起見凡有二種。

    一斷。

    二常。

    如是二見不名中道。

    無常無斷乃名中道。

    故名盡偏中也。

    絕待中者。

    本對偏病。

    是故有中。

    偏病既除。

    中亦不立。

    非中非偏。

    為出處衆生強名為中。

    謂絕待中。

    故此論雲。

    若無有始終。

    中當雲何有。

    經亦雲。

    遠離二邊不着中道。

    即其事也。

    成假中者。

    有無為假。

    非有非無為中。

    由非有非無故說有無。

    如此之中為成于假。

    謂成假中也。

    所以然者。

    良由正道未曾有無為化衆生假說有無故。

    以非有無為中。

    有無為假也。

    涅槃二十七雲。

    複次善男子。

    衆生起見凡有二種。

    一者常見。

    二者斷見。

    如是二見不名中道。

    無常無斷乃名中道。

    中論觀本際品雲。

    若無有始終。

    中當雲何有。

    是故于此中先後共亦無。

    大集經十二雲。

    虛空藏菩薩以偈贊佛曰。

    世尊。

    善知如是法得至清涼泥洹道。

    去離二邊不着中。

    知虛非真無自性。

     就成假中有單複疏密橫豎等義。

    具如中假義說。

    如說有為單假非有為單中。

    無義亦爾。

    有無為複假。

    非有非無為複中。

    有無為疏假。

    非有非無為疏中。

    不有有為密假。

    有不有為密中。

    疏即是橫。

    密即是豎也。

    單複見大乘玄二谛義及八不義。

    疏密見二谛義。

    橫豎見八不義及論迹義。

    今所謂中假義蓋指之乎。

    有雲。

    大乘玄論全部二十卷。

    唯有五卷來至本朝。

    中假義蓋在未度之中也。

    二谛義雲。

    今先正論單複中假義。

    偏說一假有不說無。

    是單假。

    偏說一假無不說有。

    亦是單假。

    偏說一非有即是單中。

    非無亦爾。

    雙說假有假無是複假。

    雙說非有非無是複中。

    次釋其所以。

    凡有二義。

    一者為利根人說單假。

    約鈍根人說複假。

    正言。

    利根之者聞一悟十故。

    若聞說假有即解假無。

    乃至聞說非有即解非無。

    所以不勞具明兩義。

    為鈍根之人随言得解。

    若不具說無有玄悟。

    所以雙明兩義也。

    二者為鈍根人說單。

    為利根人說複。

    為鈍根之人不堪受圓教。

    所以且說單義破其執。

    若利根人堪受圓教。

    所以為說複義。

    便皆領受。

    八不義同之。

    又二谛義雲。

    問曰。

    非有非無而有而無。

    為是疏假為是密假。

    答曰。

    此是疏假。

    何故爾。

    以其兩來就有無二法辨故是疏假。

    若辨密假非有非不有。

    而有而不有。

    以其就一法明義。

    是即兩法為疏。

    一法故密。

    今何故辨此疏密。

    疏密者為明經中兩種百非兩種對治。

    若言苦樂我無我等此是疏對治。

    若言實不實衆生非衆生安非安等密對治。

    若言如來涅槃非有非無此是疏百非。

    若言非因非不因非果非不果此是密義辨非。

    此明假有疏密。

    問。

    前言非有非無。

    何物非有非無耶。

    答。

    前非有非無非性有無。

    為成世谛如義。

    問。

    後明非有非不有。

    何物有不有耶。

    答。

    今如是假有不有故言非有非不有。

    言非有者非不有有。

    言非不有者非有不有。

    此既壞假成真谛如。

    問。

    有不有是何物。

    答。

    諸法本從無生。

    皆以阿字為本。

    是即諸法皆歸阿字一無生門。

    故經言。

    四十二字皆歸阿字也。

    八不義雲。

    八不者蓋是諸佛之中心衆聖之行處也。

    故華嚴經雲。

    文殊法常爾。

    一切無畏人一道出生死。

    更無異趣也。

    即是論初八不。

    故豎貫衆經。

    橫通諸論也。

    經雲。

    不一亦不二。

    不當亦不斷。

    不來亦不出。

    不生亦不滅也。

    言豎者謂之縱。

    縱隻是深。

    即經之深旨。

    橫通諸論者。

    橫隻是廣闊之稱。

    亦為對治藥病。

    如有無相治等。

    悉是橫論。

    如言有即為橫。

    不有為豎亦如絕為橫。

    不絕為豎。

    若不絕為橫。

    則非絕非不絕為豎。

    以不義據初。

    如是深不亦于不。

    何所而不不。

    如言為橫。

    不言為豎。

    橫豎亦不定随而望之。

    若有無斷常相治為橫。

    病息藥除故為豎。

    故以随處得論。

    而言八不豎入經深者深義經也。

    橫通諸論者辨論破病用。

    經未始無橫。

    如三修八倒斷常相破。

    論未始不明豎。

    如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