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论诸葛亮的用人——马谡篇

首頁
    事戰鬥中去。

    而馬谡所缺乏的,又恰恰是這種實戰經驗! 之所以諸葛亮會這樣安排,有人說諸葛亮用人唯親,隻重用親已之人。

    這樣的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盡然。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如果有一個非常重用的問題急待你去解決,而這時你又一時無法分身前往,你會怎麼辦?你是會用一個自己非常熟悉的人去做,還是用一個你自己不十分熟悉的人去做呢?我想大概大家都願意用自己熟悉的人吧。

    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說的“親信”和“心腹”的作用。

    而且我認為諸葛亮這樣有意安排,還出于另一種動機。

     大家應該都知道蜀國的人材是三國之中最少的。

    人們常把“蜀中無大将,廖化充先鋒”做為這種說法的主要依據。

    馬谡既然是個人材,那麼諸葛亮肯定要對馬谡多加培養和愛護。

    馬谡缺乏實戰經驗,那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認為:諸葛亮這樣刻意的安排,不正是要多培養馬谡,使之成為蜀國的又一棟梁之材呢?讓馬谡在這種重要位置多磨練磨練,這樣既有利于馬谡本人的成長,又可以為蜀國下一代的人材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又何樂而不為呢?畢竟人材是可以慢慢培養出來的,而天才卻是于生俱來的! 但是諸葛亮還是失算了! 諸葛亮不應該把這樣一個勢關全局的重任,交由一個完全沒有實戰經驗,從未上過戰場的人。

    當然這一點,諸葛亮本人應該也有所察覺,從他讓王平做為馬谡的副将,多幫助馬谡就可以看出。

    但諸葛亮卻沒有看出馬谡其實也是那種有了一點權力就喜歡賣弄招搖的人。

    他既“違亮節度”,又剛愎自用,不肯聽從副将王平的多次谏言,至使“士卒離散”,為魏國大将張合所破。

    從而使蜀軍的第一次北伐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且遺臭萬年,成為曆史又一個隻會“紙上談兵”的趙括。

     我們該如何來評價諸葛亮這次的“違衆意,而提拔馬谡”呢?我覺得不能隻從諸葛亮用人唯親這一個觀點出發,而更應該結合當時蜀國的具體國情來分析。

    我們試想,如果諸葛亮不把馬谡用為第一主将,而讓他作為魏延、吳壹這樣久經沙場的大将的副将、參軍;如果馬谡不“違亮節度”,又或者能聽從副将王平的規勸,結果又會是怎麼樣呢?諸葛亮的這次安排,我認為決不僅僅是從私情的角度來決定的,而更能反映了諸葛亮對今後蜀國後備人材培養的焦急心情。

    但是諸葛亮在這次選人的問題上,确實犯有嚴重的錯誤。

    也正是這個原因,蜀軍的第一次北伐,在形勢一片大好的局面下,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對于這一點,諸葛亮确實是難辭其咎的。

    而且,由于這次所犯的錯誤,諸葛亮在以後的工作中,始終要小心謹慎,國事政事,不分巨細,事事操心,公事私事,事事過問,唯恐出現什麼弊漏。

    用他自己的話來講,就是“恐他人不盡心耳”。

    但實際上,我認為他是怕再重蹈馬谡的覆折,怕别人做不好事情。

    就這樣,諸葛亮越是不敢放手給其他人去做,其他人就越是得不到鍛煉;越是其他人得不到鍛煉,諸葛亮就越是不敢放手給其他人去做。

    就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蜀國的後備人材就顯得越來越匮乏。

    等到諸葛亮死後,這樣做的後遺症就愈發暴露無疑了。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