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论诸葛亮的用人——魏延篇

首頁
    楊儀的矛盾,也是“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而采取了調和的态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從而留下了後患。

    甚至他在聽到了吳孫權挑撥地污蔑魏延“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之後,還以為“知音”。

    這就勢必在蜀漢上下造成要警惕魏延在諸葛亮後可能“謀反”的局面。

    ”諸葛亮對魏延心存疑心,怕其久後謀反,這點更是無從稽考。

    相反“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這正是體現了諸葛亮用人一貫用人之長,不責其全備的用人主張。

    再有孫權對魏延的評論也不是什麼污蔑之詞。

    如果真要是污蔑的話,那魏延就應該在諸葛亮死後能服從命令,不搞什麼“軍谏”。

    但是事實上魏延還真是“不争氣”,偏偏就給孫權說中了。

    諸葛亮一死,就和楊儀的個人矛盾發展到不可開交的地步。

    還差點使十萬蜀軍由他而故,陷入全軍覆沒的險境。

     第四:WOWOO兄所說:“諸葛亮對魏延四是“防”,乃至設法除掉。

    諸葛亮把魏延看成是蜀漢的異己力量,對魏延采取了防範其謀反乃至設法除掉的态度。

    諸葛亮在病危時,抛開魏延,“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祎、護軍姜維等作身殁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的部署。

    這種部署,勢必引起魏延的不滿,“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将乎!”結果是激化了魏延與楊儀的矛盾,魏延被殺,這不是假楊儀之手取魏延之頭嗎?用心何其苦!!!!”如果說諸葛亮把魏延看成蜀漢的異已力量,那他又為什麼要“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而且諸葛亮在病危時,并沒有抛開魏延。

    “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

    “令延斷後”,就是想仿照當年曹操在征張繡時,賈诩料定曹操會把精兵猛将置于部隊最後,掩護部隊的撤退。

    這反而更能體現出諸葛亮對魏延的信任。

    而且這裡是“令”,也就是說讓魏延奉命掩護部隊。

    隻有在“若延或不從命”的情部下,才“軍使自發”。

    這就說明是完全取決于魏延本人對此命令的執行态度。

    根本就沒有想要抛下魏延不管的意思在内。

    至于“諸葛亮要假楊儀之手取魏延之頭”之說,這更是無稽之談了。

    諸葛亮如果要殺魏延,根本就不必假楊儀之手。

    在撤退之前,隻消在帳内埋伏下幾十個刀斧手,請魏延來,一舉就可殺之,又有何難?又何必要冒着大敵在後,而蜀軍再起内讧的危險,難道說諸葛亮真就緻十萬蜀軍的性命于不顧嗎?我就再拿魏延同趙雲做一比較。

     先說資曆。

    趙雲跟随劉備的時間要比魏延長得多,甚至比諸葛亮本人還要長許多,可以說是僅次于關、張兩人的開國元老。

    再論軍事才能,趙雲也未必遜于魏延。

    當陽一戰,趙雲保後主得脫重險;漢水一役,更是把趙雲的軍事指揮才能發揮得淋漓盡緻。

    (這裡我先說段題外話。

    有人把張遼”威震逍遙津“一直比做是以少勝多的典範。

    但我卻一直認為”漢水一戰“與”逍遙津“一戰相比,實有過之而無不及。

    趙雲演出的是一場真正的“空城計”,而張遼是趁孫權立足為穩;趙雲所面對的是智計“殊絕于人”的大軍事家曹操,而張遼則面對”短于行陣“的孫權;趙雲當時手下隻有一員名不見經傳的牙将張翼,而張遼還有像李典、樂進這樣的名将為其羽翼。

    )至于為人師表、個人素質品格方面,魏延更是比趙雲相差甚遠。

    “成都既定,以雲為翊軍将軍。

    建興元年,為中護軍、征南将軍,封永昌侯,遷鎮東将軍。

    五年,随諸葛亮駐漢中。

    ”(見《三國志·蜀書·趙雲傳》)。

    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時,由于“雲、芝兵弱敵強,失利于箕谷,然斂衆固守,不至大敗。

    ”(見《趙雲傳》);“街亭軍退,兵将不複相錄,箕谷軍退,兵将初不相失”、“雲身自斷後,軍資什物,略無所棄,兵将無緣相失。

    ”(見《雲别傳》)。

    可即使像這樣敗中求勝的優秀将領,尚要衩貶為鎮軍将軍,趙雲本人卻未對此有何異議。

    而反觀魏延,“延每随亮出,辄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于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

    延常謂亮為怯,歎恨已才用之不盡。

    ”(見《魏延傳》)。

    就是這樣一位開國元勳,一位德才皆備的傑出軍事将領,所得的榮譽和官位也未必高于魏延。

    甚至于在建興五年時,趙雲應該說還是魏延的下屬官員。

    如果再以網上一些朋友根據“太閣”系列的說法,把趙雲歸入諸葛派下,那趙雲豈不是更要對此“未盡其才”,而“憤憤不平”,以緻于要“跳樓自殺”嗎?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