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关羽的一生及其评价

首頁
    威震華夏”。

    曹操“以漢帝在許,近賊”,“議徙許都以避其銳”。

    經蔣濟等勸止。

    曹操急派徐晃督大軍助仁,以解樊圍。

    又派趙俨以議郎參曹仁軍事。

    關羽派别軍屯樊城之北五裡的偃城,以阻擊徐晃援軍。

    徐晃因“所将多新卒,以羽難與争鋒”,遂前至離偃城西北十裡的陽陵陂屯營,猶豫不進。

    曹操又派将軍徐商、呂建等助晃。

    此時,曹魏群情洶洶,皆以為曹操如不親征,曹仁、徐晃等必敗。

    曹操自洛陽南下,欲親征關羽,駐軍摩陂(在郏縣東南)。

    此處距許昌45公裡。

    曹操駐此,實際上一則為鎮懾北方,捍衛都城安全;再則遙控襄、樊前線戰事。

    曹操駐軍摩陂後,又接連遣殷署、朱蓋等十二軍詣晃助陣。

    仍恐徐晃等軍為關羽所破,又密令駐守在居巢(今安徽銅城縣南)防吳的張遼軍,以及袞州剌史裴潛、豫州剌史呂貢等率軍趕救曹仁。

    當各路援軍陸續前至,在樊城北雙方一場大戰後,軍事形勢逐漸向對關羽軍不利方向發展。

    關羽當機立斷,決定有計劃地主動撤退。

    先從偃城退至樊城北面的圍頭、四冢屯營,然後又利用漢水舟師撤樊城圍,退至襄陽。

    正當此時,江陵、公安失守。

     在五個月北伐戰争中,關羽按照預定謀略,利用漢水以步、騎、水師聯合作戰,重點圍困襄、樊,阻擊援軍,并派遊軍北上,聯合反曹勢力,從而使北伐軍一直處于主動地位。

    曹操先後派滿寵、于禁、徐晃、趙俨、徐商、呂建、殷署、朱蓋、張遼、裴潛、呂貢等共11人(将領7人,參軍1人、剌史2人、太守1人),其中除張遼、裴潛、呂貢等軍因關羽撤圍未到樊城外,其餘8人都參加了樊城戰役。

    于禁七軍被關羽所俘3萬餘人,加上死亡逃散的,當不下4萬人,每軍在5千人以上。

    徐晃同夏侯淵以重兵守漢中,夏侯淵戰死後,徐晃率重兵屯宛,當不下萬人。

    殷署、朱蓋等12軍,殷署一軍為5千人,其餘11軍仍以每軍5千人計,徐晃、殷署、朱蓋等軍共約7萬人。

    曹仁、呂常所領樊城、襄陽守軍,當不下1萬人。

    曹魏方面,最後階段守軍和援軍,總共大約有8萬餘人。

    關羽荊州軍大約總數5萬人,除留守後方外,北伐主力軍約有4萬餘人。

    以此前後對抗曹軍12萬,中期以後對抗曹軍8萬餘人。

    在戰鬥中,俘降其将領1人,剌史、太守各1人,俘殺其将領1人,消滅曹軍主力近4萬人。

    而關羽荊州軍無論進攻或撤退,都按預定謀略進行,井然有序,無重大傷亡。

    應該說,其戰績是顯著的。

     就北伐整體戰局而論,這不是一次尋常的戰役,因為曹操親至摩陂坐鎮指揮,調兵遣将,同關羽交鋒的将領如曹仁、于禁、龐德、徐晃等都是其手下第一流名将。

    而且關羽又是在劉封、孟達等援軍不到,以寡不敵衆,孤軍奮戰的形勢下指揮的這場戰役。

    盡管為此,關羽面對強敵,無所畏懼,既按預先謀略,并發揮其随機應變的指揮能力。

    在北伐戰争發展的三個階段:消滅主力援軍時,充分運用水軍的優勢;圍城阻援時派出遊軍北擾,并利用北方反曹勢力;在戰局趨向不利時,又主動撤退,因而關羽始終把握着戰争的主動權,從而取得了一定的戰績。

    所有這些表明,關羽不但具有真刀真槍實戰的非凡本領,而且是一位具有指揮大型戰争能力的名将。

     關于關羽的敗亡,元代郝經曾詠詩說:“關羽祠前重回首,荊州底事到今争”。

    這裡“底事”當指吳蜀荊州借還之争,以及關羽由威鎮華夏而頃刻敗亡原因的衆說紛纭。

    前者姑且不論,而關羽敗亡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五點:一、在襄、樊遭遇強敵,甚至曹操遙控指揮,不能盡快結束戰鬥;二、後方孫權違盟,親率超一流統帥呂、陸二人乘機偷襲;三、關羽矜驕淩人,江陵失火燒軍器,又嚴責糜芳,助其臨陣投敵;四、劉封、孟達不和,未派援軍相助;五、在五個月長期北伐中,前有強敵,後遇偷襲,劉備、諸葛亮竟然始終未發一兵一卒相助。

    此點千載為人所不解。

    黃恩彤雲:“蜀之君臣,但喜其(羽)勝,不虞其敗”。

    呂蒙、陸遜“用奇兵而蜀不防”。

    曹操前後共遣徐晃等十二餘軍以救樊城,“而蜀不聞遣将,增一旅以援羽……豈非失事機也哉”。

    姚範也說:呂蒙“襲江陵”,陸遜“守峽口以備蜀,而蜀人(指劉備、諸葛亮)當時之疏忽如此。

    吳人之耽眈于荊州,而忌關羽之成功,不待智者而知,而當時(蜀君臣)若付之度外……蜀之謀士,當不若如是之疏,陳氏(壽)或不能詳耳”。

    黃、姚二人都認為,關羽失敗主要責任在劉備、諸葛亮不派援兵,我基本同意此說。

     《隆中對》把荊州作為蜀國北伐中原的一個戰略據點,忽視了“荊州在揚州上遊,關系吳國的安顧,孫權對荊州是勢所必争的,否則便不能有吳國”。

    劉備、諸葛亮在夷陵之戰以前,對此始終無深刻認識,從而反複同吳國争奪荊州,把蜀軍主力10餘萬消耗在荊州戰場,劉備、關羽也為此喪命。

    故蜀國龐統、法正、趙雲,皆主張放棄荊州,集中主力北上争奪雍、涼和關中,并有吳國為援,如此蜀國形勢當會改觀。

    既然劉備、諸葛亮未覺察其戰略計劃的錯誤,所以對吳國必全力争奪荊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