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史地社會研究的,習外國文學的,考古的……作了專家教授以後,向“生活保險庫”跑的人多哩。
有個某君,算是得國家供養唯一習南歐文學的一位,回國來不想到如何用十年工夫翻譯一部《神曲》,或作點别的有益于國家事情,卻入銀行做了個“秘書”,他最得意處是不必辦公,且可用公家便利從越港辦點日用貨物。
通常常充滿愉快神情告人說:
“家中有最好洋酒,并養了幾隻洋狗。
”他和酒,和狗,竟俨如三位一體,惟入銀行方能完備。
這個例子說來并不使人為其愚而自私好笑,倒令人為國家前途悲哀。
礎潤知雨,從小可以見大,從這個人生活态度上,即可見一些人若不知自重,不明大體,教育即受得再好,也還是不濟事。
如空讀了一大堆世界上第一等頭腦寫成的好書,做人方式卻隻學意大利水兵在上海過日子方式,到他成了上等人後,自然就會如彼如此安排自己!社會上像某君的一定常可以見到,所以我們就不必單獨說打出路算盤的青年為失計,來責怪他們把個人生命看得那麼小了。
用做生意作譬喻:有些人若隻打量就地賣賣燒餅葵花子糊口,除糊口外對生命并無高尚理想或雄心大志,不能冒險去作其他大事業,也想不到腳下還有個豐富的礦床,隻要稍稍使力就可挖掘開發,我們從忠恕處說,還應當稱贊他們“知足守分”為合理。
因為國家的重造,固然需要許多有作為的年青人,抱定宏願與堅信,好好努力學習理解一切艱深問題,學習後再來擔當重大工作,戰勝環境,克服困難,在一堆破碎瓦礫中重造一個比過去更完全的國家。
但也不可少另外一種人,即一生最高理想,隻是有個安定職業混日子,養家活口,頭腦簡簡單單,衣服幹幹淨淨,待人誠誠實實,作事規規矩矩,年終得點例有獎金,即換顆金戒指,買雙好鞋子,或儲蓄給家中作兒女教育經費,或買張什麼儲蓄券,一家人就常常做無害于人有益于己的頭獎夢。
……說真話,社會的穩定性,原本就是要這個中層分子的知足守分,方能得到的!
社會的繁榮,也不可缺少這種人的!在建國上我們亦不能把這個“知足守分”的好處去掉,為的是他在一切組織機構裡,都有其良好普遍的作用。
至于作秘書消化洋酒一流人物,我們當然不必存什麼希望,因為根基已定了,就讓他那麼下去也無妨。
這是一種時代的沉渣,過不久會有方法濾去的。
可是對于年青人,卻又依然還容許我們保留一點希望。
即這些人有了“生活”出路以後,一部分也許能學會反省,或生活暇裕時得到機會反省。
到那時,他自會打量到生命的出路。
會懷疑生活雖有着落,生命是否即有意義?很可能将感到一點煩悶。
這對個人就是一個轉機。
因為他如果是個身心健全的年青人,還會有勇氣從那個安樂窩中跑出,接受變動時代所應有的壓力與教育,重新找尋根據,創造他的事業,發展他的生命。
他若未離開學校,也許還會有勇氣重新起始在别一系院再念幾年書。
這個重新安排的方式,與我前面說的社會穩定性也并無矛盾處。
因為跑銀行隻是一種風氣,當時出于個人出路的關心,風氣一成,多數年青人自然便不大思索的一齊跑去。
然而事實上就中卻有一部分年青朋友并不宜從那個單調而沉悶工作中讨生活。
到社會上一般事業發展比較平均,國家設計又見出在鼓勵有作為年青人從多方面發展時,銀行職業生活的單調,就恰好成為一個自然的大篩,必将把不安于單調的年青人篩出。
這也正是從去年起始,到處聽到朋友“從銀行跑出”的一個現象最合理解釋,年來大學校的學生,習理工文史的,多成績較好學生的原因。
這個轉機對個人得失雖不可知,對國家社會大有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這轉機據個人私見說來,還可以從一種設計上加強他的作用,并防止在未來一時的社會變動,産生那個回複現象。
年青人的做人良心,是容易激發的。
正因為生活與社會還隔一層,不大貼近實際,追求抽象原則的勇氣,照例即比“為衣食謀”的糊口打算為強。
廿年來這個勇氣表現于五四思想解放上,表現于五卅群衆興奮上,表現于北伐與軍閥争鬥犧牲上,無不見出自尊心的覺醒,用得其當,所能産生的作用如何大。
再從北伐統一以後的種種政治思想糾紛上,又見出自尊心覺醒以後,若用不得當,亦可能産生多大作用。
至于這種做人良心激發的方式,可說完全是新出版物安排成功的。
然而到現在,由報紙副刊成為雜志,由雜志成為單行本新書,再由這個關系産生一個新出版業,将出版物當成商品之一種作大量分配,除了它已經能穩定出版業本身,此外“理想”竟好像完全說不上了。
即出于政治設計,從用錢方法與數量上看來,也見出認識這問題還不清楚,至多不出于點綴性質。
居多從最小處下手,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