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六章

首頁
    ,經營一條鐵路不容易,所以即使隔得很遠,一樣也有妨害。

    ”小村緊接着說:“至于日本亦不造平行線,可以同意。

    不過,與南滿連接的鐵路,即是南滿支線,将來看地方發達的情形,可以添造。

    ” “不!”袁世凱立即反駁:“日本繼承的權利,限于長春以南的南滿鐵路,并不包括任何支路。

    如果逾此範圍,是另一件事,不能并為一談。

    我再提醒貴大臣,當年中國許與俄國的,隻是東清鐵路,沒有包括其他支路。

    ” 小村語塞,便由日本的另一名全權内田康哉接口說道:“添造鐵路,為了開發地方,交通便利,地方就會繁榮,這是與中國有利的事。

    ” “如果是為了開發地方交通,彼此應該同意,但不能與南滿鐵路混在一起來談。

    ” “照這樣說!”小村緊釘着問一句:“貴大臣是同意添造的了?” “如果為了開發地方,中國亦可随時斟酌情形,添造鐵路。

    ” “不然!在南滿範圍内添造鐵路,總是妨害南滿鐵路的利益,有與南滿競争之嫌,中國自不應随時添造。

    ” 聽翻譯将這段話譯了過來,袁世凱認為小村的一句話,有漏洞可鑽,所以很快地問:“彼此同意,總可以了吧?” 小村認為這句話很難回答,與接座的内田小聲商議之後,方始答說:“如果日本同意,中國可以添造,但不能與南滿鐵路平行。

    ” 這在交涉上是一大收獲,日本已承認中國在南滿鐵路範圍之内,建造支路的權利,雖須日本同意,但至少有了要求權。

    倘或日本拒絕,相對地,日本想添造支路,中國亦可拒絕。

    所以小村的答複,等于是為他提供了一項牽制的工具,自然是失策。

     正當小村在悔恨不疊之際,名居參議而有發言權的唐紹儀,忽然畫蛇添足的說:“造鐵路,有關中國主權,日本方面如不得中國同意,不能随時添造。

    ” “自然要同貴國商量,日本決不至象當年俄國對待貴國的情形,貴國不必顧慮。

    ” 這時唐紹儀已發覺自己的話有語病。

    本來照袁世凱與小村的折沖來說,權利是同等的,誰都可以在南滿的範圍内添造鐵路,唯一的條件是征得對方同意。

    而照他所說,仿佛南滿添造支線是日本的權利,不過須征得中國的同意。

    但是唐紹儀雖已發覺失言,卻拙于彌補,倘或見機,隻要複述小村的話,敲打轉腳,成為定論,依舊不損權利。

    而他隻是重複聲明,造路不經中國許可,總是礙及主權。

    語氣中越發明顯,添造南滿支路,隻是日本人的事,與中國無關。

     小村想不到遇見這樣一個對手,大喜過望,立即用快刀斬亂麻的手法,大聲說道:“我隻着重在南滿鐵路利益有關這一點上。

    所以如有與南滿鐵路利益有沖突的任何支線,中國不應該添造。

    ” 就這一句話,推翻了原來的承諾,而唐紹儀懵懵懂懂,隻覺得話不大對勁,卻說不出個究竟。

    默爾而息,遂成定案。

     交涉由此落了下風,因為日本方面已看出底蘊。

    瞿鴻玑并不懂國際公法,利害出入,不甚了了;袁世凱雖然機警且肯用心,但究竟不能如李鴻章當年辦交涉那樣,動辄視對手為後輩,以氣勢得人,話說錯了,亦可設法收回或彌補;随員中倒有些留學生懂交涉的要領,無奈中國官場尊卑的觀念甚深,人微必言輕,發生不了作用。

     能發生作用的,隻有一個曾國藩第一批選送留美幼童之一的唐紹儀,他是袁世凱辦洋務的“大将”,官拜外務部侍郎,聲名甚盛,誰知是浪得虛名,無須忌憚。

     就因為這一轉念,小村與内田的态度變得強硬了,第二天接議安奉鐵路,小村提出了“改造的要求”。

     原來日本陸軍自朝鮮渡鴨綠江增援,在奉天、吉林境内造了好幾條輕便鐵路,其中最重要一條是,由朝鮮義州對岸的安東,到奉天省域的安奉鐵路。

    日本事先已經揚言,希望繼續經營這條鐵路,此是與中國主權有關的事,怕遭到強烈反對,遲遲未發,此刻悍然不顧地提出來了,名為“改造”,當然包含“改造”完成,繼續管理經營的意思在内。

     因此,袁世凱這樣答說:“這條鐵路是築來軍用的,軍事完了,就應撤掉,何必改造?” 這又是袁世凱失策了!如果說,當初造安奉鐵路專供日本軍用,而未收任何地租,如今日本既已獲勝,理當将此路贈與中國,作為酬勞。

    或者至少由中國貼補建路的工料費用,收回自行處置。

    至不濟也可提出合辦的要求,日本是沒有理由拒絕的。

     隻是袁世凱一向好用權術,以為你說“改造”,我便用無須改造來駁你,爾虞我詐,針鋒相對,豈不省事?那知小村不上這個當,索性挑明說道:“奉天與安東之間,早有通鐵路的必要了!以前曾與貴國外務部提過,未有結果,軍事忽起,所以匆忙造一條輕便鐵路,除軍事以外,對地方商務振興很有益處,應該造成一條永久性的鐵路。

    因此,這次實在不是改造,而是重造。

    ” 一提到曾與外務部接過頭,話就不容易說了。

    袁世凱不知其事,瞿鴻玑亦記不起有這交涉,唐紹儀到外務部的日子不多,更為茫然。

    因而袁世凱竟無以為答。

     但日本的代表卻不放松,小村與内田輪番鼓吹,築成這條鐵路如何與中國有利。

    最後隻好許他改造,隻是有個條件,路軌的寬度應與關内外鐵路相同,不能照南滿路尺寸,表示将來可以收回成為中國鐵路的一部分,而非南滿鐵路的支線。

     除此以外,還有許多吃虧的地方。

    但比起當年李鴻章在馬關議和的情況,卻有霄淵之别,所以不常出席的慶王奕劻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