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六章

首頁
    來又說:“我還想起一件事,上尊谥是怎麼個規矩?” “列帝加至二十二個字,不得再加。

    ”張之洞說:“列後加至十六個字,不得再加。

    這是乾隆年間傳下來的定制。

    ” “那麼,大行太皇太後,現在已經有了幾個字了?” “攝政王是問大行太皇太後的徽号?”張之洞念了一遍,失聲說道:“糟了!已經有了十六個字!” “不能再加了嗎?” “再加就超過字數了。

    ” “照這麼說,莫非就沒有尊谥了?”載沣大不以為然:“這不象話吧?” 一句話将張之洞問住了。

    袁世凱便替他解圍地說:“這交禮部議奏好了!” ※※※ 慈禧太後尊谥字數多寡的難題,由于一道上谕,迎刃而解。

    這道上谕是根據載沣的建議而下的,道是“大行太皇太後垂簾訓政,四十餘年,功在宗社,德被生民,所有治喪典禮,允宜格外優隆,以昭尊崇,而申哀悃,着禮部将一切禮節,另行敬謹改拟具奏。

    ”禮部議奏,比照皇帝的喪禮,斟酌改拟。

    皇帝的尊谥二十二字,既然比照,自然可加,而且加六個字正好。

     原來谥法有一定的規矩。

    後谥第一字必用“孝”字,下一字用賢德貞淑的字樣,末四字的偶數,則必用“天”、“聖”二字。

    這樣加起來,不多不少,恰好六個。

     隻是會典所載,适用于後谥的字樣,崇隆切合而又未曾用過,竟找不出來,于是又下一道上谕:“着于會典帝谥字樣内參酌選擇,敬謹恭拟,以重巨典,而伸顯揚。

    ” 這件事有人看得極重,有人看得極輕。

    看得極輕的是一班少年親貴,見解都差不多:“反正字數跟皇上一樣就行了。

     字眼上不必去細琢磨,還能用個醜字眼嗎?” 看得極重的,自然是一班詞臣。

    說帝谥重在末一字如世祖章皇帝、聖祖仁皇帝、世宗憲皇帝、文宗顯皇帝,這章、仁、憲、顯之谥,無不确切不移,一字可以盡其一生。

    高宗純皇帝、仁宗睿皇帝、宣宗成皇帝、穆宗毅皇帝的純、睿、成、毅等谥,亦有因時論勢,或者有所諱言,出以曲筆的苦心在内。

    至于後谥,重在第二字,慈禧太後垂簾四十年,蓋棺論定,用一字涵蓋,能不格外慎重? 這樣的一件大事,自然是宰相之任,上谕中亦指示“着内閣各部院衙門,會同敬謹拟奏以聞”,即是交付廷議,理當由大學士主持。

    不過廷議是表面文章,出主意的還須靠一班通人。

    所以張之洞跟孫家鼐商量,開了一張名單,漢人是協辦大學士鹿傳霖、陸潤庠,南書房翰林朱益藩、吳士鑒、鄭沅、袁勵準,京師大學堂總監督劉廷琛,以及翰林出身的丞參、唐文治、汪榮寶等人,旗人隻邀了三個:大學士世續,協辦大學士學部尚書榮慶、禮部尚書溥良。

     由于國有大喪,禁止筵宴,張之洞命會賢堂備了兩桌素飯,亦不設酒,草草餐畢,喝茶開議。

     “大行太皇太後一生,史冊罕睹。

    ”張之洞說:“自古垂簾的賢後,莫過于宋朝元祐年間宣仁太後,然而臨朝時間不長,也沒有什麼大憂患。

    我面承大行太皇太後末命,諄諄以後人‘說公道話’見囑。

    我輩今日所議雖隻一字,關系重大,總要勿為千秋史評所譏才好。

    ” 沉默片刻,禮部尚書溥良職責所在,不能不表示意見:“上谕雖說在帝谥字樣中選用,其實合于皇太後身分的也不多。

    譬如文武神聖,至大中正等等字樣,似乎都不合适。

    ” “那麼合适的呢?”榮慶接口:“不妨先列出來,逐字斟酌。

    ” “這話不錯!”孫家鼐附議:“這樣雖費點事,倒是最妥當的辦法。

    ” “其實,”鹿傳霖突如其來地說:“聖字很可用。

    宋朝垂簾的太後,谥必用聖,隻有章肅明獻劉後例外,那是因為李宸妃的緣故,另當别論。

    ” “滋軒此議甚是!”世續正好賣弄他肚子裡那點墨水:“我記得《貴耳集》中談過,議論甚正。

    ” “是,議論甚正。

    ”唐文治接口:“奈孝聖憲皇後何?” 原來據說是高宗生母的鈕钴祿氏,谥法便是“孝聖”。

    唐文治的聲音不高,鹿傳霖不曾聽見,世續卻大為掃興,緊閉着嘴不作聲。

     “如何?”鹿傳霖不明究竟,還在得意洋洋地高聲問道: “孝聖之聖,亦猶聖祖之聖。

    雍正初元……。

    ” 他的議論還剛開端,坐在他身旁的陸潤庠歪過身子去,湊在他耳朵邊,大聲提醒,蘇州人撇京腔,除非象說書的用虛飄的假嗓子,不然就說不響,所以陸潤庠拿手掌遮在唇上,用蘇州話說道:“有過格哉!喏,乾隆的親娘、孝聖憲皇後!” 鹿傳霖做過江蘇巡撫,庚子年自蘇州勤王北上,所以吳侬軟語,亦能解意,聽得陸潤庠的話,臉色也就跟世續一樣了。

     于是取來一本會典,翻到叙“内閣”這一卷,關于“谥法”一條中載明:“凡谥法,各考其義而著于冊”,共上中下三冊,總名《鴻稱通用》。

    每冊卷數不同,下冊隻一卷,“群臣賜谥者得用之”,共七十一字。

    中冊兩卷,上卷“以谥妃嫔”,共四十一字,下卷“以谥王”,共七十五字。

    上冊便歸帝後專用,“上冊之上,列聖廟号取焉”,共四十四字;“上冊之中,列聖尊谥取焉”,共七十一字;“上冊之下,列後尊谥取焉”,共四十九字。

    這些字樣,在會典中都有記載,如今為慈禧太後上谥,須在上冊中卷中選用。

     上冊之中雖有七十一字,但适合慈禧太後的并不多。

    因為雖用帝谥,究竟是後,太剛勁的字面不能用,如果能用,不妨谥武。

    平洪楊、平撚軍都是她垂簾時候的事,“克定禍亂曰武”,在她亦足當之無愧的。

    其次,如純、宜、成。

    哲等字,雖亦可用,犯了列帝的尊谥或廟号,自然避免。

    因此,逐字斟酌,初選隻得十個字,由吳士鑒提筆,寫在一張素箋上,送給并坐在上的孫家鼐、張之洞看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