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七章

首頁
    ,不過有中堂在,他們也苦不到那裡去。

    ” “中堂不如财神!燕孫,”那桐笑道:“你來放赈吧?” “這,”梁士诒做出稍有畏縮的樣子,“不要緊吧?” “在中堂府上,怕什麼?”說着,王瑤卿來拉梁士诒。

     那桐與梁士诒都到了小客廳裡,就一張紅木桌子面對坐下,做主人的說:“自然财神做上風,玩什麼?” “請中堂吩咐。

    反正不能打麻雀。

    ” “你們看呢?”那桐看着左右問:“要不要梁大人做番攤給你們打?” “搖攤得要有人開配。

    ”唱小生的程繼先說:“番攤數棋子兒更麻煩,倒不如一翻兩瞪眼的牌九為妙。

    ” “好吧!就是牌九。

    ”梁士诒說:“請把籌碼遞給我。

    ” 那宅的籌碼很講究。

    他處的籌碼,都是長條子牙籌,唯獨他家的象牙籌碼,圓如洋錢,中間打個洞,可以貫穿在銅簽子上,邊緣镂出回文的壽字,填以彩色,金色的最貴,五百兩一個,依次是紅色一百,黃色五十,綠色十兩。

    梁士诒理齊了四疊籌碼在桌上,餘下的交主人保管。

     “來!每位一個。

    ”他拿起八個金色籌碼,往外一撇。

     “來吧!别客氣。

    ”那桐做“散财童子”,将籌碼一個一個塞到“小友”手裡。

     “還有六千銀子,”梁士诒指着籌碼說:“讓你們赢淨了為止。

    ” “聽見了沒有?”那桐将籌碼交給王瑤卿:“歸你管庫,你可仔細,兌啊、找啊的,别弄錯了。

    ” 于是梁士诒卷起衣袖推莊,手氣平穩,玩了有個把鐘頭,突然手氣轉壞,連賠了三把,隻剩下兩千銀子,而下風卻越賭越潑,金色籌碼都出現在賭注上了。

     “慢點!莊家隻有兩千銀子。

    ”那桐說道:“我看是多了,而且多得還不少。

    ” “中堂何不在我身上賭一注?”梁士诒看着那桐說:“風險有限!” “好!我在你身上賭一注。

    ”那桐将自己的賭注收回,成了莊家的臨時股東。

     打骰子分牌,上門兩點,天門八點,下門麼四配人牌,紅通通一片,卻隻得三點,有人就說:“‘單雙’的牌,兇多吉少了!” 梁士诒将兩張牌扣着用中指一摸,大聲說道:“統配!” 說着将牌移向那桐,他也摸了一下,一張地牌,一張麼丁,果然是“單雙”吃上下門的牌。

    這兩張牌當然不必給人看,随手一攪糊,結帳賠了一千多銀子。

     “中堂在我身上賭輸了一記!”說着,梁士诒取了一張一萬銀子的銀票,遞給王瑤卿。

     “風險有限。

    ”那桐答說。

     等客人辭去,那桐親自到書房去打開那盒“德皇禦用”的雪茄,裡面有張“存條”,梁士诒已在那桐彙豐銀行的戶頭中,存入五萬銀子了。

     宣統元年正月十六,孫家鼐、那桐奏複謝遠涵參劾陳璧一案,洋洋五千言之多,結論是:“該尚書陳璧才氣素優,勇于任事,甚有能名,惟德不勝才,往往失之操切,輿情不洽,聲名頓減,遂緻謗議叢生。

    此次所參贓私各節,或未免人言之過,然濫費公帑,濫用私人,檢查該署官冊,皆所難免。

    徇情見好,殊愧公忠,職守有虧,實難辭咎。

    ”奉旨交部嚴加議處,終于革職。

    而謝遠涵所指責的梁士诒、葉恭綽、關冕鈞、關赓麟,盡皆安然無事。

     其時東三省總督徐世昌,自知“袁黨”的色彩太重,而又以奏折繕寫有瑕疵的細故,傳旨申饬,見微知著,托病奏請開缺。

    奕劻知道他不能安于外任,而少年親貴也不放心他膺邊疆重寄,正好郵傳部尚書出缺,便保他繼任,調雲貴總督錫良為東三省總督。

     這一來,另一個“袁黨”楊士骧,更為恐慌,喝酒打牌時,常會突如其來的說:“我楊老四可不是袁黨!”但旁人不是這麼看法,覺得楊士骧恃袁世凱為奧援,冰山既倒,怕他何來?直隸有看不下的事,盡不妨攻擊。

     于是有個給事中高潤生,對直隸百姓無不痛恨的津浦路北段總辦李德順發難,狠狠參了一本。

    當然牽涉到津浦路的總辦大臣呂海寰,而暗中所攻的卻是楊士骧。

    因為李德順的差使,是出于楊士骧所保薦,兩人的關系非常密切,楊士骧之有今日,可說一半靠袁世凱,一半是靠李德順。

     李德順是廣東人,出身微賤,卻娶了個德國女人為妻,一向在青島一帶厮混。

    庚子以後,楊士骧飛黃騰達,兩年工夫由直隸候補道做到署理山東巡撫,自分“官居極品”,不但難望更上層樓,巡撫能夠真除,已非易事,那知官符如火,由于李德順的投效,竟又開了一番新的局面。

     原來其時朝廷很注重對德的外交,而山東是德國的勢力範圍,所以楊士骧做山東巡撫,第一件大事便是将德國人敷衍好。

    李德順便替楊士骧策劃,暗中以光緒二十四年為膠州灣事件所定條約中,許予德國而未履行的利益,如采礦權等等,确定讓予德國,而表面談判撤兵的條件,隻是以二十八萬銀元買回德國所蓋的營房。

    朝廷認為楊士骧善辦外交,大為激賞。

     同時,李德順又常陪着楊士骧到青島,跟德國駐華的官員敦睦友誼。

    此外,凡可以取悅德國的花樣,無不想到做到。

    因此德國的報紙,常常恭維楊士骧,而德國的公使、領事,隻要有機會,亦無不大贊楊士骧。

    由是之故,袁世凱内召,保楊繼任,才得一奏即準。

     李德順本來是北洋洋務局的翻譯,久住天津,此時當然随着楊士骧卷土重來。

    其時津浦路的督辦大臣呂海寰,雖當過駐德公使,但不谙德文,而津浦路借英、德兩國的款子建造,合約内規定南北兩段分聘英、德總工程師。

    呂海寰以語言隔閡,無法與北段的德國總工程師直接打交道,譯員又不甚得力,深以為苦。

    于是楊士骧正好推薦李德順,經過呂海寰同意後,奏請派為津浦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