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程昱說劉備“有雄才而甚得人心,終不為人下”,堅決要趁早格掉劉備(郭嘉亦這樣說,然主要是程昱的話),曹操沒答應,那個後果大家都知道喽。
然後曹操又讓劉備和朱靈去幹掉袁術,還是程昱和郭嘉跑過來——可惜是事後——大叫大嚷,曹操這才追悔莫及,結果劉備像黃鶴一樣一去不複返了,曹操從此似乎是對程昱言聽計從。
這些事情解決,袁紹準備南渡來決戰,程昱守着曹操的門戶鄄城,城中隻有七百兵士。
曹操聽聞想給程昱增兵兩千,派人去詢問意見,結果程昱拒絕!他說:“袁紹擁十萬衆,自以所向無前。
今見昱兵少,必輕易不來攻。
若益昱兵,過則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兩損其勢。
願公無疑!”這是何等的自信、何等的智慧,又是何等的勇氣!試想,袁紹大軍南下,氣吞如虎,蓦然見一個七百人的小城巍然不動,他将是什麼反應!如果将這拍作影片,可真是太精彩了……說出這樣一番話,非但要能夠準确的分析袁紹的性格和行事,更要有莫大的勇敢無畏呀!無怪乎曹操對賈诩說:“程昱之膽,過于贲、育。
”袁紹死,程昱又糾集路上亡命之徒數千與曹操會于黎陽,破了袁紹二子,被封為奮武将軍,封安國亭侯。
程昱在原志中的最後一次亮相,是預計到了孫權将會聯合劉備而不是殺之,似乎最先指出這一點的是他,因此在其他地方,未能見到有類似的論點。
他是這麼說的:“孫權新在位,未為海内所憚。
曹公無敵於天下,初舉荊州,威震江表,權雖有謀,不能獨當也。
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權必資之以禦我。
難解勢分,備資以成,又不可得而殺也。
”将局勢分析得如此透徹,也當真是一種本事。
後來呢?沒有後來了,程昱在曹操說了一句:“兖州之敗,不用君言,吾何以至此?”後對宗人道:“知足不辱,吾可以退矣。
”于是自表歸兵,從此閉門不出。
後來曹丕又讓他當官,甚至想讓他做三公之一,可惜就在此時,程昱去世。
有人說他是江郎才盡,我倒是覺得這樣做最好了,覺得有餘地就努力,覺得累了不行了不想幹了,也灑灑脫脫痛痛快快地閉門不出,非但有潇灑風度,還讓人好生敬佩其敢于表達己意的勇氣。
曹操也正是看重程昱的這一點和他的分析能力,一直都和他沒有什麼不和,君臣相處得很愉快。
裴松之引注魏書上說,在曹操和馬超在西線玩的時候,曹丕留守許昌,讓程昱做參謀,恰逢有人謀反,鎮壓後有數千人請降,當時朝中官員都認為應當遵循舊法“圍而後降者不赦”幹掉拉倒,但是程昱卻發表了一篇經典的演講:“誅降者,謂在擾攘之時,天下雲起,故圍而後降者不赦,以示威天下,開其利路,使不至於圍也。
今天下略定,且在邦域之中,此必降之賊,殺之無所威懼,非前日誅降之意。
臣以為不可誅也;縱誅之,宜先啟聞。
”照舊還是分析局勢等等,其他人仍舊以軍事有專為由排擠他的意見,程昱履行了保持沉默的權力,曹丕就單獨會見他,問,好象您的話沒有說完啊。
程昱說,所謂軍事有專,是指在情況不容多做考慮的情況下,現在衆人已制,即使是幾天裡也不會有什麼事情,所以老臣建議不要如此。
曹丕同意,按照他說的宜先啟聞,報告曹操,果然曹操不讓殺。
曹操戰事平息後歸來,聽說是程昱力排衆意十分高興,說:“君非徒明於軍計,又善處人父子之間。
”哈哈,好一個善處人父子之間!
裴松之又引魏書,說當初饑荒時曹操催糧,程昱救急的糧食中雜有人肉,使得曹操很不高興,所以位不至三公,等等等。
我想曹操也知道戰争的殘酷性,在那種非常情況下,即使是有什麼非常作為,也是可以理解的。
(此文來自http://www.cne3online.com/***2/html...9_2003812.asp)
陳壽評曰:程昱,世之奇士,雖清治德業,殊於荀攸,而籌畫所料,是其倫也。
程因此成為了曹操手下一位不可多得的謀士!
No5.料事如神——賈诩[字文和]官至太尉谥曰肅賈诩原為董卓部下。
董卓滅亡後,賈诩為求自保,建議李傕、郭汜等人襲擊長安,造成大亂,又先後依附段煨、張繡,屢獻妙計。
後勸張繡投降于曹操,成為曹操手下重要謀士,在戰官渡、平馬超以及立嗣等問題上多有建議,為曹操所器重。
曹丕即位後,賈诩升任太尉,數年後病逝。
賈诩極有智慧,擅于自保,是當時公認的智謀之士。
從賈诩之言簡單剖析人物特點(均引自《三國志·賈诩傳》):
1、此救命之計,何功之有!(不居功~~善自保一說即源于此)
2、尚書仆射,官之師長,天下所望,诩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
縱诩昧于榮利,奈國朝何!(不但不居功,而且還把封的官推掉。
且有自知之明~~)
3、不可追也,追必敗。
兵勢有變,亟往必利。
将軍雖善用兵,非曹公敵也。
軍雖新退,曹公必自斷後;追兵雖精,将既不敵,彼士亦銳,故知必敗。
曹公攻将軍無失策,力未盡而退,必國内有故;已破将軍,必輕軍速進,縱留諸将斷後,諸将雖勇,亦非将軍敵,故雖用敗兵而戰必勝也。
(這一段是賈诩指點張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