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国演义》研究论争述评

首頁
    〈三國演義〉的反曆史主義》(載《三國演義學刊》第1輯),甯希元的《從宋元講史說到〈三國演義〉中的虛實關系》(載《三國演義論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熊笃的《〈三國演義〉并非“七實三虛”》(載《三國演義學刊》第2輯,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6年8月出版)。

     九十年代較好的論文有鐘揚的《“七實三虛”,還是“三實七虛”》(載《安慶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1年第3期)、鄭鐵生的《〈三國演義〉成書過程意象整合的虛實關系》(載《海南大學學報》1992年第2期)。

     3.關于《三國演義》的藝術特色和成就 (1)《三國演義》的總體藝術風格。

    八十年代有代表性的論文,可見丘振聲的《〈三國演義〉的陽剛美》(載《三國演義學刊》第1輯)。

    九十年代代表性的論文,有吳志達的《剛柔兼濟之美——〈三國演義〉中所體現的最高美學境界》(載《〈三國演義〉與荊州》一書)、沈伯俊的《羅貫中和〈三國演義〉》第六部分第一節等。

     )《三國演義》的情節藝術。

    八十年代代表性的論文有魯德才的《〈三國演義〉的情節提煉》(載《古典文學論叢》第2輯,陝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第1版)、吳小林的《《試論〈三國演義〉的藝術特色》等。

    九十年代代表性的論文有傅隆基的《〈三國志通俗演義〉的叙事藝術淺探》(載《〈三國演義〉與中國文化》論文集)、沈伯俊的《羅貫中和〈三國演義〉》第六部分第二節等。

     (3)《三國演義》的戰争描寫藝術。

    八十年代代表性的論文有陳遼的《論“全景軍事文學”〈三國演義〉》(載《三國演義研究集》)、冒炘、葉胥的《〈三國演義〉的戰争描寫》(《徐州師範學院學報》1983年第2期,亦見其所著《三國演義創作論》第二章第八節)、鄭雲波的《論〈三國演義〉中的戰争個性及其美學意義》(載《三國演義學刊》第1輯)、常林炎的《向〈三國演義〉借鑒寫戰争的藝術經驗》(載《三國演義學刊》第2輯)等。

    九十年代代表性的論述有鄭鐵生的《三國演義藝術欣賞》第六章(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沈伯俊的《羅貫中和〈三國演義〉》第六部分第三節等。

     (4)《三國演義》的性格藝術。

    八十年代代表性的論文有劍鋒(霍雨佳)的《塑造典型美的辯證法》(載《中州學刊》1984年第4期;亦收入《三國演義論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杜景華的《論〈三國演義〉人物性格強化的特點》(載《三國演義學刊》第1輯)、宋常立的《〈三國演義〉人物心理表現特征及其構成原因》(載《三國演義學刊》第2輯)、艾斐的《論〈三國演義〉在典型塑造上的開拓與局限》(載《遼甯大學學報》1987年第3期)等。

    九十年代代表性的論述有黃鈞的《論〈三國演義〉的人物塑造》(載《文學遺産》1991年第1期)、關四平的《論〈三國演義〉的“多層展現”人物性格表現法》(載《求是學刊》1991年第4期)、鄭鐵生的《三國演義藝術欣賞》第五章等。

     (5)《三國演義》的結構藝術。

    八十年代代表性的論文有冒炘、葉胥的《〈三國演義〉的結構藝術》(載《柳泉》1982年第3期)、吳小林的《試論〈三國志演義〉的藝術特色》、夏炜的《略論〈三國演義〉的整體結構特色》(載《中州學刊》1984年第4期,亦收入《三國演義論文集》)等。

    九十年代代表性的論述有霍雨佳的《三國演義美學價值》(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鄭鐵生的《三國演義藝術欣賞》第四章等。

     (六)關于毛宗崗父子和毛評《三國》 二十年來,在這個問題上取得了一系列進展和突破。

    主要有: 1.關于毛氏父子的生平。

    黃霖的《有關毛本〈三國演義〉的幾個問題》(載《三國演義研究集》)、陳翔華的《諸葛亮形象史研究》(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分别考察了毛綸、毛宗崗父子的生平。

    特别是陳翔華,考證出毛宗崗生年當在崇祯五年(1632),卒年當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春後或次年(1710)之後。

     2.關于毛氏父子評改《三國演義》的得失。

    八十年代大緻有三種意見:(1)認為改得成功。

    如劍鋒(霍雨佳)的《評毛綸、毛宗崗修訂的〈三國演義〉》(載《海南師專學報》1981年第2期)。

    (2)認為改得不好。

    如傅隆基的《毛本〈三國演義〉與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比較研究》(載《華中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1期)、甯希元的《毛本〈三國演義〉指謬》(載《社會科學研究》1983年第4期)。

    (3)認為功過相兼,得失參半。

    如劉敬圻的《〈三國演義〉嘉靖本和毛本校讀劄記》(載《求是學刊》1981年第1—2期)、陳周昌的《毛宗崗評改〈三國演義〉的得失》(載《社會科學研究》1982年第4期,亦收入《中國古典小說新論集》)。

    九十年代,學術界比較普遍的看法是:毛氏父子評改《三國演義》,成績是主要的,但也存在缺陷和不足。

    代表性的論文是沈伯俊的《論毛本〈三國演義〉》(載《海南大學學報》1991年第3期;亦見沈伯俊毛本《三國演義》整理本《前言》,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霍雨佳在其專著《〈三國演義〉美學價值》中,則進一步對毛評作了全面的肯定。

     3.關于毛宗崗的小說理論。

     (1)毛宗崗小說理論的特點和成就。

    八十年代的主要觀點,可參見拙作《近五年〈三國演義〉研究綜述》、《〈三國演義〉研究綜述》(載《明清小說研究年鑒》),以及《中國古代小說理論研究》(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三國演義學刊》第2輯。

    九十年代的研究,仍可參見沈伯俊的《論毛本〈三國演義〉》一文和霍雨佳的《〈三國演義〉美學價值》。

     (2)毛宗崗在中國小說批評史上的地位。

    八十年代這方面成果甚多,可參看拙作《近五年〈三國演義〉研究綜述》、《〈三國演義〉研究綜述》(載《明清小說研究年鑒》),以及《中國古代小說理論研究》(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三國演義學刊》第2輯。

    九十年代的研究,仍可參見沈伯俊的《論毛本〈三國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