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道:“伯軒,有個陋習,我想趁此機會革除了它。
走,走,一起見攝政王去。
”
“香濤,”世續勸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這不算多事,你一定也贊成。
”
“那是什麼事呢?”
“傳旨申斥的陋習。
”張之洞說:“攝政王怕還不知道,要你跟他解釋。
”
載沣就坐在裡屋。
張之洞與世續交談時,他已約略有所聞,所以等他們一進去,先就說道:“傳旨申斥的規矩我知道,是派太監去申斥。
”
“王爺可知道,這是個美差?”
“美差?”載沣詫異:“莫非還有好處嗎?”
“是的!有好處。
”世續接口說道:“受申斥的人,照例要給奉旨申斥的太監一個紅包,聽說是有規矩的,預先講好了沒事,跑去說一聲:‘奉旨申斥!’喝喝茶就走了。
倘或不照規矩送,或者送得不夠數,受申斥的主兒,那可就慘了!”
“怎麼呢?”
“無非張嘴亂罵,什麼難聽的話都有!會罵的能連着罵個把鐘頭不停嘴,真能罵得跪在那兒的人,當場昏厥。
”
“是不是?王爺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張之洞說:“劉廷琛身為大學堂總監督,多士表率,師道尊嚴,如今名為傳旨申斥,實則受辱于閹人,何堪再為師表?就不說劉廷琛,其他奉旨申斥的,大小都是朝廷的命官,無端受辱,斯文掃地,豈朝廷親賢養士之道。
王爺受大行太皇太後付托之重,天下臣民,屬望甚殷,革故鼎新,與民更始,大可從小處着手。
似此陋習,請王爺宣示,斷然革除。
”
“怎麼革法?”
“傳旨申斥,既已見于上谕,便是申斥過了,不必再派太監去胡鬧。
”
載沣考慮了一下,終于點點頭說:“革掉也好!”
這雖是一件小事,但正反雙方都頗重視。
在張之洞以為這是裁抑宦官之始,防微杜漸,自覺無愧于顧命老臣,在太監則以為是載沣的“下馬威”,有意跟深宮作對。
尤其是小德張,把這件事看得很嚴重。
“主子瞧瞧,不就管到宮裡來了嗎?如果老佛爺在,他那兒敢!”
光緒皇後從升格為太後,一切皆以作為她的姑母而為婆婆的慈禧太後為法。
本來時異勢遷,她的才具亦遠遜于慈禧,根本不能學,也學不象。
不過,載沣較之當年的老恭王,亦猶太後與慈禧之不能相比,所以在短短的期間内,多少巴建立了太後的權威。
這因為小德張替她出主意,抓住了載沣一個弱點:他不會用腦筋,稍為麻煩些的事,便想不透徹,他又不會說話,稍為複雜些的事,便說不清楚。
因而就格外怕事。
抓住他這些弱點,制他很容易,隻要把很簡單的一件事繞兩個彎弄得很複雜,然後故意跟他找麻煩,就無有不“豎白旗”的了。
于是為了革除由太監“當面傳旨”申斥一事,太後又把他找了去問。
“這是誰的主意?”
“張之洞的主意,世續也幫着他說。
”
“他們怎麼說來着?”太後緊釘着問。
張之洞的那篇大道理,載沣已記不太清楚,就能記得清楚,也無法轉述,想了一下答說:“他們說傳旨申斥的太監,罵得太兇了,怕人受不了。
”
“受不了,不會好好當差,别犯錯嗎?”太後又說:“就是要罵,才會改。
”
“是啊!”載沣脫口附和。
“既然你也知道該罵,怎麼又聽張之洞的話呢?”
這一問将載沣問得張口結舌,無以為答,而且頗為困惑。
當時覺得張之洞理直氣壯,振振有詞,而如今太後的話,似乎亦很有道理,那麼究竟是誰錯了呢?
“你說個道理我聽,明知道人家的話錯了,何以又聽了進去。
”
“他,他也是軍機大臣嘛!”
“哼!”太後冷笑着問:“他是軍機大臣,你呢,你不是監國攝政王嗎?”
載沣又沒有話說了,隻問:“太後還有什麼吩咐?”
“我要跟你說清楚,老佛爺遺命,大事要先問我。
你也别忘了,我是皇太後!老佛爺在日,是怎麼個情形,你是親眼得見的,我雖沒有老佛爺那份威望、能耐,可是你也得還我一個皇太後的規矩!宮裡的事,你得問我,太監不守規矩,你告訴我,有些事讓内務府大臣直接跟我回,你很可以省點兒心,多照料照料外頭!”
載沣不覺得他監國攝政王的權柄,已被侵削,欣然答說:
“是,是!就這麼說,就這麼說!”
※※※
帝後大殓之後,奉安之前,梓宮照例要由大内移到停靈待葬之處,名為“暫安”。
暫安之處名為“觀德殿”。
——出神武門,經北池子過橋,有道與神武門相對的大門,名為北上門,進門就是景山,一名萬歲山,明朝稱為煤山,思宗殉國,即在此處。
這座山周圍二裡有餘,共有五峰,形如筆架,山不高,中峰亦不過十一丈餘。
山後為形制如太廟的壽皇殿,供奉列代禦容,殿東為永思殿,又東即為觀德殿。
觀德殿隻能供奉一座梓宮,而乾清宮西暖閣與甯壽宮皇極殿,兩處停靈,應該那座梓宮奉移觀德殿?
此事不大亦不小,意見不一,有人以為母在子先,理當慈禧太後先移觀德殿;有人則以為乾清宮為天子正寝,不宜久停梓宮。
論道理,似乎後者為是,所以附議的人比較多。
但太後卻主張皇極殿的梓宮,先移觀德殿,她的理由是,定東陵早已修築完好,必是大行太皇太後奉安在先。
這個說法,初聽不錯,細想不然,因為東陵、西陵亦皆有停靈的暫安殿,宮在觀德殿過了百日,即須移到陵上,與何時入土,并無關系。
隻是太後堅持,載沣無法以言詞挽回,而軍機又不能請見太後,待載沣細說理由,似乎隻有遵“慈命”辦理了。
就在上谕将頒的前一天,李蓮英到慈甯宮求見太後。
從兩宮自西安回銮以後,他的聲光便漸不如前,如今冰山已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