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耶。
答。
是偏非理偏非事。
然理事圓融位成佛也。
然而非不經三祇。
凡顯圓教成佛有二門。
一次第行布門。
示位地階降。
二圓融相攝門。
一位攝諸位成佛。
依此二門而立六位重牒成佛也。
故海印三昧論雲。
無量遠劫即一念。
一念即是無量劫。
九世十世互相即仍不雜亂隔别成(雲雲)又旨歸雲。
處夢謂經年。
窹乃須臾頃。
故時雖無量攝在一刹那(雲雲)問。
爾就旨歸文處夢謂經年等者。
是成佛已後觀以前所經劫比無始無終而三大僧祇是刹那之間知也。
而何為初發心位多劫成佛證文。
又無量遠劫即一念等者是說不思議理。
何為事理圓融成佛證耶。
答。
是三乘淺機前示實經三僧祇。
一乘圓機前悉說初發成佛理。
彼方便此真實。
何以方便詞疑真實了義乎。
總圓教意心王即名法身。
心數是報化如來。
劣機前示五趣。
圓人所見悉淨土。
故華嚴經雲。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觀。
心造諸如來(雲雲)又雲。
毗盧遮那體清淨。
三界五趣悉皆同。
由妄念故沉生死。
由實智故證菩提(雲雲)故建立即身成佛道理尤可然。
問爾以何人為初心成佛證據耶。
答。
以善财童子睹率天子龍女等為其證。
此等皆圓機凡夫。
分段身而證究竟位故也。
問。
爾善财童子等是八地已上深位大士為利生成凡夫。
何雲始發心凡夫耶。
答。
約三乘劣教者可名深位菩薩。
而一乘圓教意依聞經功德于心地殖金剛種子。
必來說教場凡夫身而證究竟位(雲雲)故知圓教成佛速疾矣。
問。
圓教種性菩薩成佛時一切衆生同時成佛耶。
答。
一切衆生俱同時可成佛也。
問。
爾若一人成佛時一切衆生成佛者。
何沉淪生死有情如春細雨。
往生淨土衆生猶如麟角一耶。
答。
是即妄想夢中見如是相。
而實自他萬像皆是一真如相。
更無差别。
所以一人修行成佛時一切有情悉成佛也。
故華嚴經雲。
一障一切障。
一斷一切斷。
一成一切成(雲雲)問。
爾若理性本是佛可然。
自他所具佛性無差别。
故但望修行證成佛時專不可然。
若爾先佛成道時一切有情成佛了。
何見世間有六道四生尊貴卑賤差别耶。
答。
如是見皆是妄見。
實因果無二故一人成佛一切悉成佛。
譬如水與波一異不可得。
一切衆生與毗盧舍那同時成佛了。
法身流轉五道名為衆生。
還法性源說稱諸佛。
如此義普賢機所知。
非三乘機菩薩所能。
況于凡夫耶。
問。
爾設雖普賢行者所知一人成佛時一切衆生不可成佛。
何起如是妄執耶。
答。
是尤可然。
其所以者。
彼此衆生佛性無差别。
故一人成道時一切作佛。
譬如帝釋宮殿系網。
東方有一寶珠點一網目。
珠影點一網目一切網目同時點珠影。
一人顯理性成佛時一切衆生同時顯佛性。
而知此事即是佛。
不知此事時即名衆生也(帝網無礙唯識道理廣如十重唯識義可勘之耳)
章雲。
由此種性緣起無礙具五義門(雲雲)其五門者何。
答。
五門者。
一随執非有門。
是小乘也。
二随事虧盈門。
即始教。
三從理遍情門。
是終教。
四絕相離言門。
是頓教。
五性備衆德門。
即圓教也。
問。
爾何故小乘等名随執非有門等耶。
答。
小乘中随法執不說有大菩提性。
故雲随執非有門。
始教中就有為法爾無漏種子立種性。
不雲普遍一切衆生故。
一分立無性故雲随事虧盈門。
終教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道理故雲從理遍情門。
頓教中說離言絕相理故雲絕相離言門。
圓教中說佛性具足主伴因果無二依正無礙故名性備衆德門也(是約法辨隐顯相收也。
具可尋之耳)問。
爾終頓圓三教俱可名從理遍情門。
同說理性遍情非情故。
何定終教雲從理遍情門耶。
答。
此取各義邊雲爾。
理實名爾有何妨。
是故章又出五義。
具可勘(是約機明得法分齊也)性備衆德門意非情草木成佛耶。
答。
章文偏明因果無二依正無礙種性。
不顯依報草木成佛道理。
但圓教意非情草木可成佛也。
問。
爾凡論成佛不成佛是約有心者雲也。
而草木本來無心。
何雲成佛耶。
答。
今圓教意建立依報國土正報衆生無礙道理故草木成佛也。
問。
爾設雖依正二報圓融無礙專草木不可成佛。
凡論成佛是約有心修行者。
而非情無心亦無修行。
何雲成佛耶。
答。
建立非情成佛道理尤可然。
夫以真如随緣義邊。
名八識心王心所。
是真如無不遍一切有情非情。
故正報衆生轉因位八識成佛時依報國土草木等皆成佛。
識所變故。
真如随緣故。
所以經雲。
佛說。
菩薩說。
羅刹說。
衆生說。
三世一切說(雲雲)意佛說法國土草木等皆說法雲也。
問。
爾一分真如理遍非情故雲理性佛可爾。
何雲不具三業六情草木等開言音說法耶。
答。
已雲依正無礙。
何不說法。
例如極樂世界風聲述常樂我淨義。
波音唱苦空無常理(乃至)花樹瓦石等皆說法。
是亦爾。
劣他受用佛土猶如是。
況三世間中。
一大法身如來感于無數劫修行所證得微妙清淨依報國土非情等豈非說法。
問。
爾草木成佛十身中何佛耶。
答。
十身中是國土身佛。
十佛中是法界佛也。
問。
如來滅後何時起種性成佛诤哉。
答。
天竺佛滅後千餘年間護法清辨始起。
即護法菩薩依深密經雲普為發趣一切乘者說第三時等文造唯識論建立五種性。
清辨菩薩依般若經雲所有一切衆生(乃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等文建立一切有情皆當作佛道理。
次振旦法顯自往天竺得涅槃經略本執闡提不成佛。
生公親受羅什音旨立唯一佛乘悉有佛性。
但玄奘入室神妨師種性集雲。
自慧日遐照法海東流。
前秦之代童壽已前立五性差别絕無诤論。
童壽門徒有竺道生(生公也)依法華經立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等。
即被擯出。
北涼蒙遜之世昙無忏法師翻出涅槃經依此漸立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至于陳代家依說(家依者真谛三藏名也)後以大唐貞觀四年明發三藏翻大莊嚴論立有畢竟不般涅槃性還同童壽(是鸠摩羅什也。
秦代人也)遂以貞觀二十一年木叉提婆玄奘名翻出瑜伽立五性别亦同明發等(雲雲)又羅什入道觀雲。
菩薩實語有二種。
一者事實語。
有無即雲有無。
二者理實語。
雲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如來涅槃常住不變(雲雲)又其所翻梵網經下卷雲。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乃至)常住法身(雲雲)又般若經雲。
所有一切衆生之類(乃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等(雲雲)又法華經雲。
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乃至)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雲雲)如是皆羅什所傳也。
三千門徒八百學士悉受其風立悉有佛性也。
而童壽以前立五性别絕無诤論者。
是為謗生公妄傳。
非實語也。
華嚴宗種性義抄一卷
寬仁三年二月七日于東大寺北室西第二小吏房抄了華嚴宗僧釋親圓依數先德傳(并)引勘多章疏抽要義所抄也。
寬治四年七月二十五日于高野如法房書寫了僧定源
同八月十七日移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