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一乘义私记

首頁
    實二乘事。

    所以瑜伽雲。

    入無餘二乘不堕有情趣不堕非情趣。

    唯有情淨真如法界(雲雲)又莊嚴論雲。

    餘人善根涅槃時盡(雲雲)菩薩善根非然(雲雲)謂餘人者二乘人。

    既二乘善根涅槃時盡(雲雲)依何從無餘出可回心向大乎。

    究竟故雲說一乘者。

    于真如更複無勝乘。

    理究竟殊勝故雲說一乘也。

    問。

    此十義一乘通定性不定性有種性無種性說。

    乘。

     答随宜通也。

    謂為引攝一類與任持諸餘性不同故。

    但約二乘不定種性人說一乘法等。

    故解脫等故約三乘定性不定性人說一乘無我。

    等故究竟故。

    通定性不定性有性無性說一乘。

    今得二意樂。

    化約二乘不定性大乘定性說一乘也(玄贊引無性攝論文說十義一乘事了。

    已上存三一乘義了) 遮三一乘者。

    會三乘行果破三乘疑執說一乘。

    法花等經雲遮三之一乘也。

    三乘疑執者。

    佛成道聞說菩薩可成佛二乘人我等可不成佛疑。

    是雲二乘疑。

    二乘人二乘果執極果。

    是雲二乘執。

    菩薩聞佛成道說菩薩可成佛執菩薩可成佛。

    是雲菩薩執。

    昔說三。

    今亦可說三。

    何疑不說三乘說一乘。

    是雲菩薩疑也。

    法花中遮三乘疑執雲。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

    又雲。

    聲聞若菩薩聞我所說法乃至于一偈。

    皆成佛無疑。

    覺三乘人可皆平等成佛故。

    二乘疑菩薩執共除。

    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

    覺大乘果是極果二乘果非極果故。

    二乘執除之。

    說除佛方便說。

    昔說三覺方便說非真實說。

    故菩薩執除之也。

     問。

    法花一乘深密一乘同異如何。

    答。

    深密一乘就法無我等十義乍存三乘五性道理。

    密意說一乘。

    法花一乘就佛性平等皆成佛究竟道理顯了說一乘。

    所以其意玄異。

    法相師雲。

    凡諸大乘經佛說一乘所以不過攝論十因莊嚴八因顯揚六因。

    何深密一乘雲說就法無我等十義法花一乘不雲說法無我等十義。

    答。

    既經文若聲聞菩薩(乃至)皆成佛無疑(雲雲)又汝等所行(乃至)悉當成佛(雲雲)遮三乘五性道理說一乘。

    攝論十義其意玄異也。

    莊嚴八因者。

    其論第五雲。

    未定性聲聞及諸餘菩薩引攝于大乘定性說一乘法無我解脫等。

    故性不同得三意。

    涅槃究竟說一乘(雲雲)是雲八因雖别開合意同如文可知。

    顯揚六因者。

    其論第二十雲。

    有六因緣故如來宣說一乘。

    一其諸法就無差别相故。

    二雲。

    就差别行相故。

    此二就平等地說。

    先是即所觀也。

    後是即能觀也。

    三衆生無我及法無我平等故。

    四解脫平等故。

    五能變化住故。

    六行究竟故。

    此六亦存二滅說差别位為一乘(雲雲)是雲六因也。

    問。

    法花經宗不存三乘五性者。

    何藥草喻品。

    大小菩薩上藥草。

    聲聞獨覺中藥草。

    輪王釋梵下藥草(雲雲)存三乘五性道理。

    又法花論雲。

    四種聲聞授記。

    退菩提聲聞。

    應化聲聞。

    佛授記決定性聲聞。

    增上慢聲聞。

    根未熟故菩薩與記令發心(雲雲)法花經遮三乘五性道理。

    說一乘者。

    其決定聲聞者何乎。

    答。

    昔說深密經時。

    說三乘五性道理。

    今至法花會。

    以喻拈舉說可三乘五性皆成佛。

    所以說三草二木生長不同喻畢。

    法文雲。

    汝等所行(乃至)悉當成佛(雲雲)不雲非有情性無差别。

    明知是不法花經正宗。

    其深密經意也。

    問。

    經汝等所行(乃至)悉當成佛者。

    論雲。

    不定種姓人身中種子無上(雲雲)爾何遮三乘五性道理。

    一切皆可成佛說乎。

    答。

    法花論雲種子無上者。

    舉舍利弗等一類不定種性之人身中種子無上兼定性無上。

    但非不定種姓人身中種子無上。

    所以不相違論意也。

    法相師雲。

    不定種姓之人身中有可得無上菩提果法爾無漏種子。

    亦昔修大乘行所熏習菩提心種子亦有不滅。

    所以彼因可成佛。

    定性二乘人取小乘果入無餘涅槃。

    有可灰身滅智種子故。

    無可得無上菩提果種子。

    無種姓人無可得出世二乘聖果種子。

    無可證無上菩提果法爾無漏種子。

    爾何雲非不定種性之人身中種子無上兼定性二乘無種性之人身中種子無上可三乘五性一切皆成佛乎。

    答。

    他宗始教心。

    而依深密等經瑜伽等論就有為無常法中立種姓故。

    不能遍一切衆生。

    今一乘宗終教已上意。

    而依法花涅槃等經起信等論就真如本覺無為常住法中立種性故。

    雲可三乘五性一切皆成佛也。

    問。

    何會二乘行果。

    答。

    不定種姓聲聞人昔佛聞說四谛教依彼修行所證得二乘果。

    今至法花會聞佛說唯一無二。

    早修大乘行可得大乘果物悔。

    修小乘行得小乘果悔。

    所以今至法花會佛會其言。

    汝今就大乘根機。

    汝息分段苦。

    以方便于一乘分别說三令得小乘果。

    是入大乘因緣也。

    悔不可悔得小乘果。

    雲汝等所行(乃至)悉當成佛(雲雲)是雲。

    會二乘行果。

    又經雲。

    舍利弗言。

    我今得未曾有心懷大歡喜疑悔皆既除。

    又我今無疑悔親于佛前得授阿耨菩提記(雲雲)問。

    何會菩薩行果乎。

    答。

    三乘之人昔聞佛依深密等經說三因三果各别道理。

    依此為求摩醯首羅智處成佛果。

    地前地上位中修三無數劫行。

    今至法花會佛聞說唯一無三疑雲。

    昔說三。

    今亦可說三。

    何昔說三今說一。

    若是究竟法欤。

    若是所行道。

    所以今至法花會佛會其言。

    汝今就一乘根機。

    汝息分段苦。

    以方便于一乘分别且說大乘因果。

    知汝等根機熟。

    引為令得别教一乘出出世益說唯一無三。

    亦說汝等所行等。

    是雲會菩薩行果也。

    問。

    三乘菩薩從菩薩行果入菩薩行果。

    何可會汝等所行是菩薩道乎。

    答。

    三乘菩薩所修行一乘菩薩所修行。

    雖俱是菩薩行。

    權實既異所以舍三乘權行回入三乘之外一乘之行雲會汝等所行是菩薩道。

    所以說菩薩行果亦回。

    問。

    家内所授門外所授同牛車也。

    喻既以無異。

    法無異。

    爾何三乘菩薩所修行權。

    一乘菩薩所修行實雲。

    說回菩薩行果。

    答家内所授車是玩好之具。

    假黑牛車也。

    門外所授車是以衆寶莊嚴。

    實大白牛車也。

    約喻假實黑白既異。

    于法亦何可無權實。

    雲無三乘菩薩所修行一乘菩薩所修行異立三乘三車。

    何可遮四乘四車道理是尤背經竟也。

    所以疏第四卷雲。

    談權教人以法花一乘令同深密一乘。

    其誠可悲(雲雲)問。

    三乘一乘所引權實何。

    答。

    三乘菩薩三賢十地位中三無數劫行。

    行布次第修滿證摩醯首羅智處佛果。

    是雲權。

    一乘菩薩初發心位中兼攝後後諸位行。

    初發心位中證十身慮舍那果。

    是雲實也。

    所以雲權實别也(三乘行者行布次第門意也。

    一乘行者圓融相攝門意也。

    已上遮三之一乘了)直顯一乘者。

    不對二乘不會行果。

    而對普賢等大機直顯法界成佛體故。

    花嚴等雲直顯一乘也。

    問。

    不對二乘不會行果者。

    花嚴會二乘人不侍耶。

    答。

    爾也。

    問。

    何第八會。

    舍利弗等二乘人侍如聾如盲也。

     答。

    章雲。

    為顯法深勝雲事示如聾如盲形(雲雲)又雲。

    指歸雲。

    如依黑顯白(雲雲)意大菩薩成聲聞形。

    一乘法為顯二乘人所不能聞知雲事。

    示聾盲形(雲雲)問。

    何以知二乘人在第八會如盲雲事。

    答。

    入法界品雲。

    譬人初生時在二天誕。

    是一名同生一名同名。

    天見人人不見天。

    如此二乘人侍如來所。

    如來見二乘二乘不見如來。

    亦不聞法(雲雲)問。

    約第八會有本會末會。

    其二會聲聞者共是權現聲聞欤。

    答。

    爾也。

     問。

    爾者何舍利弗從佛所退。

    從自房出。

    将六千弟子。

    文殊邊回心解十大法門。

    答。

    是亦權現回心也。

    非實回心也。

    于權現人有表法衆寄法衆。

    本會之舍利弗是表法衆也。

    所以為顯法深勝故。

    大菩薩化聲聞形。

    示如聾如盲之形。

    末會舍利弗是寄法衆也。

    所以依同教。

    為顯回入别教故。

    大菩薩成聲聞形。

    文殊邊回向解十大法門也。

    問。

    何以知末會聲聞俱是權現乎。

    答。

    入法界品雲。

    舍利弗等聲聞人遊行無邊法界得不死通明得遍法界身(雲雲)明知是權現聲聞非實聲聞。

    若實聲聞但見三千界事可不見餘界事。

    何遊無邊法界。

    亦實二乘身既分段。

    何雲得遍法界身。

    不死通明者。

    不死者。

    不生涅槃也。

    無漏通明也。

    為顯無生滅故雲不死也。

    通者六通也。

    明者三明也。

    是等皆菩薩所得也。

    非二乘所得故非實聲聞。

    問。

    花嚴會。

    舍利弗法花會。

    舍利弗俱是權現欤。

    答。

    菩提思量論雲。

    法花會舍利弗是權現也。

    故共權現也。

    問。

    法花會舍利弗是權化者。

    何法花論雲富樓那等五百人雲權現人舍利弗等雲退已還發大菩提心聲聞。

    不雲權現人乎。

    答。

    其舉勝義雲爾也。

    不言舍利弗非權人。

    問。

    何故花嚴對二乘不破彼疑執不會彼行果乎。

    答。

    花嚴二乘不聞知故。

    性起品一切聲聞緣覺不聞此經(雲雲)問。

    花嚴對二乘不說者。

    何為破三乘人定執見。

    雲說六相教乎。

    答。

    其正為而不被。

    引為傳為而被。

    今約正為雲不聞二乘也。

    花嚴一乘門有三種成佛。

    一位成佛。

    二行成佛。

    三理成佛也。

    是總雲法界成佛也。

    其三種成佛者。

    一衆生成佛時三種世間皆共成佛。

    一衆生斷惑證理時三種世間皆共斷惑證理。

    今花嚴經說此道理故雲顯法界成佛體也。

    三種世間者。

    一器世間。

    二衆生世間。

    三智正覺世間也。

    器世間者。

    山河大地等也。

    其中住者雲衆生世間。

    三身十身佛雲智正覺世間也(已上直顯一乘義了) 已上三種一乘義已了 于一乘如有三種。

    又于三乘有三種者。

    一始别終同三乘。

    二始同終别三乘。

    三近異遠同三乘也。

    始别終同三乘者。

    阿含等經俱舍等論也。

    二乘人初修因行時。

    聲聞修四谛行。

    緣覺修十二因緣行故。

    雲始别。

    終至證果同證阿羅漢果入無餘涅槃。

    俱灰身滅智故。

    雲終同也。

    又三乘人四谛緣生六度異。

    終至證果同入無餘涅槃灰身滅智。

    所以雲始别終同三乘也。

    始同終别三乘者。

    三乘人始修因行時。

    俱聞般若空教同觀無性理故。

    雲始同。

    終至證果三乘人各證自乘果故。

    雲終别也。

    由此義般若等經雲始同終别三乘也。

    問。

    約無性理有人無我法無我無性理。

    爾三乘共觀乎。

    答。

    二乘人觀人無我無性之理。

    菩薩二無我理俱觀也。

    但于人無我理。

    三乘共觀。

    故雲同也。

    不相違。

    問。

    三乘人四谛緣生六度異。

    終至證果。

    各證自乘果。

    故可雲始終各别三乘。

    何雲始同終别三乘乎。

    答。

    聲聞人聞般若教觀四谛法無性理。

    獨覺聞般若教觀十二因緣法無性理。

    菩薩聞般若教觀唯識六度等法無性理。

    聞一教。

    其下各别生解。

    所以雲始同終别顯也。

    故大般若經第五百九十三雲。

    于聲聞乘性決定者。

    聞是法已速得自乘無漏智。

    于獨覺乘性決定者。

    聞是法已速依自乘而得出離。

    于菩薩乘性決定者。

    聞是法已速得無上菩提果。

    雖未入正性離生三乘性不定者。

    聞是法已發無上菩提心(雲雲)以是文知雲爾事也。

    正性離生者見道位也。

    正性者無漏者正道也。

    生者分别煩惱也。

    竟見道位無漏正道離分别煩惱也。

    問。

    何故分别煩惱性名生乎。

    答。

    随喻為名。

    譬如生食在身中諸病者根本。

    分别煩惱在有情身中。

    諸煩惱根本故名生也。

    問。

    既般若經攝在存三之一乘。

    何今雲始同終别三乘乎。

    答。

    般若經一與三和合說故攝一乘攝三乘。

    為引不定種姓人依法無我等别義以密意說一乘。

    義邊攝一乘。

    三乘人同聞般若教。

    以各得自果義邊攝三乘(雲雲)近異遠同三乘者。

    以方便依般若深密等經于一乘。

    分别說授三因三果各别道理令得三乘出世益故雲近異。

    引三乘子同令得三之外一乘出出世益故雲遠同也。

    故法花等經雲近異遠同三乘也。

    問。

    何故得三乘出世益雲近異得一乘出出世益雲遠同乎。

    答。

    聲聞乘人依聲聞教。

    預流果等位。

    得出世益。

    獨覺人依獨覺乘教。

    更不證前三果。

    第四阿羅漢果位得出世益。

    菩薩依諸大乘教發心住已上位。

    得出世不退益。

    所以雲近異。

    引其得三乘出世益之人令得一乘出出世益究竟佛果。

    所以雲遠同。

    問。

    但可雲得三乘出世益得一乘出出世益之三乘。

    何雲近雲遠。

    答。

    聲聞三生六十劫得果。

    獨覺四生百劫得果。

    菩薩初僧祇中修得果。

    所經之時短。

    所以雲近三乘人各别依自乘得出世果。

    所以雲異。

    三乘同回入一乘具修滿三無數劫行共成佛。

    所經之時長。

    所以雲遠。

    三乘同俱得無上菩提佛果。

    所以雲同也。

    問。

    聲聞三生六十劫何乎。

    獨覺亦爾也。

    答。

    于聲聞有利根鈍根人。

    利根三生得果。

    鈍根六十劫得果。

    于獨覺又有利鈍。

    利根人四生得果。

    鈍根人百劫得果也。

    問。

    宅内所授三車門外而所授大白牛車相配近異遠同何。

    答。

    宅内所授三車近異也。

    門外而所授大白牛遠同也。

    暫修三乘。

    各别得自乘果。

    故雲近異。

    久修三乘人同得無上菩提果。

    故雲遠同也。

    問。

    何三乘益雲出世益一乘益雲出出世益乎。

    答。

    于出世說出世故雲出出世也。

    意于三乘出世說一乘出世也。

    問。

    一乘門意。

    初發心位成佛。

    故可雲近同。

    何雲遠同乎。

    答。

    初發心位中成佛者。

    别教意也。

    今就同教雲遠同也。

    又初發心成佛者。

    初發心一念中修滿三無數劫行成佛。

    遠即近近即遠也。

    所以雲遠同也。

    問。

    何以法花雲近異遠同三乘乎。

    答。

    譬喻品雲。

    初以三車誘引諸子。

    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隐第一。

    然彼長者無虛妄之咎。

    如來亦複如是。

    無有虛妄。

    初說三乘引導衆生。

    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雲雲)以是文知爾雲事也。

    初引三車誘引諸子。

    初說三乘引導衆生者。

    宅内所授三車即近異也。

    故雲俱與大車。

    但以大乘而度脫之者。

    門外露地所授大白牛車。

    即遠同也。

    故雲爾也。

     問。

    法花是遮三之一乘也。

    何雲近異遠同三乘乎。

    答。

    法花一與三和合說。

    所以有一乘有三乘。

    故雲近異遠同三乘也。

    謂為誘引三乘子依般若深密等經。

    于一佛乘分别說授三因三果各别道理。

    以令得三乘出世益之邊攝三乘。

    諸子等得三乘出世益。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