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各别執滞。
宗家望此邊三人所得釋也。
兩師各存邊邊一義表裡差别也。
是故或雲三乘或雲一乘。
非相違也。
七日
一。
即如上深密經等三法輪中後二是也(文)深密第二時教可通終教欤答。
第二時者始教也難雲。
深密第二時可攝諸部般若。
而般若部中可有淺深欤。
是以智光三教。
依般若經立第三時一切皆成之義。
加之至相大師。
以大品般若釋三乘終教(給ヘリ)如何答。
探玄記雲。
判以深密經中第二第三時教。
同許定性二乘俱不成佛故。
今合之總為一教。
深密第二第三時教。
共始教大乘意也定。
但于難者。
般若部中雖有淺深。
皆空為本故。
大品般若等少分屬無可心得欤。
一。
法鼓經中以空門為始以不空門為終(文)始終二教得名者。
依法鼓經欤答。
爾也難雲。
如經說者。
可名有餘教無上教。
何背經文名始教終教耶答。
當段雲。
謂于漸中開出始終二教○無上說非有餘說(文)章主既引得中之證文(給)故任解釋也。
但于難者。
直名有餘教者。
小乘又有餘說ナルヘシ為亂此義改名始教也。
若直名無上教者亂後圓教故。
改名終教也。
一。
就信言中約始終二教說空不空二真如(文)起信論空真如者。
深密第二時之空門始教欤答。
爾也難雲。
起信論是性宗終教之本論也。
法性真空理。
何可同第二時之空門耶。
何況準法鼓經文。
空門是有餘未盡理之教也。
豈起信論空真如。
有餘未盡之說耶答。
一義雲。
五教之淺深。
專依真如法性隐顯之義建立之。
而起信論絕言依言空不空等之義。
真如門根本也。
故依此建立始終頓之三教也。
依真如空門建立始教。
依不空門建立終教。
雖始終二教等有淺深。
于真如空不空之義。
全不可有淺深。
例深密三時。
初時約依他說有。
第二時約遍計說空。
第三時約三性說中道。
雖有空中三時有淺深。
約第三時中道時。
全無依他之有淺。
遍計之空深之義。
空不空二義又以爾。
空不空教所依也。
全非淺深也。
但于難者。
起信論五教總含之論故非相違。
八日
一宗乃有十(文)依斷證次位之差别建立五教。
約所尚差别開十宗欤答。
爾也難雲。
若依斷證次位之差别建立五教者。
終教已上同菩薩位。
尤可合為一教。
又回心教立幹惠等之十地。
直進教立五十二位。
既斷證次位全别不同。
何不開為二教耶。
若約所尚差别開十宗者。
始教中有空二門。
圓教中有同别二教。
何不别立耶。
如彼小乘中三四五六之四宗者。
才約法空有小分異。
分為六宗。
今亦可爾。
且如同别二教者。
事理無礙與事事無礙義門大别。
何不開為二宗耶答。
大疏一(下)雲。
又夫立教必須斷證階位等殊立宗。
但明所尚差别。
前之五宗執法有異故分五宗。
斷證次位不離八輩合為一教(文)抄第四(下)雲。
教有斷證等宗不約此位等無多故但有五。
所尚各别故有十宗(文)但于難者。
終教已上縱雖同菩薩位。
于斷證次位有其差異故。
開為多教。
具如下卷立十門釋。
次至回心直心之二教者。
凡始教者實有大小之二機。
各曆自分之次位。
由是不同終教已上但菩薩教故不分二機斷證次位(矣)重意雲。
于一代教。
或有雖三乘機别而同用一位。
是小乘教也。
或有三乘機異亦曆各别之次位。
即始教也。
或有無三機别唯曆一道。
即終頓圓之三教是也。
雖無三機别唯是菩薩乘。
而不可妨斷證次位有其差異。
具如下卷行位章。
次于十宗等者。
縱雖何教。
若有所尚差異。
則其教中所被機。
不論聲聞菩薩。
共可宗尚。
即如小乘教中。
或執法無去來。
或執現通假實等。
三乘共有此之執計。
而始教中空有二門者自本。
此教通被大小二機故。
或有回小入大之教門。
是名回心教。
或有直往入大之菩薩。
是名直進入。
是則别開二門。
各攝一機也。
全不可言所尚異。
次同别二教者。
隻是上中二機之入門異。
而其所入法界同是别教一乘故。
亦不可言所尚不同也。
故抄雲。
位等無多故但有五。
所尚各别故有十宗者。
尤有其謂矣。
一。
此有二一人天乘(文)人天乘教可攝十宗中耶答。
爾也難雲。
十宗建立。
是就佛教門可建立之。
以非佛教如何屬佛教宗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今人天乘者。
是一向以梵王等所說五戒十善等。
非名人天教。
屬十宗内人天乘教者。
是佛成道最初。
為提謂等五百價人說三歸五戒等。
以此等為人天乘教也。
所诠同是如來金言也。
更非凡人說故。
可屬佛教宗也。
一。
彼立三聚法(文)三聚聚義。
是積聚義欤答。
爾也難雲。
以無為難名聚者也如何答。
當段但于難者。
無為有三無為。
三種合集名一無為故。
于無為猶在聚集義也(為言)。
九日
一。
二法有我無宗(文)小乘說法空欤答。
爾也難雲。
準諸經論所說。
小乘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