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要也。
何況一乘義十玄義兩章。
初明因果二分。
并約十佛釋之。
不足始論耶。
但于今章一約用等釋者。
圓經(晉經二十七。
十地品第八地)說此融三世間十身相作雲。
是菩薩如是知衆生染心所樂。
故釋約用。
既通三世間等雲故。
非相違。
四日
一。
謂一修生二本有(文)終教以上意修生功德者。
本無今有欤答。
爾也難雲。
若唯本無今有者。
何可有三四句耶答。
探玄記雲。
一唯修生。
謂信等善根本無今有(文)但于難者。
今章約義開之計也。
非相違。
一。
謂一修生(文)圓教意依初二句者。
但修生但本有義可許耶答。
不許之也難雲探玄記(十五)雲。
總有四句。
一唯修生。
謂信等善根本無今有(文)故。
二唯本有。
謂真如恒斷性功德故(文)何不許但修生但本有耶答。
探玄記(十五)雲。
三本有修生。
謂如來藏待彼了因。
本隐今顯故。
四修生本有。
謂無分别智等内契真如。
冥然一相故。
此有四義而無四事。
猶如金莊嚴具(文)若但修生但本有者。
何可有三四句耶。
但于難者。
約義開之計也。
非許但修但本義也。
尋雲。
今此四句者。
同别二教中何耶答。
複古雲。
至相雲。
依一乘教本有○即同教義等(文)尋雲。
本有修生·修生本有。
二句差别如何答。
本有修生約法。
修生本有約人釋也。
此釋可勘之。
一。
上二四義思之可見(文)上二四句終教之義同欤答。
不異終教也難雲。
義苑雲。
三法既融是常。
有力無力等故無常。
體用交徹故兩亦。
互隐互奪故雙非(文)意雲。
三世間圓融十身同平等。
是即理性德用也。
爾者以法性實德古今常然故。
雲三法既融是常也。
然能成者有力。
所成者無力等。
如是緣起成之義相。
豈非無常耶。
體用交徹者。
常無常交徹應知。
指事雲。
一常恒順法界無間斷故。
二無常随世間現故。
三俱二義俱現前故。
四非俱随取一不得故。
又緣起無性故(文)通路記五十一雲。
第三句者。
取常下無常·無常下常。
雙現前故。
第四句者。
常即無常故非常。
無常即常故非無常。
故成非常非無常句(雲雲)此兩記意終教之四句相替(見)如何答。
複古雲。
一乘十佛是常是無常等四句義。
則是一乘圓教從共教說(文)意雲。
凡作常等四句。
全應同前終教所明。
但就三身佛以談之。
今約十佛故屬圓教。
而其四句義不可異三乘共教(為言)但于難者。
伴一義故。
非相違。
尋雲。
用德二四句全不釋之。
而屬學者令思之。
體四句者。
自釋意如何答。
準複古意。
上二四句并從共教說。
故不異上終教義。
仍不釋之而令準思也。
體中四句是不共義。
故若不自釋誰知之耶。
五日
一。
以不可說為顯故(文)如當段以不可說為顯欤答。
爾也難雲。
義苑所牒本雲。
以不說為顯(文)不可說之可字無之。
要問正但雲不說為說(文)定知。
和本誤也答。
當段但于難者。
義意者不可為相違欤。
尋雲。
顯·說同欤答。
一義雲。
複古雲。
用不說為說故佛是常(文)此釋顯是說義也。
纂釋委細也。
可見之。
一。
與阿含相應故是無常(文)圓教意十身具足之教主。
可雲有為無常身耶答。
雖難計可為無常欤難雲。
十身者。
真身寥廊與法界合其體。
法界既離去來。
真身豈有生滅耶答。
當段雲。
與阿含相應故是無常(文)但于難者。
今約與機教相應邊。
且雲無常。
非相違。
猶難雲。
清涼大師解釋中。
所知十身皆是毗盧遮那正覺之體(文)十身若有為無常者。
毗盧正覺之體尚未離虛妄颠倒之過患欤。
就中十身中有智身法身。
豈是有為耶。
若是有為者。
全同始教。
尚不及終教之所談。
争為圓教不共義耶答。
要問(上)雲。
一乘十佛是常是無常(文)愚推雲。
十身實常住之佛體也。
今與阿含相應故是無常雲釋。
為作四句如此釋欤。
追而可問明師。
纂釋兩方問難舉所答無之一。
随緣起際故俱非(文)常無常一緣起。
獨居自立自性ナケレハ。
非常無常欤答。
法界體廣具萬德故雙非也難雲。
折薪記雲。
随緣起際故者。
以法界體·緣起共為一際。
既全體起為諸緣故非常。
亦由全體起為諸緣故非無常(文)是體相互奪義也。
如何答。
義苑雲。
二義無礙故俱有者。
因果交徹故(文)随緣起際故俱非者。
不限上二故(文)此師意雲。
果分是常也。
因分是無常。
此二分交徹是兩亦也。
凡法界體不局此二分。
廣具萬德故雙非也。
是遮唯二義為顯廣具諸德故也。
但際者。
是性也。
故探玄記第二雲。
如來圓音如緣起性遍一切處(文)是即指一真法界名緣起之性。
彼性不局常無常二義。
今非之也。
但于難者伴一義故。
非相違。
私記雲。
真如實際言語道斷。
不可說常無常(雲雲)是緣起際者。
緣起實際真如心得也。
六日
一。
此上三義若體即俱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