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下卷不审十(断惑义寄惑显位下)

首頁
    二日 一。

    第二明寄惑顯位者(文)十八寄顯門中。

    可攝始終二教實義欤答。

    爾也難雲。

    義苑雲。

    與前約人實斷全異也。

    折薪雲。

     此中不同前科當教實有所斷故雲寄也(文)既随機安立之假施設也。

    何可有實義耶答。

    章雲。

    十三依雜集等論。

    以分别俱生二種煩惱。

    寄顯見修二位差别(文)等言。

    瑜伽唯識等法相所依諸論等也。

    此見修(乃至)二十二愚等建立。

    法相宗實義也。

    依之折薪雲。

    寄煩惱顯見修○然是法相宗正義。

    今以義覆定故為寄(文)始教十地分段。

    終教十地變易等義。

    十八門中無之。

    知始終二教所談。

    為當教實斷。

    其餘異說為寄在門欤。

    但于難者。

    此十八門寄顯者。

    偏約始終二教。

    其當教實談之外。

    為假施設。

    望圓教時。

    總指一切三乘教所談。

    為随機安立之施設故。

    總标中含寄在實義兩門心得置。

    無相違。

     一。

    寄滅二障所顯二位(文)寄滅種子欤。

    約現行欤答。

    一義雲。

    地前伏滅現行地上斷滅種子也難雲。

    如所立義。

    正是實報門之所談也。

    今即寄顯門故。

    不簡種現。

    悉可斷之。

    何約實談可别配種現,于地前地上耶。

    況所引證論文。

    全不見其簡别耶答。

    若約實談。

    則地前雙伏二障現行。

    地上雙斷二障種子也。

    然□地前唯滅煩惱。

    地上唯滅智障。

    各别滅之故。

    □寄顯雖然。

    其伏斷之義。

    不可違實報門故。

    地前滅煩惱障者。

    是應伏滅現行。

    地上亦同之。

    是以章雲。

    顯比證二位(文)若地前滅煩惱障。

    即是斷種子者。

    可名證位。

    何雲比耶。

    明知。

    地前唯伏現行不斷種子故。

    未得無漏智。

    未親證理性故名比位也。

    但至所引文者。

    以義會文。

    是釋家之常法。

    何始疑之耶。

    不可有相違。

     一。

    又雲十解以上得出世淨心(文)當門引證欤答。

    爾也難雲。

    梁攝論十解以上得出世淨心等文。

    終教自在能斷等實義門所談也。

    何引寄顯證文耶答。

    十八門第一門。

    梁攝論文。

    四個處引之中第二引之故。

    證文勿論也。

    但于難者。

    此文地前以比觀智得生空一分故。

    尤顯比觀二位之證文故。

    一文二義含常例也。

    自在能斷故。

    煩惱障斷シツヘケレハ。

    出世雲邊カラハ實義也偏煩惱實地前斷雲方二障雙伏斷セサルカ故寄顯也。

    無相違。

     三日 一。

    寄皮等三惑顯三僧祇故(文)三惑者限煩惱障欤答。

    可通二障也難雲。

    見攝論文。

    為除皮煩惱障入初地。

    為除肉煩惱障住初地。

    為除心煩惱障出初地。

    何以故。

    地地菩薩煩惱有三品等(雲雲)如論文者。

    限煩惱障(見)答。

    凡思三僧祇位分。

    初僧祇地前也。

    地前全無斷見修煩惱。

    又第三僧祇。

    煩惱已斷位也。

    不可雲斷心煩惱。

    梁論文不見通别義。

    瑜伽四十八。

    所知障在皮膚實三粗重。

    同七十三雲。

    一皮粗重。

    二煩惱障品。

    在肉粗重。

    三所知障品。

    在心粗重(取意)于煩惱障者。

    初地盡已。

    而今此皮肉心三。

    亘十地在之。

    明知。

    随所知障粗細有三惑不同雲事。

    但于難者。

    義燈會瑜伽二文雲。

    理實皮肉心等三名。

    俱通二障(雲雲)燈雲。

    第一粗重。

    總合二障不别說。

    是煩惱所知。

    第二屬煩惱障。

    第三屬所知(文)不可有相違。

     有雲。

    現行種子習氣。

    如次配皮内心(雲雲)有雲。

    梁攝論中。

    緣外器非常名皮煩惱。

    緣有情名肉煩惱。

    緣肉心名心煩惱(雲雲)指事釋在之可見之。

     皮肉心事 一義雲。

    于一惑分粗細不同雲皮肉心也。

    一粗分。

    二細分。

    三極細分不同也。

    然者于一切惑。

    約粗細可分皮等三種者欤。

    此義意。

    于一貪煩惱可有此三重也。

    一義雲。

    俱生雲皮煩惱。

    分别雲肉煩惱。

    所知障雲心煩惱雲也。

    是孔目章意也。

    一義雲。

    我所雲皮煩惱。

    執我雲肉煩惱。

    所知障雲心煩惱也。

     尋雲。

    就第二義。

    初僧祇斷俱生寄事。

    道理不心得如何答。

    第二義如難寄三僧祇。

    初僧祇斷俱生事難心得欤。

     一。

    第二僧祇斷肉第三僧祇斷心(文)第二第三僧祇者攝何地位耶答。

    第二僧祇前三地。

    第三僧祇四地已上也難雲。

    經論常途之所說者。

    從初地至七地。

    是第二僧祇。

    八地已上為第三僧祇。

    故知。

    攝論雲。

    第二僧祇斷肉等。

    可如常途所說。

    何第二僧祇前三地。

    第三僧祇四地已上雲耶答。

    攝論十一說三種三僧祇。

    一三阿僧祇。

    初阿僧祇(地前)第二僧祇(自初地至七地)第三僧祇(八地已上)二七阿僧祇。

    三三十三僧祇。

    而以三十三僧祇合為三大劫。

    如次除皮等三惑。

    初僧祇(地前)第二僧祇(前三地)第三僧祇(四地已上)也。

    時量皆初三僧祇量也。

    依之集成雲。

    此中第二僧祇。

    當初二三地。

    第三僧祇。

    當四地至十地。

    此前更有一義。

    如常所配□也。

    在第十一卷修時章(文)梁論第十一卷修時章明僧祇劫數。

    舉種種異說。

    本論雲。

    有五種人。

    于三阿僧祇劫修行圓滿。

    或七阿僧祇劫。

    或三十三阿僧祇劫(文)如是總标竟。

    次第别釋之。

    今寄皮肉心顯三僧祇者是釋。

    論正釋七阿僧祇中。

    傍寄皮肉心顯三僧祇之時。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