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
即見至阿含施設。
謂初舉照山王之極說。
明非本無以垂末也。
是故至如會三歸一等。
謂後顯歸大海之異流。
明非末無以歸本故。
本末交映與奪相資。
方為攝生之善巧矣(文)此釋尤符順和本章意。
既上雲一乘無盡教等。
次下雲如花嚴經等。
以此等義為當門一乘之體。
明知。
直指根本正乘。
名為一乘也。
但于難者。
伴一義也。
五日
一。
如花嚴經同教中說者是(文)指末會攝比丘會欤。
廣指花嚴經中同教義欤答。
廣指花嚴經中同教說也難雲。
一義意限末會攝比丘會也。
何廣指花嚴經中同教義耶答。
廣指花嚴經中同教說也。
其故當段雲皆之一乘無盡教起等者。
當依本起末門。
即今經佛日初出先照高山大機。
乃至邪定衆生等照等文。
是文順欤。
今章雲是故諸有所修皆回向一乘者。
即指末會攝比丘會也。
是即攝末歸本義也。
是故廣依本起末攝末歸本義通指可心得欤。
但于難者。
自元雖有二義。
廣指花嚴經中同教說義可為正義也。
一。
八或有衆生于三乘法根不定故等(文)今此第八門意。
為别教一乘欤。
同教門之所談欤答。
一義雲。
七同教八别教也難雲。
今明從三入一之旨。
尤是同教門之所談也。
是以引證之時。
如會三歸一等(文)孔目章雲。
同教者。
經雲。
會三歸一。
故知。
同也(文)況宋本章雲如法花經同教說者是(文)豈為别教之證耶答。
此事學者異義。
不一準。
且一義雲。
第七雲進同教一乘。
今第八雲進入别教一乘。
既各别标之。
何強混亂耶。
若是同教者。
與第七門有何異耶。
但于難者。
一義雲。
七八兩門俱是同教也。
但由機有利鈍。
分為兩門雲。
或一義雲。
七八兩門。
共是從三入一之一類機。
全非利鈍之二機也。
但第七約能入之門。
顯從三入一之相故。
雲進同教一乘。
第八約所入之法。
顯從三入一之相故。
雲進入别教一乘。
是則就一類舍權入實之機。
約能入門所入法分為兩門。
何為利鈍之二機耶。
例如第九第十約因門與果海分為兩門(雲雲)如此異義雖非一準。
且伴一義計也。
一。
如會三歸一等(文)上回三入一會三歸一相替欤答。
爾也難雲。
餘處回三會三俱同教義取也。
如何答。
回三上第七出之。
會三今第八出之。
故又回三者。
三權一實之義。
會三者。
三即一義也。
可有差異也。
但于難者。
回三同教。
會三别教雲。
回三乘邊執改一乘正理入也。
會雲。
三體オサヘテ。
三即一會取處雲也。
餘處會三歸一同教雲。
機向ツクル也。
其法。
アツクレハ。
所因所别教雲也。
仍同教門下。
别教義顯也。
今會三歸一本末不異取别教方攝也(雲雲)。
六日
一。
九或有衆生此世具有普賢機者○于初時第二七日等(文)今此普賢機者。
唯以初時第二七日為自所聞之說時欤。
更通一代五十年行布差别之時欤答。
唯以初時第二七日為自所聞之說時也難雲。
見上來諸門之建立。
各各諸機。
并從初得道乃至涅槃。
一代五十個年。
悉見自所聞之說時。
更不見說餘法也。
今普賢機所見例亦可爾。
何必雲并于初時等耶答。
今章意。
從初成道乃至涅槃。
并于初時第二七日。
悉令說盡之。
明知。
普賢機。
唯以第二七日為自所聞根本法輪之說時。
更□五十年長遠之時雲事。
是以探玄記雲。
一乘本教要在初時第二七日。
更無異說(文)是故從初成道乃至入涅槃。
并于初時第二七日海印定中自在說盡者。
即此意也。
但于難者。
然上來諸門者。
随逐機宜。
施設末教方經五十年故。
或前或後經曆多時。
随自根所堪見說時亦不定也。
故知。
說時總有三種。
一常恒說時。
遍前後際。
二根本法輪說時。
唯局初時。
三逐機末教說時。
遍通前後也。
一。
本來不見說三乘小乘等法(文)直往□教之機。
聞如來随宜之說教欤答。
不聞也難雲。
上根必下根分兼知何不見等雲耶答。
當段雲本來不見三乘小乘等法(文)但于難者。
先是自分前劣三乘等不見事雲也。
若他劣機感見分機ニヨセテ見時。
他分非不知也。
約上能兼下之義争不見耶。
但不謂實義故同不見也。
一。
此約普賢教分齊(文)普賢教者。
能诠之聲名句文名普賢教欤。
又證入果海不可名普賢門欤答。
非能诠之名句文名教也。
又證入果海亦普賢門攝也難雲。
一乘義初因分名為普賢門。
證果海名為十佛自境界。
今亦但指見聞解行名普賢教分。
何雲三生并是普賢門攝耶。
是以義苑釋第十門雲。
前門約見聞解行二生。
此約證入生故分二門之别。
是以解行則見因門緣起。
證入則睹果海難思(文)此釋尤符順一乘義釋者欤答。
複古雲。
此約普賢教分等。
普賢門中。
若但約教證以分二分。
則教分中有見聞解行。
入證分齊為證分。
孔目曰。
此約教分說。
又曰。
此據證說。
或開三分。
所謂見聞分解行分入證分。
或名三位。
或名三生。
孔目曰。
當是圓教證分已去。
又雲。
在圓教位中見聞處說。
又曰。
普賢解行分教義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