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日
一。
就真如性中立種性故(文)終教大乘意許非情成佛欤答。
不許之也難雲。
終教意既以真如為種性。
真如遍情非情。
何不許非情成佛之義耶答。
清涼釋雲。
真如以照明為性(文)非情不具照明性故雲不成佛也。
故智論雲。
在有情性為佛性。
在非情性為法性(文)今真如性者。
取佛性邊也。
玄十雲。
若三乘教真如之性通情非情。
開覺佛性唯局有情(文)但于難者。
真如性随物緣其名言異也。
真如無差别故通情非情。
其有情中真如。
有情有心故。
随此緣立開覺佛性雲名言也。
然者同真如亘情非情真如雲。
故通情非情釋。
此真如有情モタセツレハ。
開覺佛性雲也。
開覺佛性真如上有情處名言也。
體同真如方名真如。
為簡情非情别雲開覺佛性也。
今立無為對前有為計故。
唯真如雲也。
若コマカニ簡情非情時。
如餘處釋開覺雲ヘシ。
涅槃經簡去草木故遍一切衆生雲也。
故涅槃經雲。
若說草木有佛性者。
是外道說(文)。
一。
俱雲衆生有心不雲佛也(文)以此釋簡佛可雲欤答。
爾也難雲。
中觀論破如來品雲。
如來者亦名衆生(文)衆生言豈除佛耶。
加之探玄記第二雲。
佛是大心衆生(文)若準此釋。
縱雖言衆生有心。
何成簡濫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衆生之言通于佛者。
此非經論常途之說。
才是異門少分之意也。
争以少分屬無之義難通相常途之說耶。
設經論異說衆多中。
若有衆生言通佛果之文者。
并不論之。
但今涅槃經文法喻共約于當得以說衆生有心等。
全不見可通佛果也。
仍就此經文作如是釋。
其義極成者欤。
若有少分以異門佛名衆生之義。
故以此少分之文會同諸經者。
不增不減經雲。
即此法身流轉五道名為衆生等(文)此衆生言亦可佛通果耶。
若謂依經文相有不會之不同者。
今此涅槃經約當得菩提之衆生雲凡有心者。
明知簡已得菩提之佛。
其餘凡有心者乃至無性不簡之雲事分明也。
一。
以處處受生名衆生故(文)衆生雲二字釋欤答。
爾也難雲。
十二門論疏雲。
六大五蘊積成生故雲衆生(文)起信疏(并)别記釋論明生滅因緣中雲衆生依意意識轉故之文。
攬此諸法積聚成名為衆生(雲雲)今何約處處受生釋衆生義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經論釋衆生得名不一準。
故處處解釋各依一文不相違也。
懷感禅師阿彌陀經疏雲。
衆生即如來所化之機。
大法鼓經雲。
一切法和合施設名為衆生。
謂以四大五陰十二因緣十八界等合成假名為人。
号曰衆生。
般若燈論雲。
謂有情者。
數數生故名為衆生。
大品經雲。
無有法可名衆生。
但假名故号為衆生。
但是名字本無有法。
強為立名為衆生。
不增不減經雲。
此法身本性清淨。
若為恒沙煩惱所纏。
随順世間往來生死。
即名衆生(文)行願記第五(釋第九願中)全同之。
準此今章依般若燈論。
餘處釋者依法鼓經欤。
三日
一。
寶性論雲向說闡提無涅槃性不入涅槃者(文)向說者。
指經說時欤。
指論文段欤答。
一義雲。
寶性論上指說闡提文也難雲。
就一代時教指般若深密等五性教可雲向說也。
是以疏一(上)雲。
是知前來所引大般若深密等經。
皆是未說法花之前。
就其長時之定性無性非永定永無故。
寶性佛性等論皆說。
以一闡提謗大乘因依無量時說無佛性非謂究竟無清淨性(文)見一代勝鬘已前諸經說闡提故。
般若等經指雲向說闡提也答。
一義雲。
向說者。
指當卷初文雲向說也。
其故當卷初說三種性中。
說無涅槃性物故雲向說也。
但于難者伴一義也。
一。
為欲示顯謗大乘因故(文)一闡提謗大乘斷善根此三類同欤答。
可同也難雲。
涅槃經現病品。
畢竟死之中出謗大乘五逆罪一闡提三種人。
是三種人亦複如是(雲雲)若闡提謗法一體者。
何各别可出耶。
加之西天之境始終聞小之輩立大乘非佛說義。
既是謗大乘也。
而諸果聖人也。
何可名闡提斷善者耶。
爾者闡提等三類各别也(見)答。
楞伽經中說闡提焚燒一切善根(雲雲)涅槃經中以斷善根故(雲雲)知闡提斷善一體也(見)況當段所引佛性寶性二論。
闡提者謗大乘者也雲ヘリ。
思經論之說相。
闡提等三類無诤一體也(見)。
但于難者。
元曉大師解釋。
闡提有二種。
一别一闡提。
謂起大邪見斷善根者(雲雲)是即斷善謗法具足名一闡提。
經論多分說此一闡提故。
或謗大乘斷善根等是。
二通一闡提。
謂未發大信。
乃至小乘四果皆入闡提位(雲雲)是雖名闡提。
未必斷善謗法。
爾者畢竟死中謗大乘者。
别一闡提。
一闡提者通一闡提欤。
又探玄記第一釋背正非機雲。
如提婆達多一闡提頂(雲雲)爾者提婆闡提聞。
而提婆不斷善人(雲雲)此等異義期後勘。
今章。
一闡提者必謗法斷善義也。
又大乘非佛說等之小執輩。
依元曉師者。
通一闡提也。
不可攝。
今章别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