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五教章下卷不审九(断惑义始教直进菩萨下)

首頁
    合二喻意欤。

    加之折薪雲。

    其低昂喻卻在第六卷中(文)。

     探玄記雲。

    謂後水推故前得流。

     或前水引故後得流(文)河水流如前水後引行押名。

    後前ックヲ築□普□□□雲隻ツクト囗ヤウニ心得フレトモ。

    聖教囗囗約束スルハ常似サル事アルナリ。

     一。

    即空無分别是其障義(文)始教意。

    以空理為障義欤答。

    爾也難雲。

    空理是自性清淨之德。

    障法是妄性不實之法也。

    何以空理可雲障義耶。

    加之始教意。

    談智起惑滅同時相返之義。

    不述惑障本無之義欤。

    而今若談此義者。

    何異終教三時無斷之義耶答。

    當段雲即空無分别是其障義(雲雲)故義苑雲。

    且法相大乘見有實惑可斷。

    惑滅智起故。

    如秤兩頭低昂時等。

    今此章意。

    順性宗故說障既依識本自無性。

    自性即空妄說為障義也。

    若更深而究之。

    所依之識亦無有性。

    圭山雲。

    識如幻夢。

     此中依識無性之言亦含斯義思之(文)準此義苑意。

    上明同時相返之義。

    正是相宗之□中□□心識章釋始教内之事成就科之意也。

    但于難者。

    今以惑障本無之義。

    是自宗之高談。

    亦是心識章之理成就意也。

    故今雲即空無分别等者。

    心識章雲。

    方便漸漸引向真理故說薰等悉皆即空之意也。

    義苑雲。

    今此章順法性宗者。

    即此意也。

    無相違。

     六日 一。

    若依終教諸聲聞于煩惱障等(文)終教意。

    約聲聞論煩惱障斷不斷欤答。

    爾也難雲。

    終教明一性皆成之旨。

    不立諸乘差别故。

    偏可明菩薩斷惑之相。

    何最先述聲聞斷惑之是非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始終二教。

    皆通三乘趣入故。

    但是三乘教故非相違。

     猶難雲。

    縱雖約三乘趣入屬三乘攝。

    而約存三泯二之時。

    彼始教即存三故。

    尤可述聲聞等斷惑之相故。

    上文雲。

    若依始教。

    具足三乘斷惑差别。

    由此是其三乘教故(文)然今終教泯二不存。

    何及斷不斷之所論耶。

    是以上來諸章中。

    每至終教段。

    全不述聲聞之行相。

    偏明菩薩之種性等。

    何故當章獨異餘門耶答。

    實如來難終教正明唯一佛乘之旨。

    即此一乘之理。

    通可三乘趣入。

    仍不許二乘實斷實修。

    若許二乘有實斷證者。

    不可難唯一乘之義。

    例如始教思之。

    今既雲于煩惱障尚不能斷等。

    明知。

    二乘證滅修道。

    定是方便不了權說。

    其實唯一菩薩乘之斷證也。

     一。

    不能究竟斷諸煩惱但能折伏(文)當教意。

    不許聲聞斷惑欤答。

    爾也難雲。

    二乘聖者。

    斷三界惑品證盡無生菩提雲事。

    大小通滿之性經論常途之說也。

    何雲但能折伏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愚法二乘觀智劣故。

    究竟不斷煩惱心得置無相違。

    有記雲。

    終教意。

    達惑體本空心性本有。

    斷根本無明。

    顯自性靈明。

    此則實斷惑證理也。

    依之若望自宗之釋前。

    雖似有得果。

    非真滅度之說邊。

    猶未許涅槃。

    以實奪權之時。

    彼二乘人。

    不斷根本無明。

    不盡所知障。

    又無廣大心不說二空。

    依有此等失故。

    釋但能折伏者也。

     猶疑雲。

    或記雲。

    問。

    起信論及疏雲。

    若二乘至無學位見修煩惱究竟離。

    既說二乘人斷煩惱障。

    何故今雲不斷耶答。

    案雲。

    今此論意。

    六種染心為煩惱障。

    根本無明為智障。

    煩惱障中。

    既有人執法執。

    今二乘人。

    唯斷人執俱六染中初執相應也。

    今終教意。

    二乘不斷煩惱障者。

    未斷六染法執故。

    人執亦不斷。

    六染俱名煩惱障故。

    然指事雲。

    愚法人未斷根本無明所起煩惱并末那煩惱者。

     根本無明住地雲六染中法執也(已上梅尾有抄中在之)。

     一。

    彌勒所問經論雲等(文)今此論文。

    不許聲聞斷惑者。

    通回心愚法欤答。

    準一乘義。

    終教以去不許愚法聲聞斷惑也難雲。

    所引彌勒問經論文。

    全無簡别故。

    元曉大師引今論文。

    證愚法回心共不斷之義給。

    依之當章問答始終二教之差異之時。

    又釋心既前約三乘中聲聞。

    此中約愚法故不同也(雲雲)知初釋心。

    愚法回心。

    皆不許斷惑(見)如何答。

    準一乘義解釋。

    或愚法二乘并在所引中(雲雲)或望終教已去。

     愚法二乘無廣大心等(雲雲)回心聲聞不斷惑不出界之義無之。

    加之至相大師。

    釋末那惑愚法聲聞不斷。

    回心聲聞等并斷(雲雲)爾者當處問答。

    初始教誘引教故。

    不簡别愚法回心。

    直許二乘斷惑。

    終教全不許愚法也。

     故章今此就實以愚法二乘無廣大心等(雲雲)次又亦可以下又釋心。

    縱始教許斷惑。

    回心聲聞為本攝愚法之義也。

    今終教全不許愚法故。

    不同也(為言)但于元曉大師解釋者。

    分明不言通二聲聞。

    縱通不許者。

    别途建立也。

    何況章次下文。

    引彌勒問經論許聲聞斷惑。

    豈非回心聲聞耶。

    不可有相違。

     七日 一。

    楞伽文亦如上說(文)上者指彌勒問經論欤答。

    爾也難雲。

    指事雲。

    自此以上約斷惑義。

    無有引楞伽處故。

    此有二疑。

    一疑上文堕故無有此文也。

    二疑上字可訛。

    應是下字。

    是故下二乘回心義雲。

    楞伽雲。

     樂着三昧樂等(文)此二義俱指楞伽文(見)何雲指彌勒問經論耶答。

    一義雲。

    折薪雲。

    楞伽者彼經第二雲。

    複次大惠。

    煩惱障業習氣不斷故。

    不說一切聲聞緣覺一乘。

    不覺法無我。

    不離分段死故說三乘(文)斷惑章中。

    無引楞伽文故。

    上者可指彌勒問經論也。

     楞伽經亦如上所引彌勒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