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廢立耶答。
略故爾欤。
一。
十回向後别立四善根為加行位(文)三賢外别立四善根欤答。
爾也難雲。
以第十回向終為四善根事。
常途性相也。
是以他宗人師第十回向攝也釋。
何可雲别立之耶。
況初僧祇三賢經畢。
第二僧祇初地入二僧祇中間經何時耶答。
當段。
但于難者。
三賢四善根相攝異釋不一準。
今約一義也尋雲。
當段雲。
菩薩地前四位亦如是。
謂十信(文)爾者以十信為暖善根等欤。
亦十信位修暖等善根欤。
亦彼四位此四位。
故相配計也答。
但四位等故配計也清涼釋心。
攝論四十心皆加行取也五位建立無也。
今章心。
别立四善根故隻宛四方便也。
不取加行位欤。
疏牒攝論文雲。
若依此釋。
則無五位。
地前三十心皆加行攝(文)有雲。
真谛心地前四十心即暖頂等四位義也。
真谛弟子寶常義亦爾也。
至相大師亦寶常弟子也。
故搜玄記中釋十住結文時。
頂位修雲乃至十回向時世第一法修釋。
十住頂位事分明也。
今章如爾可心得欤飾宗記七雲。
常法師雲。
此四善根如其次第配地前四十心位。
謂準本業璎珞經。
于十住前更加十信(文)又雲。
(功+書)法師雲。
第十回向最後位中開四善根。
唐三藏意取(功+書)法師以為正義(文)此記總出三師異義中。
寶常法師信(暖)住(頂)行(忍)向(世第一也)僧(功+書)法師意第十回向中立善根也。
惠休法師意十住(暖)十行(頂)前九回向(忍)第十回向(世第一)如此相配也大疏五上異說可準之。
此中真谛弟子寶常法師四善根如次相配信住行向。
今章釋可準此義欤。
一義雲。
至相約終教十信乃至十回向合願樂行人等一位取修暖等善根義釋成(給)宗家約始教十回向後别立四善根義成故。
暖等不可配四十心也。
然者師資互影略欤問。
别立四善根屬第二僧祇欤答。
屬初僧祇。
十日
一。
為引小二為機淺(文)今總标之二意與次下皆通二義之二義同欤異欤答。
可相替也難雲。
機粗淺故者。
為機淺雲更相替不見。
如何答。
一義雲。
折薪雲。
答有二下初标二義。
一以下釋。
然第二義中便雲凡以等者。
但是結通二義。
非是标釋。
然恐文脫合雲二亦以此引小故似小乘。
方可雲凡以大乘似小乘等也(文)凡以大乘乃至為機粗等者。
重言似。
故折薪記第二義為引小ハカリ義出結文凡以等雲ヘキヲ文落タルカト心得タリ。
然總别付第一義一義舉第二義總舉何カタカラム耶。
其上既直進上。
引小時必機淺義可兼。
故第二義引小一義ハカリヲハ不出欤一義雲。
集成雲。
答中易簡雲。
初義正就菩薩答。
次義通約大乘初門答。
複古釋後義曰。
既為淺機。
又複引小。
評曰。
複古義長(文)一義雲。
上總标雲答有二意者。
初意以直進菩薩機粗淺故等(雲雲)如文應知。
後意為小故雲一為引小。
然其所引之小乘粗淺故。
能引之大乘似小說故。
雲二為機淺也。
意為欲簡下釋終教行位不似小乘之所以雲所引二乘純熟高勝機故不假似彼也。
故知今雲二為機淺者。
是所引之小乘也。
非指前直進之人也一義雲。
第一答雲。
直進教設雖不引小直進菩薩機淺故似小也。
是答直進教不可似小雲問。
非謂直進教不引小。
第二答凡以始教大乘似小事。
直進回心皆通引小機淺二義也(為言)第二答機淺者。
通指所引二乘(并)直進菩薩也。
是正答問中回心教可似小直進教不可似小雲難心故。
雲皆通二義也。
但于難者。
始教二乘機即淺故能引ッレテ無力淺ナル也一義雲。
前粗淺者從愚法入者欤。
機淺者直入欤。
一。
如說聲聞獨覺亦爾(文)三品成就聲聞獨覺同欤答。
爾也難雲。
聲聞緣覺觀智既有勝劣。
三品成就何無差别耶。
何況如彼麟喻者。
一座成覺人也。
三品成就何無不同耶答。
獨覺亦爾之當段所引之論文分明也。
但至麟喻一座成覺雲難者。
部行麟喻合作三品也問。
于獨覺作三品成就樣雲何答。
先付聲聞三品異義紛綸。
且景疏心方便位中至四善根位命終下品也。
自方便位至見道已上更生中品也。
自方便位入無餘者上品也。
獨覺上品者麟喻也。
自暖位一座成覺一生入無餘。
故中品下品部行也。
聲聞下中品也。
然無佛世出世獨覺故獨覺之三品雲也。
下品從解脫分至暖等死也。
後出無佛世得果。
中品住果更生也。
後出佛世得果。
此二聲聞緣覺部行也。
與聲聞同也。
上品可知一座成覺也景疏指事引文也(可見之)性同者部行欤”。
一。
二不退位者依佛性論聲聞至苦忍(文)始教意判聲聞位不退。
依何論說判耶答。
依佛性論也難雲。
凡定教法相可依瑜伽唯識等。
然瑜伽二十一說聲聞不退正判忍位欤。
仍景興道倫等意皆以忍位為不退。
今何引用見道始得不退之論文耶。
就中此佛性論是終教之依憑也。
何引此論釋始教義耶答。
實雖此佛性論之正所宗是終教意。
而為破薩婆多五性各别故明彼部所妄計有性無性之相。
因其義便兼舉大乘權教三乘人得佛性之階位。
即此大乘權教既許三乘各别以判其不退。
豈非始教之義耶。
仍引用之以為依憑。
誰雲不然耶。
但于瑜伽論者。
是随轉理門之說欤。
若約實義。
則以今佛性論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