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者。
真心迷成妄心之時真境随成妄境也。
然迷悟在心。
于非情非論迷悟。
一心若清淨真境亦現。
心若不淨。
妄境随現也。
總迷悟即就智論故即開覺性限有情也疑雲。
迷悟依智論故。
開覺性限有情。
器界非情之妄境是妄心所起相分故。
猶是心用分限也。
皆真智之變作開覺上所起彰像雲非情雲妄境也。
若爾者寂用遍非情雲事不審也答。
見分帶相分之時。
相分是彼見分之種生似。
彼能見心本識中名言之種擊發如雲帶相分。
今非情緣慮妄心所變照體緣起似成非情。
然妄心帶妄境之相之時。
彼妄心即法性中空寂之義熏動即帶非情之相也。
見分名言種擊發即如帶相分妄心法性中空寂義熏動為所緣非緣慮之相也。
相見所變見分緣慮種如不可成非緣慮之相分。
非情是妄心變起照體緣起非成非情非緣慮之相分也(為言)。
一。
又涅槃經雲佛性者名第一義空(文)涅槃經心第一義空者。
理智中何耶答。
智慧也難雲。
鈔十上(須彌偈贊品)雲。
六度能生菩提故。
為菩提生因。
佛性能了菩提。
明知佛性之體即是了因。
言若以第一義空為佛性者唯是正因者。
揀智慧性也。
然涅槃雲。
佛性者名第一義空。
第一義空名為智慧。
此二不二。
以為佛性。
然第一義空是佛性性。
名為智慧即佛性相。
第一義空不在智慧但名法性。
由在智慧故名佛性。
以性從相即唯衆生得有佛性。
有智慧故。
牆壁瓦礫無有智慧故無佛性。
若以相從性第一義空無所不在則牆壁等皆是第一義空。
于何非性。
故經雲。
知一切法即心自性。
論雲。
以色性即智性故○今分性相故分二義(文)第一義空不在智慧(文)如何答。
當段雲。
第一義空名為智慧(文)但于難者。
以性從相名智慧間無相違也。
十日
一。
離言絕相名為種性(文)頓教意于真心離言上如實建立種性耶答。
爾也難雲。
離言絕相者。
絕言真如也。
既絕相也。
何立種性名言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一切諸法皆離言絕相名真如。
種性當體亦離言法性也。
離言法體無定相故。
還心識種性雲彌離言無定相真如也。
一。
并皆具足主伴成宗(文)同教意許主伴具足之義欤答。
爾也難雲。
主伴具足者。
别教一乘事事無礙之義也答。
當段但于難者。
主伴成宗者。
主伴有一相主伴無盡主伴二重。
一相者。
一乘為主三乘為眷屬。
一相故也。
無盡者。
亦名互為主伴。
舉一為主餘為伴。
如此互主伴具足無盡重重互為主伴雲也。
同教主伴者一相主伴也全非别教主伴伴主相見無礙之主伴也。
一。
即五位之中位位内六決定義等名為種性(文)别教一乘以何義為種性耶答。
以六決定為種性也難雲。
凡尋六決定義者。
源出于十地論。
然彼于地上證智作六決定之義。
未見于地前有此事若爾者。
大師何判種性義可出六決定義給耶答。
當段但于難者。
六決定是諸位通體随位漸增于諸位有差别。
發心住下賢之初其全最劣故約種為名。
十地是證位真證故立決定名也。
位雖有勝劣。
其體同善決定故。
為種性體雲也尋雲。
六決定共為種性體欤答。
六決定滿足事十地一位也。
前三位不滿足。
但章等取十回向之三願十行五行十住五種性也。
以别教甚深之種性寄五位門顯義也。
以此甚深之種性融果體即為佛果之體義也十住十行位無大善決定(雲雲)孔目第三雲。
此六決定是十地體。
通十地故。
亦通十地已來故。
經雲。
十住中有五決定。
十行亦同。
除大善。
十回向有三決定。
謂觀相及大善不怯弱(文)鈔十上雲。
然類六決定而但有三者。
餘三證如方得有故謂觀相善雲無雜。
二真實善雲不可見。
三大善雲普能救護一切衆生皆未證如故無此三矣問答鈔委細也。
可見之十一日。
一。
問雲何種性約就諸教差别不同(文)别教一乘意可分性習二性不同欤答。
爾也難雲。
頓教既不分性習異。
别教何可分之耶。
是以見當釋段無教習異。
知不分之雲事答。
諸記共不釋之。
雖難知。
一義雲别教分本有修生。
今此本有修生即性習二性也。
故孔目章第二雲。
一乘别教以六決定為種性(雲雲)然孔目第三釋六決定雲。
此義通彼修生及本有(文)準此本有是性種修生是習種也。
若就今章文料簡之者。
初明理事等法本來滿足之旨。
是性種也。
後若随門顯現下當習種欤。
然性即習習即性。
無礙融通甚深廣大也。
但于難者。
今釋者圓融根本釋給。
故分性習之異マテヲハ不釋給欤。
一。
各述一門随機攝化義不相違(文)明約機攝化之義欤答。
爾也難雲。
約法約機之兩段各别也。
然今第一之約法段也。
何雲約機明攝化之義耶答。
當段雲。
随機攝化義不相違(文)但于難者。
今約法釋段故。
機方非為本。
法體本有五義故。
一義一義機ナクル也。
故非相違。
春季談義不審纂釋問答抄略文義等書集畢。
不可有定量。
後學糾之矣。
元和八年(壬戌)三月十日法印實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