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雲)于煩惱不立百二十八。
但雲三細·六粗·五意·六染煩惱。
又立不生不滅和合。
具分八識也。
于菩薩位地。
猶立五十二位。
此教意少分于性相故也。
二廣顯真理門。
謂于真如有二種。
一者心真如。
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
即是第八識也。
二心生滅真如。
依如來藏有生滅心(雲雲)即法性真如海。
世地根本無明風動真如海。
令生三細·六粗·五意·六染。
彼是流轉門。
又還歸本體真。
如是還源門也。
問。
流轉門名衆生。
還源門名諸佛。
故五教章雲。
不染而染者。
明随緣作諸佛。
染而不染者。
明随緣時不失自體(雲雲)又無不從此法身流。
無不還證此法身。
今此教顯一相圓融。
未明重重無盡圓融之理。
故法花·涅槃等經攝三乘終教一乘圓教也。
此教菩薩經幾劫成佛耶。
答。
于教論法相門者。
經定不定三僧祇成佛。
謂或經無量僧祇。
或速疾成佛。
故不定也。
若于廣顯真理門者。
于一身煩惱一斷一切斷。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俱分證位非究竟位。
經三祇一念等(雲雲)當天台宗意。
問。
此教能化佛。
三身中何。
答。
是報身佛。
或他受用十身盧舍那也。
四。
大乘頓教。
一謂絕言真如門。
二諸言真如門。
維摩·思益等經·五蘊等論。
唯理非事門。
謂從本以來佛及衆生。
一而無二性故不動。
又不論成佛不成佛。
故五教章雲。
言說絕理性頓顯行頓成。
一念不生即是佛等(雲雲)所以初地即八地。
八地即初地。
十地即六地。
總先後相融(雲雲)
五。
一乘圓教。
有二門。
一同教門。
方便三乘令入一乘故。
二别教門。
不對二乘。
直顯法界成佛理。
華嚴經·華嚴論·起信論等所說。
由圓融無礙法界成佛理也。
一圓教一乘而引小乘令入一乘故。
三乘同得益故名圓教。
當終教中廣顯真實理門。
故五教上卷雲。
此圓教說乘會融無二。
同一法界有其二門。
泯權歸實門。
二攬實成權門。
義門别故。
權實恒殊。
理遍通故。
全體無二(雲雲)二别教一乘文雲。
不對二乘。
無所被故。
對大乘菩提。
直示法界成佛儀故(雲雲)意六位差别。
謂資糧·加行·見道·修道·等覺·妙覺。
此名六位。
今經此六何可經三僧祇成佛。
然而一念間六位重作成佛也。
問。
成佛道必經三祇者也。
何初位攝後。
後諸位成佛耶。
答。
在初位時。
以六相方便顯十玄圓融道理。
一念初心斷究竟位圓滿也。
故華嚴經雲。
在于心地普攝一切諸地功德(雲雲)又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知一切法真實之理具足慧力。
不生他悟之故。
三乘者教滞方便門立異也。
問。
何初發心經若幹劫成佛耶。
答。
今此一乘圓融教。
覺理事圓融。
不分生死涅槃。
所以圓機凡夫心即凡以即聖。
離心别無有佛故。
以經雲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
應當如是觀。
心造諸如來(雲雲)問。
六相者何。
答。
總相·别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也。
此教有二門(一次第行布門。
說六位差别有名無實。
一圓教相攝門。
一位攝一切位速疾成佛雲雲)問。
圓融幾種乎。
答。
有三種。
謂事理圓融·理理圓融·事事圓融也(雲雲)問。
此教立幾位耶。
答。
經文說五十一位法門。
而然理實四十二位也。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
此名五十二位也。
等位攝初住之四十二位。
問。
此教菩薩。
有智增等差别耶。
答。
更無差别也。
問。
此教立幾法門乎。
答。
立十十無盡法門。
謂十智·十辨·十波羅蜜·十通·十眼等也。
為顯圓教義說十也。
問。
此教立幾世耶。
答。
立十世。
顯重重無盡。
謂過去三世·現在三世·未來三世·加總一世成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