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五教章上卷指事本

首頁
    說。

    二者處别。

    謂此一乘要在華藏界中衆寶樹下。

    即攝七處八會等塵數世界也。

    三者主别。

    謂十佛也。

    四者衆别。

    謂普賢等及佛境界中諸神王衆等。

    五者所依别。

    謂依海印三昧中出。

    六者說别。

    謂此方說一事一義。

    結通十方。

    七者位别。

    謂所有位。

    上下皆齊。

    八者行别。

    謂一行即一切行。

    九者法門别。

    謂十十法門。

    十者事别。

    謂舍林等事。

    皆是法門故。

    如是法門。

    别于三乘。

    是故雲别教也。

     言同教者。

    天台雲。

    通者同也。

    三乘同禀。

    故名為通。

    略出八義。

    一教通。

    二理通。

    三智通。

    四斷通。

    五行通。

    六位通。

    七因通。

    八果通。

    教通者。

    三乘同禀因緣即空之教。

    理通者同見偏真之理。

    智通者同得巧度之一切智。

    斷通者界内惑斷同也。

    行通者見思無漏行同也。

    位通者。

    從幹惠地。

    乃至辟支佛位皆同也。

    因通者。

    九無礙同也。

    果通者。

    九解脫。

    二種涅槃之果同也。

    終南雲。

    同教者。

    經雲。

    會三歸一。

    故知同也。

    又言同者。

    衆多别義。

    一言通目。

    故言同。

    又會義不同。

    多種法門。

    随别取一義。

    餘無别相。

    故言同耳。

    所言同者。

    三乘同一乘故。

    又言同者。

    小乘同一乘故。

    又言同者。

    小乘同三乘故。

    又言同者小乘三乘·故。

    前德已述通别二教。

    而未見釋相。

    今以理求。

    通之與同。

    義無别趣也。

    若準下文。

    述章主意。

    略有六重。

    一者同教一乘。

    于中有七。

    初約法相交參明一乘。

    謂如三乘中亦有說因陀羅微細等。

    而主伴不具。

    或一乘中。

    亦有三乘法相等。

    謂如十眼中。

    亦具有五眼等。

    乃至七約十義方便明一乘。

    二者同教二乘有三種等(雲雲)三者同教三乘。

    亦有三種(雲雲)四者同教四乘。

    有三種(雲雲)五者同教五乘。

    亦有三種(雲雲)六者同教無量乘。

    謂一切法門。

    又疏雲。

    一同教一乘。

    如法華等。

    二同教三乘。

    如深密等。

    案雲。

    同義雖多。

    非過三義。

    一三乘人。

    共所得故。

    二一乘同于三乘故。

    三三乘同于一乘故。

    名為同教。

     言一是性海果分等者。

    謂究竟果海。

    十佛境界。

    圓融自在。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不可說其狀相。

    又不論因陀羅及微細等。

    此即當地論之果分不可說。

     言何以故者。

    此征上義。

    謂如何其果海。

    當不可說耶。

     言不與教相應故者此即釋也。

    謂究竟果海義。

    唯佛内證境故。

    對于機緣。

    發起言教。

    不可說其相狀故。

    故雲不相應也。

     言即十佛自境界也者。

    此顯上果海十佛自境界。

    元曉雲。

    欲明十佛。

    略開三門。

    一者列名。

    二者辨相。

    三者顯六相。

    初列名。

    如離世間品言。

    菩薩摩诃薩。

    以十種見佛。

    所謂無著佛。

    安住世間。

    成正覺故。

    願佛。

    出生故。

    業報佛。

    信故。

    持佛。

    随順故。

    涅槃佛。

    永度故。

    法界佛。

    無不至故。

    心佛。

    安住故。

    三昧佛。

    無量無著故。

    性佛。

    決定故。

    如意佛。

    普覆故。

    次辨相者。

    初無著佛者。

    亦名正覺佛。

    無著衆患之本。

    正覺者諸德之元。

    無耶患而不離。

    故言無著。

    無正德而不圓。

    故言正覺。

    二願佛者。

    謂如理智。

    窮無生際。

    方能出生無量佛事。

    即是大願故。

    名願佛所以願得無生智者。

    為欲出生無量佛事。

    今舉所為。

    以顯願佛。

    三業報佛者。

    謂無量相好莊嚴色身。

    無量身業所感之報故。

    名業報。

    所以感得妙色身報。

    為令見者鹹歸信。

    故舉所為意。

    以顯業報佛。

    故言信故。

    四持佛者。

    謂佛圓意。

    周遍三世。

    住持佛法。

    無窮無盡。

    順一切智。

    無窮盡故。

    五涅槃佛者。

    說門之中。

    名為化佛。

    化現滅度。

    非實滅故。

    所以涅槃非實滅者。

    永度生。

    非生滅法故。

    六法界佛者。

    謂無礙法界。

    即是佛體。

    名法界佛。

    智慧光明。

    亦同法界。

    無處不至。

    是故亦名為法界佛。

    七心佛者。

    謂正直心。

    安住所緣。

    故言心佛安住也。

    八三昧佛者。

    謂佛三昧。

    無量無邊。

    思議路絕。

    故言無著。

    九性佛者。

    謂如來性。

    即是本覺。

    本性自覺。

    非修所成。

    故言性佛。

    十如意佛者。

    謂神力自在。

    名如意佛。

    周遍一切。

    故言普覆。

    後六相者。

    如論說言。

    一切十句。

    皆有六相。

    何者為六。

    一者總相。

    二者别相。

    三者同相。

    四者異相。

    五者成相。

    六壞相。

    今就十佛。

    顯此六相。

    言總相者。

    謂初一佛無九佛不攝故。

    二别相者。

    謂九佛于一開九故。

    三同相者。

    十皆離着故。

    四異相者。

    五對各别故。

    五成相者。

    攬九成一。

    一佛圓滿。

    六壞相者。

    無不一作九。

    九外無一故。

    又章主法身章雲。

    通攝一切三世間故。

    衆生及器無非佛故。

    一大法身。

    具十佛故。

    三身等并在此中智正覺攝故。

    案雲。

    夫如來法身。

    無障無礙。

    融三種世間。

    為一佛身體。

    分一佛身。

    為十佛身。

    何者十身。

    一衆生身。

    二國土身。

    三業報身。

    四聲聞身。

    五獨覺身。

    六菩薩身。

    七如來身。

    八智身。

    九法身。

    十虛空身。

    具如論說。

    此十佛身。

    一即多。

    多即一。

    具足六相。

    無礙相即。

    謂初衆生身。

    無九身不攝故。

    是為總相。

    後九身。

    于一開九故。

    是為别相。

    十身皆有衆生身故。

    即是同相。

    十身各異。

    是故異相。

    攬九成一。

    一身圓滿。

    故是成相。

    分一作九。

    九外無一。

    故是為壞相。

    是故初衆生身。

    具總别十身。

    全為一衆生身。

    初是總衆生。

    九是别衆生。

    以别總成故。

    于總開别故。

    是故别必帶總。

    謂國土身。

    帶衆生身。

    乃至虛空身。

    帶衆生身。

    以初衆生身。

    望後國土等九身。

    為異體也。

    望後九衆生身。

    為同體也。

    然初總身守自位故。

    為衆生身。

    以攝别故。

    即是國土身乃至即是虛空身。

    後九别身。

    守自位故。

    為各别身。

    以同有總故。

    俱為衆生身。

    欲明一切衆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