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五教章上卷指事本

首頁
    。

    亦可車體實是根本智。

    若謂下根所不聞解也。

    故不取者。

    涅槃亦可爾。

    若謂假解中所變擇滅苦不息。

    故實不取者。

    亦可假解非種智。

    故不應名車。

    若謂雖非種智。

    方便令希者亦可。

    雖非苦息處。

    而方便令希。

    是以若約實者。

    八證智及所得滅。

    如次名車城。

    若據現相。

    假解及所變滅。

    如次名車城。

    又車未必是種智。

    但明乘權實故。

    以車名耳。

    藏說不盡者。

    今此方便令喜者。

    說令欣樂三車。

    然發心及有學等。

    定非為車體。

    如何得言發心等也。

    應作此說。

    世間中。

    種種善根。

    三昧功德者。

    即是三車所喻功德。

    謂彼功德。

    超出世間。

    無間異生。

    難可了知。

    是故如來随彼分别所可解。

    有所得世間之相。

    而示三乘之實功德。

    故名世間。

    由此義故。

    二乘聖者。

    至無學位根未熟時。

    以有所得功德。

    而為真實。

    将熟機時。

    應非有所得而為真實。

    爾時喻言索。

    若菩薩者。

    至初地時。

    了違諸法空無所得。

    異于昔時有所得心中所聞相故。

    更求無所得無障礙佛果。

    爾時喻言索也。

    又說世間者。

    是世俗谛故。

    是以後得智。

    名世間智。

    以知世俗故。

    正體智名出世間智。

    以知勝義故。

    約此義故。

    瑜伽第四十六卷。

    作四車喻。

    以大乘中地前地上所見别開故。

    言四車者。

    一鹿(喻聲聞是劣故。

    與此不同。

    此中獨覺喻也)二牛(喻獨覺勝聲聞故)三馬(喻地前所見涅槃上亦喻涅槃故)四褭(喻涅槃地上所見以最勝故)前七方便及地前位所見涅槃。

    喻為假車。

    見谛及初地以上所見涅槃。

    喻于實車。

    解雲。

    所喻雖别。

    而義意無别。

    故取為證。

    若約彼論言。

    二乘之車。

    各分應為二。

    然彼時近同有所得觀故。

    不别開二。

    既開牛車。

    為二故。

    三以外有一大車。

    其義無傷。

    地前地上。

    所見雖别。

    明一佛果故。

    三以外更無别車。

    亦有何過。

    又下信解品疏雲。

    經遙見其父者。

    由去大乘不退位遠亦去真理遠故。

    亦可此但聞見。

    非證見故。

    名為遙見。

    基雲。

    此見化身淨土之相。

    今謂見實德。

    問。

    基意何故見淨土相。

    答。

    其實德相。

    甚深難見故。

    今将此意。

    而補本義。

    謂佛實德。

    無相無礙。

    甚深境界。

    始覺菩薩。

    不能聽聞。

    不能尋思。

    是以雖希實德。

    而說淨土化身之相。

    令彼欣樂以彼粗相得可聞故。

    即是初所示牛車。

    案雲。

    若依此義。

    明章主意。

    三乘始覺菩薩。

    不能聽一乘無盡佛法。

    故彼權教中。

    且示一乘行布一相。

    智正覺之一分佛身。

    令仰求故。

    喻為牛車。

    為求彼車故。

    出三界之外。

    分見此佛身故。

    望自宗皆俱得果。

    以機熟故。

    見自所求三乘佛法。

    依一乘無盡教起。

    此彼阿含之方便故。

    更進願求主伴圓滿無盡佛法。

    是故喻名為索車也。

    又若依章主。

    總出世益。

    以喻三車。

    是故下雲。

    若望自宗并皆得果。

    若不得者。

    如何出世。

    又雲。

    得出世益。

    以為究竟。

    又三乘教義。

    喻于三車。

    是故下雲。

    無量寶車。

    顯于一乘無盡教義。

    準此故知。

    臨門三車。

    亦顯三乘教義。

    問。

    是三乘教。

    若通愚法二乘教耶。

    答。

    有二義。

    一雲。

    臨門三車。

    亦通愚法。

    故下文雲。

    一者一乘三乘名為二乘。

    謂如經中四衢所授并臨門三車。

    此中合愚法同回心。

    俱是小乘故。

    二雲不通。

    故下文雲。

    一者一乘三乘小乘。

    名為三乘。

    此顯法本末故。

    上開一乘。

    下開愚法。

    故有三也。

    乃至是故當知。

    門外三車。

    不通愚法。

    以法華非小乘故。

    依此二門不偏執也。

     言界外露地所授大白牛車是一乘教也者。

    三乘人。

    同出分段三界之外。

    名為界外。

    若二乘者。

    斷煩惱障。

    到有餘涅槃露地故。

    若三乘菩薩者。

    到十住以上不退位。

    離分段系業。

    分見法身故。

    名為露地離煩惱障。

    出分段生死。

    無權名露。

    各有所依果。

    滿足位名地。

    三乘之人。

    到此露地。

    以機熟故。

    為說一乘。

    是故喻名授牛車也。

    然是一乘體釋者(雲雲)灌頂記雲。

    光宅雲。

    取佛果究竟盡無生二智。

    為車體。

    天台雲。

    諸法實相正是章體。

    華法師雲。

    地前若趣向大乘。

    無分别智。

    為乘體。

    故元曉師雲。

    所乘之法。

    略而說之。

    有其四種。

    一謂一乘理及一乘教一乘之因。

    一乘果如是四法。

    更互相應。

    共運一人。

    到薩婆若。

    故說此四。

    名一乘法。

    猶如四馬互相應共作一運。

    故說四馬。

    名為一乘。

    當知此中道理亦爾。

    若準此義。

    顯章主意。

    一乘一運。

    即一切運。

    主伴無盡理教因果。

    喻于大車。

    是故下雲。

    無量寶車。

    顯于一乘無盡教義。

    又疏雲。

    若依普門一位即一切位。

    故亦一運即一切運。

    名不思議乘。

    乘此乘者。

    十信滿心。

    即得六位。

    案雲。

    此通教義因果人法等一切法。

    以為乘體。

    準思可知。

    此約别教。

    若依起信論說。

    牛車體。

    即一心體大。

    乘此本覺體大。

    到如來地故也。

    是故論雲。

    一切諸佛。

    本所乘故。

    一切菩薩。

    皆乘此法。

    到如來地故。

    藏記雲。

    即始覺之智。

    是能乘。

    本覺之理。

    為所乘故(此約同教)。

     言一權實差别等者。

    鴻胪小卿。

    對希顔。

    權實義序雲。

    權也者。

    有二乘焉。

    有菩薩焉。

    實也者。

    有菩薩焉。

    有如來焉。

    即如解深密。

    佛地。

    阿毗達磨經等。

    瑜伽。

    雜集。

    唯識論等。

    皆為權宗。

    以其有為無為唯即别。

    末果盡其至極也。

    若華嚴。

    涅槃。

    勝鬘。

    楞伽。

    密嚴經等。

    智度。

    中觀。

    寶性。

    起信論等。

    皆為實教。

    以其有為無為镕融即離。

    便可示其究竟也。

    惠華師雲。

    大乘權實義雲。

    言權實者。

    略有二種。

    一者簡似。

    二者正顯。

    前中不同。

    妙法華雲唯此一事實餘二即非真。

    又不同如來不思議境界經說佛菩薩皆隐本形現果位相。

    所以者何。

    今明。

    唯大乘菩薩中。

    有權有實。

    非約二乘望菩薩也。

    後正顯者。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