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生四真谛理者。
小宗之中。
亦說。
聲聞辟支佛菩薩。
同禀小教。
亦應名通教耶。
又佛說般若時。
二乘在會。
為聞生空。
為聞二空。
若唯生空。
則與菩薩異。
何名同禀。
若言聞言雖異。
以同會故名同禀者。
則教皆爾。
何立直般若一音異應。
豈不然乎。
亦不可說二空教。
權二乘異行異雜亂故。
又别圓兩教。
豈亦不說因緣即空無生四真谛理。
三别教以不共二乘人。
的化菩薩。
二乘在座。
如聾如啞。
此教明因緣假名者。
圓教應共二乘人說。
非的化菩薩。
又别圓二教。
所明因緣。
應不即空。
應執一切為實有也。
四圓教明不思議因緣二谛中道理事具足。
不别為上利根人說者。
華嚴為是别教。
為是圓耶。
若别非圓。
則應說因緣假名。
不說不可思議因緣二谛中道。
所說理事應别。
不具為上利根人說。
若圓非别。
二乘在會。
應不如聾。
若亦圓亦别。
有前相違。
或無四教也。
案雲。
見顗師意。
四教文義。
雖似相濫。
窮定義理良無濫失。
細見其義。
可授釋也。
恐繁不集。
言八依江南至華嚴是也者。
苑雲。
唐初江南印師等。
立平道屈曲二種教者。
義寬斷狹。
多所違犯。
何者。
謂雲釋迦說皆是近機随計破着。
舍那說經。
皆遂法性。
自在而說。
若爾者。
涅槃。
法華。
維摩。
楞伽。
密嚴。
勝鬘。
佛藏經等。
皆釋迦說。
應不明于如來藏性實相法界等。
華嚴。
梵網。
既舍那說。
何故華嚴說于四谛。
普賢行等品等。
皆雲随諸衆生所應調伏作如是說。
又問。
明淨行。
梵行。
三賢。
十地。
離世間。
入法界等諸品之中。
所應皆說對治行法。
梵網應唯逐法性說。
不随雜類畜生等器。
方便而說。
亦不應說化身佛。
禮報身佛。
請聞法等。
是故此師所立。
多違教理。
甚難依也。
言九依梁朝光宅寺者。
苑雲。
光宅雲法師。
四乘教者。
一三之名備陳衆典。
權實之說。
尤着法華。
能诠則憑于實教。
所诠則當乎了義。
權實合總。
目為四。
依乘立教。
理極成也。
言十依大唐三藏至不空理等者。
基雲。
世初說三乘。
同行四谛有教。
名轉法輪。
以十二行相。
獨得轉名。
第二時說大乘。
獨行空行之教。
照破有故。
名照法輪。
第二時說遣所執空存二性。
有三乘之人皆可修持。
名持法輪。
苑雲。
玄奘三藏三時法輪。
祇可唯是漸教。
唯論三性。
一法。
唯為一機。
不可以為定量割判一切佛法。
測法師。
解深密記。
宗家中。
釼清辨護法兩家判教雲。
問。
諸部般若宗。
明無相。
此經了義。
淺深何别。
清辨解雲。
深密等經明有所得。
淺而非深。
諸部般若顯無所得。
為最甚深。
護法判雲。
二時所說無相之理。
理無淺深。
而深密為了義者。
約三性義。
次判諸性有無道理。
顯了說相故。
名為了義。
非無相中。
有淺深相。
故名為了義。
又成唯識論記第八卷中會釋雲。
清辨說解深密。
為不了義者。
有所得故。
諸部般若。
為了義者。
無所得故。
而彼經中。
說深密等為了義者。
以對機根說三性義。
易可了故。
勸令受學。
于一時聞說。
為了義。
以約盡理。
名為了義。
釋曰。
準此所叙故。
知深密不能定斷一切佛法。
若不爾者。
則衆生界中。
無頓機故。
又使佛無圓音。
應知。
又不能斷佛性常法界解脫。
具分真性。
如來藏等無量法門。
約時克教。
極難成也。
若謂三時約義淺深。
不據時節者。
深密不應說初昔今。
故彼第二雲。
世尊初于一時。
在波羅痆斯國。
仙人堕處。
施鹿林中。
唯為發趣聲聞乘者。
以四谛相。
轉正法輪。
乃至雲。
世尊在昔。
第二時中。
唯為發趣修大乘者。
以隐密相。
轉正法輪。
乃至雲。
世尊于今第三時。
普為發趣一切乘者以顯了相。
轉正法輪。
言此三法輪至别教一乘者。
問。
經疏雲。
解深密經。
以為始教。
雲何今說。
為終教耶。
答。
義門不同。
若約成佛不成佛門者。
解深密。
以為始教。
以許定性入實滅故。
若約空不空門。
以名終教。
明不空故。
義望不同。
故不相違。
言何以故至嚴法門也者。
此亦約時節異。
明不攝一乘。
若約法義異相無量。
略舉十義。
明不攝一餘準。
一約真如唯說不變真如。
未說随緣真如。
二約心識。
唯說生滅一分賴耶。
未說不生滅與生滅和合。
理事無礙賴耶。
三約唯識。
唯說八識相分影像一分唯識。
未說本影無礙一心圓滿唯識。
四約佛性唯說五性差别有為行性。
未說本覺平等無為佛性。
五約乘門。
唯說三乘行果各别。
未說會三歸一平等一乘。
六約行位。
唯說行布一相行位。
未說圓融無礙自在行位。
七約時節。
唯說三阿僧祇。
未說不可說僧祇劫。
八約空門。
依三無性但說遍計空。
未說依他圓成空。
九約佛身。
唯說智正覺一相小分三身。
未說三種世間圓融圓滿無礙十身。
十約相好。
唯說八十随好一分。
未說十蓮華藏微應相好。
由上諸義。
以深密大乘。
為權教大乘。
以華嚴等。
為真教一乘也。
是故彼法輪中。
不攝别教一乘。
若守權乖實歸權。
甚為可愍。
故百喻經第一卷雲。
昔有聚洛去王城五百由旬。
村中有好美水。
王敕村人。
常使日日送其美水。
村人疲苦。
悉欲移避。
遠此村去。
時彼村移主。
語諸人言。
汝等莫去。
我當為汝白王。
改五百由旬。
作三由旬。
使汝得近。
往來不疲。
即往白王。
王為改之。
作三由旬。
衆人聞已。
使大歡喜。
有人語言。
此故是本五由旬。
更無有異。
雖聞此言。
信王語故。
終不肯舍。
世間之人。
亦複如是。
修行正法。
度于五道。
向涅槃城。
心生厭倦。
更欲舍離。
頓駕生死。
不能複進。
如來法王。
有大方便。
于一乘法。
分别說三。
小乘之人。
聞之歡喜。
以為易行修善進德。
求度生死。
後聞人說無有三乘故。
是一道以信佛語。
終不肯舍。
如彼村人。
亦複如是。
解雲。
此經即是金口。
良斷權實。
顯然可息諸說耳。
言亦如思禅師至廣如僧傳者。
僧傳雲。
思禅師。
是釋惠思。
俗姓李氏。
武律人也○嘗夢梵僧勸令出俗。
駭悟斯瑞。
辭親入道○誦法華等經。
三十餘卷○以避此難。
時冥空有聲曰。
若欲修定。
可往武當南嶽。
是入道山也○又将四十餘僧。
徑趣南嶽。
即陳光大二年六月二十二日也。
即至告曰。
吾寄此山。
正當十歲。
過此已後。
必事遠遊○年滿當移。
不識其旨○神異難測具如僧傳。
七代記雲。
應化之語。
不妄也。
往生之身。
不謬也。
所以生于倭國之王家。
哀矜百姓。
梁棟三寶。
智者禅師。
是釋智顗。
字德安。
姓陳氏。
穎川人也○及誕育之夜。
室内洞明。
信宿之間。
其光乃止○忽有二僧。
扣門曰。
善哉兒德所重。
必出家矣。
言訖而隐○年十有八。
投湘州果願寺沙門沙緒。
而出家焉。
又詣光州大蘇山慧思禅師。
受業心觀。
思又從道于就師○思每歎曰。
昔在靈山。
同聽法華。
宿緣所追。
今複來矣○先有青州僧定光。
久居此山。
積四十載。
定惠兼習。
蓋神人也。
顗未至二年。
預告山民曰。
有大善知識。
當來相就。
宜種豆造醬編蒲為廗。
更起屋舍。
用以待之。
顗即往天台。
既達彼山。
與光相見。
即陳當要。
具如僧傳。
言又如雲法師依此開宗講法華經等者。
雲法師是釋法雲。
姓同氏。
義典陽羨次人也。
七歲出家。
從師住莊嚴寺。
及年登三十。
于妙音寺。
開法華淨名二經。
至天監七年。
敕為光宅寺主。
創立僧制。
雅為後則。
初雲年在息慈。
雅尚經術。
于妙法華。
研精累思。
垂名梁代。
嘗于一寺。
講散此經。
忽感天華。
狀如飛雲。
滿空而下。
延于堂内。
升空不墜。
訖講方去。
具如僧傳。
言分教開宗第四者。
已雖顯他立教。
未明自立教。
是故第四有分教開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