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五教章下卷指事末

首頁
    然。

    易了知故。

    謂彼說九十八使。

    此說百二十八煩惱。

    彼說六識相應惑。

    此說七識相應惑。

    彼分不說斷所知障。

    此分說斷所知障。

    彼不說有頓出離人。

    此說有頓出離人。

    如是各異。

    是故易知。

    故更不說。

     言一貪二瞋至十戒禁取者。

    一貪者。

    于有有具。

    染着為性。

    能障無貪。

    生苦為業。

    二瞋者。

    于苦苦具。

    憎恚為性。

    能障無瞋不安。

    惡行所依為業。

    三癡者。

    于諸理事。

    迷闇為性。

    能障無癡。

    一切雜染所依為業。

    四慢者。

    特己于他高舉為性。

    能障不慢。

    生苦為業。

    五疑者。

    于諸谛理。

    猶豫為性。

    能障不疑善品。

    為業。

    有義。

    此疑以惠為體。

    有義。

    此疑别有自體。

    令惠不決。

    非即惠故。

    六身見者。

    謂于五取蘊。

    執我我所。

    一切見趣所依為業。

    七邊見者。

    謂即于彼随執斷常。

    障處中行出離為業。

    八邪見者。

    謂謗因果作用實事。

    及非四見。

    諸餘邪執。

    如增上緣名義遍故。

    九見取者。

    謂于諸見及所依蘊。

    執為最勝能得清淨。

    一切鬥诤所依為業。

    十戒禁取者。

    謂于随順諸見或禁及所依蘊。

    執為最勝能得清淨。

    無利勤苦所依為業。

    廣如唯識論第六卷說也。

     言于中四種至餘六通二種者。

    此明分别俱生分别門也。

    餘六者。

    疑邪見等四餘。

    貪等六也。

    此六通分别俱生二種故。

    是故唯識論雲。

    如是總别十煩惱中。

    六通俱生及分别起。

    任運思察俱得生故。

    疑後三見。

    唯分别起。

    要由惡友或邪教力自審思察。

    方得生故。

     言五識得起。

    至及俱生者。

    自下釋八識俱相應門。

    初三者。

    貪瞋無明也。

     言由用意識至分别起也者。

    此通釋伏難也。

    難雲。

    五識不由邪師邪教。

    雲何無因起分别惑。

    釋雲。

    自五識中。

    雖不依邪師等。

    由用意識中邪師等三因引故。

    得有分别起也。

     言意識具十至六通二者。

    四分别者。

    十煩惱中。

    疑等四也。

    此四唯分别起。

    六通二者。

    十煩惱中。

    貪等六也。

    此六通分别俱生故。

    言問何故前至中即通耶者。

    此約九十八使門。

    問以十使通不迷四谛故也。

    言九十八使者。

    見道所斷。

    有八十八。

    修斷有十。

    總九十八。

    九十八者。

    謂于欲界苦下有十。

    道下有八。

    謂除二見。

    餘二谛下。

    各有七種。

    謂除二見。

    及除戒取。

    上二界中。

    各除瞋恚。

    餘如欲界。

    修斷有十。

    廣如俱舍論第十九卷說。

    元曉雲。

    凡諸我見。

    必緣現在自體五蘊。

    是故無不迷苦谛者。

    其邊執見。

    緣所存我。

    計其斷常。

    故亦迷苦。

    是故此二不通三谛。

    所以戒取。

    唯迷苦道者。

    凡論戒取二種。

    一獨頭戒取。

    緣邪戒事。

    計為因等。

    二是上戒取。

    緣自邪見。

    計為道等。

    獨頭戒取。

    是緣苦集。

    而于集谛。

    非正相返。

    于因計因故。

    若望苦谛。

    即為正返。

    于果計因故。

    是故但為見苦所斷。

    是上戒取。

    唯緣道下謗道邪見。

    計以為道于餘邪見。

    不計為道。

    所以然者。

    由求道心。

    起見谛道。

    求得此見。

    還計為道谛。

    餘三谛不由求道故。

    于彼見。

    不計為道。

    是故戒取。

    不通集滅。

    修所斷中。

    所以不說俱生二見者。

    望貪瞋等。

    過患是微細。

    由是不入煩惱中。

    還屬修道所斷邪智。

    是謂九十八使門也。

    今顯此意故。

    雲不通迷等。

     言一以三乘至障一切也者。

    此明煩惱功力寬廣。

    障一切。

    故四谛下。

    各有十使也。

    所以然者。

    由一我見煩惱功力。

    起一切煩惱故又由無明等煩惱功力。

    起我見等故。

    如是功力。

    互相助起故。

    其功力寬廣。

    而通障一切境也。

    又所障二空無我真理。

    無不遍故。

    能障我見。

    亦無不障。

    是故通障。

    是故通障一切境也。

    言漸廣者。

    以未至極廣故至一乘時。

    為極廣故。

    如普賢品說瞋行相。

    餘準可知。

     言又由迷等至一切境故也者。

    此明迷谛親疏。

    通迷一切四谛境故。

    四谛下。

    各有十使。

    是故唯識論雲。

    然迷谛相有總有别。

    總謂十種皆迷四谛。

    苦集是彼因依處故。

    滅道是彼怖畏處故。

    别謂别迷四谛相起。

    二唯迷苦。

    八通迷四。

    身邊二見。

    唯果處起。

    别空。

    非我。

    屬苦谛故。

    疑。

    三見。

    親迷苦理。

    二取執彼三見戒禁及所依蘊。

    為勝能淨。

    于自他見及彼眷屬。

    如次。

    随應起貪恚慢。

    相應無知。

    與九同迷。

    不共無明。

    親迷苦理。

    疑及邪見。

    親迷集等。

    二取貪等。

    準苦應知。

    然瞋亦能親迷滅道。

    由怖畏彼。

    生憎嫉故。

    迷谛親疏粗相如是。

     言如瑜伽說至證三果故者。

    第二十八卷雲。

    複有三種補特伽羅。

    依此三學。

    入谛現觀。

    既于諸谛。

    得現觀已。

    證預流果。

    倍離欲者。

    當于爾時。

    證一來果。

    已離欲者。

    當于爾時。

    證不還果。

     言對法論雲至等如彼說者。

    第十三卷雲。

    頓出離者。

    謂入谛現觀已。

    依止未至定。

    發出世間道。

    頓斷三界一切煩惱。

    品品别斷。

    唯立二果。

    謂預流果。

    阿羅漢果。

    品品别斷者。

    先頓斷欲色及無色界。

    修道所斷。

    上上品随眠。

    如是乃至耎耎品。

    頓斷三界者。

    如見道所斷。

    非如世間道界地漸次品品别斷。

    此義以何為證。

    如指端經說。

    諸所有色。

    乃至識。

    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廣說。

    乃至若遠。

    若近。

    總此一切。

    略為一分。

    一圍一積一聚。

    如是略已。

    應觀一切皆是無常。

    一切皆苦。

    乃至廣說。

    依如是觀。

    但可建立二果。

    由此二果。

    如其次第。

    永斷三界一切見修所斷煩惱。

    無餘所顯。

    故不立第二第三兩果。

    由此二果。

    已見谛者。

    唯斷欲界修道所斷有餘。

    無餘所顯故。

    又依如是頓出離者。

    如來于分别經中。

    預流果無間。

    即建立阿羅漢果。

    如是補特伽羅。

    多于現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