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五教章下卷指事本

首頁
    千為萬。

    十萬為洛叉。

    十洛叉為度洛叉。

    十度洛叉為俱胝。

    十俱胝為末陀。

    十末陀為阿庾多。

    十阿庾多為大阿庾多。

    十大阿庾多為那庾多。

    十那庾多為大那庾多。

    十大那庾多為缽羅庾多。

    十缽羅庾多為大缽羅庾多。

    十大缽羅庾多為矜羯羅。

    十矜羯羅為大矜羯羅。

    十大矜羯羅為頻跋羅。

    十頻跋羅為大頻跋羅。

    十大頻跋羅為阿刍婆。

    十阿刍婆為大阿刍婆。

    十大阿刍婆為毗婆诃。

    十毗婆诃為大毗婆诃。

    十大毗婆诃為嗢蹭伽。

    十嗢蹭伽為大嗢蹭伽。

    十大嗢蹭伽為婆喝那。

    十婆喝那為大婆喝那。

    十大婆喝那為地緻婆。

    十地緻婆為大地緻婆。

    十大地緻婆為醯都。

    十醯都為大醯都。

    十大醯都為羯臘婆。

    十羯臘婆為大羯臘婆。

    十大羯臘婆為印達羅。

    十印達羅為大印達羅。

    十大印達羅為三磨缽耽。

    十三磨缽耽為大三磨缽耽。

    十大三磨缽耽為揭底。

    十揭底為大揭底。

    十大揭底為枯筏羅阇。

    十枯筏羅阇為大枯筏羅阇。

    十大枯筏羅阇為姥達羅。

    十姥達羅為大姥達羅。

    十大姥達羅為跋藍。

    十跋藍為大跋藍。

    十大跋藍為珊若。

    十珊若為大珊若。

    十大珊若為毗步多。

    十毗步多為大毗步多。

    十大毗步多為跋邏欃。

    十跋邏欃為大跋邏欃。

    十大跋邏欃為阿僧企耶。

    于此數中。

    忘失餘八。

    若數大劫。

    至此數中。

    阿僧企耶。

    名劫無數。

    此劫無數。

    複積至三。

    經中說為三劫無數。

    非諸等計不能數知。

    故得說為三劫無數。

    又婆娑百七十。

    亦說此六十數。

     言又依婆娑至餘如彼說者。

    百七十八雲。

    四波羅蜜多。

    謂施波羅蜜多。

    及戒。

    精進。

    般若。

    如實義者。

    得盡智時。

    此四波羅蜜多。

    方得圓滿。

    外國師說。

    有六波羅蜜多。

    謂于前加忍。

    靜慮。

    迦濕彌羅國諸論師言。

    後二波羅蜜多。

    即前四所攝。

    謂忍攝在戒中。

    靜盧攝在般若。

    戒惠滿時。

    即名彼滿故。

    互至廣說。

    修相異熟業。

    九十一劫中。

    逢事六佛。

    最初勝最觀最後名迦葉。

    乃至從子沒已。

    生中印。

    于夜中分。

    逾城出家。

    依處中行。

    成等正覺。

    今依斯等文。

    得意分時。

    故修此法身。

    具有四時。

    生身亦爾(又更可驗)勵律師雲。

    又分大小。

    且就小明。

    如薩婆多說。

    成佛乃有四階。

    第一三僧祇劫。

    修有漏四波羅蜜。

    除禅定波若。

    為種智因。

    第二百劫中。

    修相好因。

    第三最後身。

    出家已後。

    修有漏四禅四無色定。

    斷八地煩惱。

    始從欲界。

    乃至無所有處。

    唯除非想。

    以有漏行欣上厭下。

    方能斷惑。

    非想地無上地可欣。

    有漏行于彼無能。

    故不得斷。

    第四菩提樹下。

    修三十四心。

    次第成佛。

    三十四者。

    見谛有十六心。

    觀欲界四谛。

    法忍法智。

    觀上二界。

    比忍比智。

    先觀欲界苦法忍苦法智。

    次觀上二界。

    觀苦法忍苦法智。

    此則苦下四心。

    乃至道谛亦四。

    是為十六。

    于此十六心中。

    四法忍法智。

    不斷煩惱。

    以欲界煩惱修禅心已舍離故。

    四法忍法智。

    斷非想地。

    一地見谛煩惱。

    四禅三無色。

    見谛煩惱。

    先已斷故。

    不須臾斷。

    次斷非想修道煩惱。

    凡有九品。

    斷一一品。

    皆有二心。

    一無礙道。

    二解脫道。

    故有十八。

    下之八地。

    修道煩惱。

    修禅定時。

    先已斷故。

    不須臾斷。

    于此三十四心。

    前三十三。

    是菩薩學心。

    後一種。

    佛無學心。

    随義以論。

    具有三佛。

    無漏五分法身。

    以為法佛。

    父母生身及報生四陰。

    以為報佛。

    化作佛身。

    于餘方施化。

    以為應佛。

    若據大乘。

    此之三種。

    皆是化佛。

    言大乘三佛者。

    三僧祇劫滿。

    金剛心後。

    頓得常住五陰。

    是為報佛。

    真如法界。

    第九淨識。

    本隐今顯。

    以為法身。

    慈悲本願。

    化作色身。

    生兜率天。

    乃至涅槃。

    為化身佛。

    今律主所敬。

    且約小說。

     言何者此取至一阿僧祇者華嚴經阿僧祇品雲。

    佛告心王菩薩言。

    百千百千名一拘梨。

    拘梨拘梨名一不變。

    如是次第。

    一至第一百。

    名一阿僧祇。

    疏雲。

    總有百二十轉。

    答前十問。

    初一百二轉。

    答初僧祇問。

    後十八轉。

    答後九問。

    前中百千百千者。

    謂百千個百千故。

    雲百千百千。

    皆以所數等于能數(此中言所數等二十能數。

    二十者。

    上下二十字應錯)案雲。

    所數者。

    前百千。

    能數者。

    後百千。

    何以故。

    數前百千。

    成後百千故。

     言此則十大數中第一數也者。

    又經雲。

    阿僧祇阿僧祇。

    名不可量。

    如是乃至不可說轉不可說轉。

    名不可說轉轉。

    案雲。

    此阿僧祇數。

    以後。

    有九大數故。

    此阿僧祇。

    彼十大數中。

    第一數也。

    以望三乘為最極數故。

    望于一乘。

    為初數故。

    疏雲。

    後十八中。

    初十七。

    是因數。

    後一不可說轉轉。

    為果數。

    以極即越數之表同于果海越絕故。

     言如優婆塞戒經雲至三菩提心者。

    是第二卷文也。

     言又依本業經亦有百劫修相好業者。

    下卷佛母品。

    佛子劫數者何。

    所謂一裡二裡乃至十裡石盡。

    名一裡劫二裡劫。

    乃至萬裡石盡。

    名為萬裡劫。

    佛子一切賢聖。

    入是數量。

    修一切法門。

    時節久近。

    得佛果。

    其數百劫。

    乃得等覺。

    案雲。

    今依此其數百劫乃得等覺文意趣故。

    釋雲百劫修相好業。

     言又由以一偈至即成佛也者。

    婆沙百七十七雲。

    天地此界多聞室等一偈。

    歎底沙佛。

    便超九劫。

    于慈氏前。

    得無上覺。

    乃至廣說。

    若依大乘。

    如智度論雲。

    誦天上天下等一頌。

    超九劫等也。

     言法華經雲等者。

    第八卷壽量品文所。

    所引文。

    但無于字。

     言又雲我說等者。

    亦是依壽量品文也。

    經雲。

    諸善男子。

    于是中間。

    我說燃燈佛等。

    又複言其入于涅槃。

    如是皆以方便分别。

    案雲。

    依此文意。

    總會前教。

    燃燈所受佛記。

    皆是方便說也。

    亦更驗之。

     言勝天王經說者。

    第二卷雲。

    勝天王白佛言。

    世尊我聞如來三阿僧祇劫修行成佛。

    雲何而說無量劫修。

    佛言。

    不也。

    大王。

    何以故。

    菩薩摩诃薩。

    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量功力之所能辨。

    非爾許劫時。

    始得入能平等稱為成佛。

     言如寶雲經雲至不可計數也者(此中菩薩者。

    或作菩提或本作菩提菩薩。

    未見本文。

    今更驗之)。

     言方便漸漸勸彼三乘向一乘故作是說也者。

    案雲。

    終教中。

    時分不定者。

    漸同一乘者。

    諸劫相入故。

    一切時分。

    皆悉不定故也。

     華嚴五教章下卷指事(本終)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