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五教章中卷指事(本)

首頁
    日本國東大寺沙門壽靈述 言義理分齊第九有四門者。

    上将開釋迦佛海印三昧一乘教義。

    略作十門。

    中八門者。

    上卷說訖。

    今此中卷。

    釋其第九門。

    故雲第九。

    前第八門。

    已雖明異三乘别有一乘。

    未明其别教之義理分齊。

    是故第九此門來也。

     言三性同異義一乃至六相圓融義四者。

    一乘義理雖無盡。

    而不過此四。

    然一切義理。

    皆以三性為根本故。

    是故初有三性同異門。

    既雖知三性同異緣起。

    而未知彼緣起者無因緣起有因緣起。

    今簡外道自然生等妄執諸法。

    欲明佛道因緣生之甚深緣起。

    是故次有緣起因門六義門。

    已雖明因果緣起義理。

    而未知其緣起為一相緣起為無盡緣起。

    今簡三乘一相緣起。

    将明一乘無盡緣起。

    是故第三十玄緣起無礙門來。

    既知一乘緣起無盡。

    未知此之無盡緣起依何教說。

    今将明依六相方便教門說此無盡緣起。

    是故第四有六相圓融門。

     言真中二者一不變義等者。

    真如體性。

    不生不滅。

    本來清淨。

    自性不動。

    名為不變。

    雖自性不動。

    而能随染淨緣。

    舉體動而成染淨諸法。

    名為随緣。

    此随緣義。

    于三乘權教中。

    未所說也。

     言一似有義等者。

    緣生諸法。

    似有顯現。

    是故名為似有。

    由緣生故。

    依緣求體。

    都無所有。

    是故名為無性。

    問。

    三乘教中說生無自性性。

    與此三無性。

    雲何别耶。

    答。

    彼由依他起上無遍計所執自然生性。

    說生無自性性。

    而未說依他體都無所有故。

    是故不同彼也。

     言由真不變至衆生故也者。

    若準經疏。

    不異門中。

    自有四門。

    一以巾上成兔義(真如随緣義)及兔上相差别義(依他似有此且一義)合為一際。

    故名不異。

    此是以本随末就末明不異。

    經雲法身流轉五道名為衆生等(此第二不異門也)二以巾上住自位義(真如不變義)與兔上體空義(依他無性義)合為一際。

    名為不異。

    此是以末歸本就本明不異。

    經雲。

    一切衆生即如也。

    不複更滅等(即此第一不異門也)三以攝末所歸之本與攝本所從之末。

    此二雙融無礙不異。

    此是本末平等。

    名為不異。

    以前二經文不相離故(即此不異門也)問。

    何以故疏說不異門。

    此雲不一門。

    答。

    有二義門。

    一本末差别門。

    二本末平等門。

    疏約本末平等門。

    名為不異。

    此約本末差别門。

    名為不一。

    所望異故不相違。

    四以所攝歸本之末。

    亦與所攝随末之本此二相奪故名不異。

    此是本末雙泯。

    明不異。

    以真妄平等共不可得(此不異門此記不說)際(子例反。

    廣雅際合。

    爾雅際接也)經雲。

    衆生即涅槃相。

    不複更滅。

    肇雲。

    本性常滅。

    今複何滅也。

    經雲法身流轉五道名衆生故者。

    不增不減經雲。

    舍利弗。

    即此法身。

    過于恒沙。

    無邊煩惱所纏。

    從無始世來。

    随順世間。

    波浪漂流。

    往來生死。

    名為衆生。

     言即由此三義至不一門也者。

    上明同義。

    此明異義。

    若依經疏。

    此不一門。

    以為不異。

    所以如上。

    爾乃此記與疏合有六不一門。

    初即此文。

    二以巾住自位義(真如不變義)與兔上相差别義(依他似有義)此二本末相違相背。

    故名非一。

    楞伽雲。

    如來藏。

    不在阿梨耶識中。

    是故七識有生有滅。

    如來藏者。

    不生不滅此之謂也。

    三巾上成兔義(真如随緣義)與兔上體空義(無性義)此二本末相反相害。

    故名非一。

    勝鬘經雲。

    七識不流轉。

    不受苦藥。

    非涅槃因。

    唯如來藏。

    受苦樂等。

    四以初相背與次相害此二義别。

    故名非一。

    謂相背則各相背舍相去懸遠。

    相害則相與敵對親相食害。

    是故近遠非一。

    以前經文不相雜故。

    五以極相害。

    俱泯而不泯。

    由極相遁。

    俱存而不存。

    不存不泯義。

    為非一。

    此是成壞非一。

    以七識即空。

    而是有故。

    真如即隐。

    而是顯故。

    六上五非一與四非異而亦非一。

    以義不雜故。

    真如二義與依他二。

    相對既爾。

    三性各二互相對準之可知。

     言是故真該妄末等者。

    此總結上二門。

     言真中随緣當知等者。

    若準上者。

    問。

    真中随緣。

    豈同所執是情有耶。

    答。

    由二義故。

    故無異也。

    一以彼所執執随緣為實故。

    無異法。

    二以無所執無随緣故。

    問。

    何真如随緣。

    與依他似有。

    相對不問耶。

    答。

    真如随緣。

    即依他似有故。

    共緣生義故不問也。

     言何者無異者。

    此重問也。

     言且如圓成至成染淨者。

    下答有三。

    謂法喻合。

    此即法也。

     言猶如明鏡至鏡之明淨者。

    第二明喻。

     言當知真如至豈相違也者。

    第三明合。

    于中有三。

    初明由随緣義。

    現現不變義。

    後非直下明由不變。

    成随緣義。

    合喻可知。

    是故以下。

    第三總結。

     言第一護分别執第二示執之失者。

    此二之内。

    顯迷情四句。

    四句皆失也。

     言顯示其義者。

    此一之門。

    顯悟情四句。

    四句皆得也。

     言餘二句可知者。

    準前四句中。

    後二句可知。

    謂問。

    亦有亦無耶。

    答。

    不也。

    無二性故。

    問。

    非有非無耶。

    答。

    不也。

    具德故。

     言離所謂故者。

    離情所謂定執有故。

     言下三句例然者。

    問。

    無耶。

    答。

    不也。

    離所謂故。

    問。

    亦有亦無耶。

    答。

    不也。

    離所謂故。

    問。

    非有非無耶。

    答。

    不也。

    離所謂故(準初句可知)。

     言戲論故者。

    以其執者。

    于有無中。

    所計不成故。

    退即以情謂非有非無。

    為道理故。

    名戲論也。

     言有多義門故者依他起中。

    有五蘊門。

    十二處門。

    十八界門。

    四智心品等。

    多義門故。

    雲非無也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