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五教章问答抄中(下)

首頁
    探玄第一雲。

    由此大緣起法即無礙法界法門故托事顯法門也(文)。

    又雲。

    見此花葉即是見于無盡法界。

    非是托。

    此别有所表(文)。

    大疏大同。

     鈔三(下)雲。

    既言即是無盡法界。

    明知。

    即是事事無礙。

    疏非是托此别有所表者。

    二揀濫。

    謂揀餘教以事表義。

    但是一事以表一法。

    如衣忍辱室表慈悲等。

    今明一事即法即人即依即正具無盡德。

    從無盡因之所生故(文)。

     十種寶王雲事。

     晉經第三(盧舍那品)。

    面光集衆分中。

    十方菩薩來集供養。

    寶王雲等者。

    彼供養具名也。

    十方即十段也。

    十方則十段也。

    但南方菩薩供養具正雲十種一切妙莊嚴藏衆寶王雲(雲雲)。

    七重十種寶王雲等舉。

    餘九方但雲何雲。

    無寶王言。

    經文繁廣也。

    可見。

     探玄第三雲。

    此中諸供養是法門随相有十。

    一妙寶是可貴義。

    二須彌勝高義。

    雲是潤益含兩義。

    龂腭義(文)。

    龂(牛仃反。

    齒肉也)腭(五各反。

    齒上下肉也)指事釋也。

     複古雲。

    龂腭者。

    乃雲之相也。

    心雲重重之義也。

     章。

    普賢境界谛視察等(雲雲)。

     探玄記雲。

    皆盡盧遮那能化分齊故雲普賢境也(文)。

     折雲。

    此上下初結成即别之總觀。

    餘時下結成即總之别觀。

    但在之言揀三乘等觀也(文)。

    此記心普賢境界者。

    解行見聞之總稱也(見)。

    付此之義。

    餘時之言未審。

    集成複古等無委釋。

     指事雲。

    言普賢境界谛觀察餘時者。

    約此普賢境界谛觀察彼餘三乘小乘教等者時。

    俱在普賢解行見聞心中也。

    是故終南問答雲(私雲普賢因果分齊。

    開立世間二乘三乘等因果也)。

    此之謂也。

    又普賢境界一句可為上句。

    謂成一法界緣起具德門。

    普賢境界也(文)。

     章。

    諸餘法相問答除疑等(雲雲)。

     指事雲。

    且如心法心數色法等。

    諸法相言及問答除疑等者。

    且如瑜伽說。

    異熟識受熏。

    起信論說真如受熏。

    如是相違事等為問答除疑等(文)。

     章。

    所因所說等(雲雲)。

     指事雲。

    言所說為方便等者。

    如施說三乘。

    為一乘方便等也(文)。

    折雲。

    言所因所說者。

    三乘為一乘所因。

    為一乘所說。

    為一乘方便故也。

    經論疏抄等詳指何文○抄孔目問答即至相作也(文)。

    複古雲。

    廣如下曰孔目用教分齊中。

    依七種教證花嚴經文義分齊。

    一經謂法花花嚴勝鬘等。

    二論謂十地攝論等。

    三疏。

    四章。

    五抄。

    六問答。

    七離孔目(文)。

    孔目第四雲。

     問。

    三乘之外别有一乘之事。

    上卷一科問答也。

    何今章問答之乎。

    答。

    一乘義通引餘經論證三一之别。

    又所揀一乘不限别教。

    亦通同教一乘。

    此段者引文限圓經。

    唯證别教緣起之法門。

    但依肝要重問答之也。

     章三乘以無窮為失事。

     六相義。

     鈔十三(上)雲。

    總即一舍。

    别即諸緣。

    同即互不相違。

    異即諸緣各别。

    成即諸緣辨果。

    壞即各住自法(文)。

     一。

    問。

    六相者。

    顯事事無礙之義欤。

    答。

    章為顯一乘○圓融自在等(雲雲)。

    付之。

    正披十地論說。

    此言說解釋應知除事事。

    謂陰界入等(雲)。

    如谛判者。

    除事法(見)。

    答。

    十地論第一雲。

    一切所說十句中。

    皆有六種差别相門。

    此言說解釋應知除事事者。

    謂陰界入等。

    六種相者○總者是根本入。

    别者餘九入。

    别依止本滿彼本故。

    同相者入故。

    謂相者增相故。

    成相者略說故。

    壞相者廣說故。

    如世界成壞。

    一切十句中随義類知(文)。

     玄第九雲。

    第四明本末無礙者。

    謂六相總無礙故也。

    釋此六相義依六門。

    一明教興意。

    謂破定執見。

    以顯緣起圓融之法○二種類者○三明所出者。

    此文出在下經第四大願中。

    經家自說。

    非是論主率意。

    而作四明建立○五問答○六釋文有五○二辨定教義。

    此言說解釋是定境。

    謂于此中安此六相之言說。

    為欲解釋經文。

    應知此意。

    又釋此中釋六相。

    非是此處經文。

    但是論主解釋之意。

    應知除事。

    謂陰界入等者。

    此辨定其義。

    謂約道理說融通。

    非是陰等事相中辨。

    故除簡之(文)。

    又雲。

    四明建立者。

    何故唯六不多不小者。

    謂泛諸緣起法要有三門。

    一末依于本有起不起。

    二彼所起末既帶于本。

    是故相望有同異。

    三彼帶本之末既為本收。

    是故當體有存有壞。

    若不具此三不成緣起。

    三中各二故但唯六(文)。

     疏六(上)雲。

    此言說解釋應知除事者。

    此顯三一意。

    謂此六相為顯緣起圓融之。

    而以陰界入等事相執取。

    言六相者○同相者入故者。

    同名入故。

    異相者增相故者。

    九相漸增不相似故。

    成相者略說故名攬九緣以成一。

    略言标顯故。

    壞相者廣說者。

    分一作九。

    九外無一。

    此九因緣各住自不相成也。

    又雲。

    如世界成壞者。

    猶如世界多緣共成。

    其中事物一一推征。

    何者是界名壞(文)。

     鈔十三(上)雲。

    疏此言說解釋下。

    第三彰其立意。

    先舉論。

    此顯下疏釋即賢首意。

    為顯一乘圓教法界緣起無盡圓融自在相即無礙容持乃至因陀羅網無窮理事等。

    此言說者。

    約教道解釋故。

    複而以下釋除事之言。

    論但雲謂陰界入等。

    今疏加執取之言。

    以釋論意。

    意不令人随事執取。

    非陰界體不具六相○又如界下論喻成壞○謂三輪四州等即成刹之緣攬為娑婆。

    故名為成就。

    一分為百億四州。

    無别娑婆。

    稱之為壞。

    非如世界二十劫成二十劫壞(文)。

    此六相者。

    十地所初第二加分中有六門之内。

    第五加所為之段說十句。

    以菩薩能證之智證入佛果之義(述)其十句之中。

    第一之句總也。

    餘九句别寄四位故。

    疏六(上)雲。

    論雲。

    此修多羅中依根本入有九種入。

    此九種入寄于四位。

    初四願樂位。

    次一見位。

    次三修位。

    後一究竟位。

    近地方便亦屬地故。

    地後勝進趣究竟故。

    皆十地攝。

    言九入者。

    一者攝入。

    謂聞惠中攝一切善根故(已下取義)。

    二者思義入。

    三者法相入。

    四者教化入。

    五證入。

    六不放逸入。

    七地地轉入。

    八菩薩盡入。

    九佛惠入(雲雲)。

    抄雲。

    此九種入下是疏解釋○疏一者攝入下全是論文(雲雲)。

    付此十句六相圓生。

    尤諸位即入之根本也。

     問。

    十玄與六相可有差異乎。

    答。

    六相者作一一玄門上。

    談圓融之義相。

    故上章雲。

    六義據緣起自體。

    六相據緣起義門(文)。

     指事雲。

    如來既雖明一乘緣起無盡。

    而未明此之無盡緣起依何教說。

    今将明依六相方便教門說此無盡緣起。

    是故第四此門來也(雲雲)。

     文安三年十二月五日于東大寺戒壇院書寫畢。

     金剛佛子(祐乘)快舜。

     回向無上大菩提。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