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五教章问答抄下(七)

首頁
    明知光證初果也。

    下佛言。

    善哉。

    須跋陀羅。

    善來。

    比丘。

    悅可聖心善入佛道。

    于是須跋陀羅歡喜踴躍○即時發鬓自落○得羅漢果(雲雲)。

    加之增一阿含中出須跋得益。

    即于座上得法眼淨(雲雲)。

    長阿含中須跋入佛法以來經四年。

    今佛涅槃之時得應果見。

    依此等經文。

    須跋全非超前三果得第四果之人。

    所謂超中二果人。

    次處胎經。

    此文是造行菩薩問言也。

    而佛不答之。

    知非實義欤。

    若強會之者。

    經下文雲。

    或有衆生。

    向辟支佛。

    還自堕落堕凡夫位。

    成有衆生。

    向須陀洹。

    還自堕落堕凡夫地。

    聖人還堕凡夫地雲事。

    大小乘性相全不許之。

    而今經文四果支佛悉還堕凡地(雲雲)。

    故知權者任放所非而實義性相也。

    或有衆生不向信地等文準思之。

    一義雲。

    指獨覺一座成覺之人雲不向信地等欤。

    三乘極果共名阿羅漢故。

    又聲聞一座相續至第四果事有之(雲雲)。

    若爾者又此類欤。

    次廣賢聖章者。

    上文雲。

    凡位超者。

    前之三果可有超義。

    必非第四。

    以有頂惑非世間道能伏滅故(文)。

    此釋明不可有超前三果得第四果人見。

    但至超前三果解釋者。

    退檢瑜伽對法說。

    令無超前二果之類。

    爾者合超越一來不還菩薩超中二果雲超前三果欤。

    一義雲瑜伽對法文。

    有一性超前三果。

    如廣說可讀(雲雲)。

    此永超僧都義也。

    一義雲。

    指獨覺一座成覺。

    雲更有一種超前三果欤。

     難雲。

    非想地惑有漏道不伏故。

    無超前三果得第四果人雲。

    唯識論雲。

    說有漏道雖不能伏分别起惑及細俱生(雲雲)。

    細俱生者。

    俱生身邊見也。

    爾者此俱生身見欲界第九品之惑也。

    見道已前不能伏之。

    雖然以見道智斷彼不伏之身見種子。

    得第三果。

    例非想地煩惱雖不伏之。

    見道合斷盡得第四果欤。

    就中述記中。

    超越第三果人彼未伏身見種子見道智斷不斷雲二義。

    初義例欲界系末那煩惱不判得第三果(雲雲)。

    次雲。

    今解亦斷不可說以先不伏故即言不斷。

    見惑不伏入見斷故。

    但有漏道。

    既是事觀不伏理。

    或入現觀時。

    實亦斷。

    雖無正文。

    任意取舍。

    據此釋者。

    三界見惑并欲界第九品惑雖是未伏。

    于見道斷之見。

    非想一地何雲未伏不斷耶答。

    見惑凡位伏不伏事如上抄。

    不伏者外道位也。

    入佛法已可伏之也。

    次俱生身見。

    前八品伴。

    第九品身見主也。

    八品伴已被伏故。

    第九品主無力而被斷也。

    非想一地九品主伴未伏故不能斷也。

    難雲。

    雖有漏道不伏見惑。

    七方便位修理觀伏之者。

    非想地亦雖事觀不伏。

    七方便位修理觀何不伏之欤。

    答。

    分别多分迷理故。

    理觀伏之。

    俱生多分迷事故。

    以事觀伏之。

    理觀不伏欤。

    故述記雲。

    何以世間道伏修不伏見。

    修道所伏之惑一且迷事生(雲雲)。

     尋雲。

    止觀第六雲。

    超果凡有四。

    一本斷超(超越一來不還)。

    二小超(家家一間)。

    三大超。

    本者凡地聽法門。

    唱善來成阿羅漢。

    四大大超(佛取義也)。

    彼宗學者。

    第三大超。

    前三果得第四果人也心得(雲雲)。

    如何。

    答。

    可彼宗尋檢。

    又集量論。

    以有漏智斷非想煩惱(雲雲)。

    此興福寺永超僧都幼少時。

    于睿山戲作書。

     此文。

    無本說事也。

    不可用(雲雲)。

     智論七十雲。

    是諸禅定有二種。

    若有漏若無漏。

    有漏即是凡夫所引○無漏是十六聖行。

    若有漏道。

    依上地邊離下地欲。

    無漏道離自地欲及上地欲。

    以是義故。

    凡夫于有。

    頂處不得離欲。

    更無上邊故(文)。

    俱舍二十三雲。

    阿羅漢果必無初得。

    見道無容斷修惑故。

    世道無容離有頂故(文)。

    同二十四雲。

    有頂由無漏。

    餘由二離染(文)。

    廣賢聖章雲。

    第七顯得頓漸者○凡位超者。

    前之三果可有超義。

    必非第四。

    以有頂惑非世間道能伏滅故。

    瑜伽對法文有一種超前三果。

    如彼廣說(文)。

    賢聖義略問答第四雲。

     問。

    入聖已去超一果之類可有。

    付之十住斷結經中說一來果相雲。

    或有超越取第四果。

    不使依滞住阿那含(文)。

    是豈非超第三果取第四果欤。

    加之述記文釋欲界地九品惑斷之義。

    若不出觀。

    即斷九品(文)。

    是又超第二一果得第三果見。

    雲何。

    答。

    是第十卷同學抄論義也。

    彼不許超一果之類。

    會雲。

    斷結經或有超越者。

    指超越一來之體。

    取第四果者。

    舉極果也。

    不住那含者。

    不留第三果一生取第四果雲心。

    述記大抄會雲。

    此文總也(雲雲)。

    意雲。

    一觀中或斷三品四品。

    或斷五品六品(為言)。

    今望品品出觀之類。

    雲若不出觀等也。

    或又頓出離人釋欤。

     百法抄第九雲。

    第二見後束惑超者○問。

    有得初果超第二取第三否。

    又有得第二超第三取第四果否。

    有二說。

    一雲不得。

    以加行劣故。

    煩惱缺故。

    慈恩雲。

    唯有預流非餘果故。

    第二解亦有得初果已頓斷欲界九品超第二取第三。

    亦有得第二超第三取第四者。

    為上二界八地九品束為九品。

    若欲界下三品。

    在上二界下三品中。

    入觀起九無間九解脫道。

    證至第九品時。

    不名第三名第四果。

    又有得第三超第四向而取第四果者。

    即約上界八地九品合為九品。

    一處頓斷取第四果也(文)。

    複古雲。

    折玄雲。

    問。

    還許得初果已超二證三否。

    得二果已超三證四否。

    答。

    若依大乘。

    亦許此義。

    今依小乘。

    不爾。

    為得初果已欲拟進斷三界修惑時。

    必須依九品次第而斷之。

    惑既有次第。

    得果亦然(文)。

     問。

    分别起煩惱九地九品之别可有欤。

    答。

    付之。

    答。

    準義林第二斷惑章釋。

    六識相應分煩惱所知。

    分别俱生現種習氣皆九地界系在之。

    但彼章雲。

    見道十惑九品定然粗細異故。

    俱生六惑斷即不同。

    身見邊見及此相應唯第九品。

    九地而論。

    但有九品。

    瞋唯一地九品。

    餘獨頭貪慢癡等八十一品。

    地各九故(文)。

    第七相應九品有無二釋也。

    但當章付二乘斷惑之漸頓。

    見惑迷理頓斷故。

    但約谛理而非無九地九品之别。

    俱生分品别類之惑故。

    分九地九品也。

     九。

    問。

    付次第證人。

    且初果上唯上唯斷欲界修惑一二品。

    或斷五品。

    不斷第六品。

    經生之斷可有欤。

    答。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