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苦。
地上唯斷彼所知障及變易報。
其煩惱障地前漸伏初地斷盡。
所知障地前亦學伏初地斷一分。
餘在諸地各斷一分。
佛地方盡。
此如梁論及寶性論等說(文)。
漸除惑障。
複登初地漸除智障(文)。
同第十。
十地各斷一無明。
玄記釋指此等論文欤。
章下雲。
初地已上斷于智障一分粗。
故依身章雲。
于所知障亦斷一分粗品正使(雲雲)。
已上解釋皆漸斷之義明鏡也。
加之起信論中地上智相品等之惑斷。
豈唯習氣欤。
況見當章起盡。
雖不分見修。
既立二障。
随煩惱障初住頓伏。
知障三賢漸伏。
伏位既各别也。
斷位何同欤。
又抄六上(妙嚴品)種子根本智斷。
習氣後得斷定。
終教地上何無根本智斷之義欤。
即集成。
初地斷使種等之處引合此文。
定有所故欤。
爾者解釋雲道理雲。
尤可地地别斷之義。
但當章地上除習氣者。
對始教地上故留。
為成終教之煩惱種初地欤。
斷盡之義付通二障舉習氣。
雖然知障細種可收習氣之言也。
故所引彌勒問經論并攝論轉染末那等文。
專證煩惱障初地斷盡之義也。
引此等論文畢。
結釋此教地上但除習氣。
此又先煩惱障為面如是結也。
次寶性論。
菩薩依彼二種習氣等者。
此又對凡夫二乘二障現行。
付通二障。
釋但習氣也。
章。
此中習氣乃至無間生習氣等者。
約多分付本。
不妨少分種子也。
次若知障地地别斷者。
同始教故。
既不留(文)。
煩惱種應堕二乘地雲難者。
始教現種共地地别斷也。
今教雖種子地地别斷。
現行于初地永伏故。
不相違也。
尋雲。
何以知知障現行初地永斷。
答。
章。
三賢菩薩唯怖智障伏斷彼障乃至至初地時正使俱盡(雲雲)。
正使言通現種故。
煩惱現種俱盡故。
雲盡智障現行永伏故雲盡。
爾者章。
斷于智障一分粗故于煩惱障不後更留者。
一分粗者。
專指現行盡處也。
凡章上下文并玄記。
共于初地斷智障一分粗(雲雲)。
若就頓斷之義。
以智障種子對彼習氣細雲一分粗者。
煩惱障亦初地種子頓斷。
地上唯有習氣。
何不釋斷一分粗欤。
故智障漸斷義故。
釋一分等也。
章。
但有正使(二障種現)及習氣(二障餘殘習氣)地前伏使現(煩惱初住頓伏。
智障三賢漸伏)。
初地斷使種(煩惱種斷盡智障種一分)。
地上除習氣(二障餘殘習氣含智障細種)。
有義雲。
前伏使現以下。
先明煩惱障伏斷(雲雲)。
既表于二障中。
結是故二障乃至正使俱盡。
故難依。
章。
其菩薩至究竟淨。
二障總見。
然彼地前至皆此義也。
煩惱障伏位。
以此菩薩至助成勝行。
智障伏位。
初地以上至此文為證。
二障斷位。
引證等已上約前六識。
其末那下。
末那此中亦無法執斷義。
折雲。
既雲二障正使初地俱盡。
切言斷所知一分粗者。
應與習氣分作粗細二分以習氣為一分細故也。
非同始教所知障有多分地地别斷。
此初地與始教金剛位齊(文)。
一義雲。
終教心知障種子初地頓斷義。
章文分明也。
如難勢。
但一分粗等之違文如折會。
是通途之義故。
不委細注。
問。
終教心初住以上煩惱故留義。
依憑何經論欤。
答。
章。
是故梁論等(雲雲)。
指事雲。
是故梁攝至出世淨心第三雲。
菩薩有二種。
一在凡位。
二在聖位。
從初發心說。
十信以還并是凡位。
從十解以上悉屬聖位。
今得意引文○又雲。
十解已上者。
第四卷雲。
菩薩有二種。
謂凡夫聖人。
十信以還是凡夫。
十解以上是聖人。
言不堕二乘地者。
此非論文○一得意引○二此釋成上論文。
釋曰。
既稱聖人。
由是明知。
不堕二乘地言。
仁王○下卷雲。
入生空位聖人性故。
今得意引文○而不取證等者。
此非經文。
此作二釋。
一雖不經文。
而得意引文○二此釋成上經文。
釋曰。
雖得人空。
唯是似證。
非實證也○(文)。
起信少分見法身事。
上行位章已引論疏了故略。
此等經論雖無煩惱故留之文。
名出世聖人。
不堕二乘地故。
于煩惱障得自在也。
本業經上雲。
佛子前三賢伏三界明。
而用粗業。
何以故。
當受生時。
善為種子。
愛為潤業。
受未來果故。
名息用而不斷愛用(文)。
此文留惑受生見。
問。
所引彌勒問經論文。
即見道中一切俱斷(雲雲)。
爾者二障共斷欤。
答。
既合聲聞見修所斷煩惱。
見道頓斷(雲雲)。
知先煩惱障也。
付之正論文斷能障利生之惑見。
智障豈不障利生之行欤。
況已證真如法界(雲雲)。
智障何可殘欤。
是以章文二障初地斷盡之義。
成立引論證了。
此文為證(雲雲)。
若約煩惱障者。
引證頗不足也。
如何。
答。
論既雲。
見修道中一切煩惱(雲雲)。
縱雖智障亦障利生之行。
見道所斷先煩惱障也。
若依真如雲見道二障斷盡者。
豈見道即佛果欤。
知當分所斷雲事。
立義未定。
二障二障斷盡。
引證何相違欤。
八。
問。
所引無性攝論文。
轉染末那等(雲雲)。
爾者終教心。
末那惑障初地頓斷欤。
答。
章。
起盡頓斷。
見。
付之正斷孔目章文。
引無性攝論轉染末那等之文畢。
如是等文并屬初教(雲雲)。
既是初教義也。
豈可頓斷欤。
加之下寄在門之中。
引無相論證末那煩惱通見修二位之義了。
無性攝論亦同此說。
如上所引。
指同。
爾者唯非師資相違。
剩似自語參差。
雲何。
答。
終教心。
煩惱種子初地頓斷雲事。
不及異論。
仍解釋起盡。
末那惑種一向頓斷。
見。
但孔目章。
别無性攝論等并屬初教釋事。
無性攝論心。
末那或種初地頓斷事勿論也。
而種子習氣之粗細之斷位寄見修二位之名目故。
雲屬初教也。
是以孔目一處解釋引轉染末那之文。
釋成初地頓斷之義。
次下文無相論抄指同事。
是又末那煩惱頓斷之義引證。
全非相違也。
集雲。
使行稠林章雲。
是文初教據者。
見修道言通真進故(文)。
孔目(唯識章)雲。
五約對治道辨有無再斷之位分者。
末那識于無漏道即說無有識。
何以故。
于無我理成其妨故。
若說滅時。
初見道位即滅末那○故無性攝論雲。
轉染雲轉染污末那○轉複清淨。
轉清淨者即滅習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