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心章。
一。
化城體有餘無餘。
二。
無餘滅定同異。
三。
無餘時分。
四。
八六萬等劫數時分。
五。
漸悟菩薩輕毛劫數。
六。
彼土得聞無餘時分。
七。
于末會鹫子回入一乘欤。
佛果義。
八。
智淨相不思議業相佛果相欤。
九。
修生功德新本。
十。
内證色聲有無。
十一。
相與好勝劣。
問。
小乘教心。
二乘回心作佛之義可有欤。
答。
章。
一切二乘皆無回心(雲雲)。
付之。
俱舍頌雲。
轉聲聞種性。
二成佛。
三餘。
麟角佛無轉。
一座成覺故(文)。
前二善根之位或轉成佛乘事。
薩婆多宗性相也雲事。
答。
一義雲。
無回入大乘故雲皆無。
又雲。
忍位已上無回入菩薩故雲皆無。
諸識成不成四句事。
指事雲。
瑜伽論第五十一顯揚論第十七卷共雲。
問。
○答。
應為四句。
謂或成就阿賴耶識非轉識。
謂無心睡眠者。
無心悶絕者。
入無想定者。
入滅盡定者。
生無想天者。
或有成就轉識。
非阿賴耶。
謂住有心位阿羅漢獨覺不退轉菩薩及與如來。
或有俱成就。
謂所餘住有心位者。
或有俱不成就。
謂阿羅漢獨覺不退轉菩薩及與如來入滅定者。
若處無餘。
依涅槃界(此顯揚論文雲雲瑜伽亦同)。
化城同喻便應有失(雲雲)。
喻中有同喻異喻雲事。
因明門名目也。
率難抄。
一。
問。
化城者。
通二種涅槃欤。
限無餘體欤。
答。
當章起盡。
喻無餘(見)。
付之經文不說無餘。
況法花論。
或涅槃城者諸禅三昧(雲雲)。
或世間三昧等(雲雲)。
知非無餘涅槃雲事。
如何。
起信義記(上)雲。
然彼二乘既不能知此三餘故。
是故化火燒分段身入無餘依。
法爾皆有變易報殘。
而彼所知謂為涅槃。
而實但是未燒身前期心以滅智所得滅定。
法花論雲。
方便入涅槃城故。
涅槃城者。
諸禅三昧城。
過彼城已。
令入大乘城故。
解雲。
以此當知。
二乘無餘體雖滅定。
亦通方便故。
雲諸禅也。
又菩提心論釋無餘還生雲。
從化城起(雲雲)。
如下引。
玄贊第七雲○二者初解為對治七種具足煩惱性衆生有七種增上慢。
以有世間三昧三摩跋提。
實無真而生涅槃想對治此故。
說化城喻。
又雲。
第四人者。
方便令入涅槃城故。
涅槃城者。
諸禅三昧城。
過彼城已。
令入大涅槃城故。
有定人者。
彼已得定。
諸有學凡夫人○三昧城者。
謂有學凡夫專心所求。
在無學身必無。
生智後世間禅定所及解脫離能變無。
總名三昧。
此定有漏名為世間○即是無學解脫道中所證生空理○佛說此解脫名為化城○二乘之人加行智求反非此相。
至于無學解脫道中正證解脫。
都無分别種種之想出解脫道後。
世間定心重勝。
所得以心粗故。
不知真智所證之法。
但見加行所求涅槃解脫相狀。
便謂涅槃。
謂有實滅(文)。
但此不許無餘還生故。
唯以有餘解脫為化城之體也。
法花第三化城喻品雲。
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
唯一佛乘得滅度耳。
譬如五百由旬(雲雲)。
又雲。
止息故說二涅槃(雲雲)。
得滅度耳(雲雲)。
止息雲尤無餘。
何可限有餘解脫欤。
但經論共不遮有餘涅槃。
爾者雖無餘為本。
可通二涅槃欤。
涅槃經高貴德王品(南本二十一北本二十三)(雲雲)。
何涅槃。
雲何大涅槃。
聲聞緣覺八萬六萬四萬二萬一萬住所名為涅槃。
無上法主聖王住所乃得名為大般涅槃(文)。
所住與止息同義也。
二。
問。
二乘無餘之體滅定欤。
答。
義記所得滅定(雲雲)。
付之滅定心滅身存。
無餘共滅。
故先德滅定無餘各别(雲雲)。
答○起信義記。
上如上。
指事雲。
言故楞伽雲至佛無上身者。
問。
此三昧示九次第中為是何定。
答。
寶公雲。
此定于前三時教八萬四千法門中。
名二乘涅槃。
非諸定攝。
後時教意。
此是内身修行法中别有一種三昧滅分段身。
非八解脫滅盡想定攝。
所以得知前教說滅盡異熟。
滅入此三昧故。
瑜伽八十雲。
問。
住何等心出無餘依般涅槃界。
當般涅槃。
答。
于一切相不複思惟。
正思惟真無相界。
漸入滅度滅識等。
次異熟識舍四依。
上由異熟識無有取故。
依轉識等不複得生。
唯餘清淨無為離垢真法界在。
當楞伽經滅諸根不取未來境界。
實是三昧樂。
二乘謂為涅槃。
即是四十年前說為涅槃。
後時說為三昧。
而有變易生死。
故知非滅定也。
又滅定唯滅轉識。
不滅依身。
此滅有身及心。
故不同也。
法界無差别論疏雲。
故三界外四章變易。
小乘以為涅槃。
大乘深說實是變易本亦涅槃(文)。
私記雲○法花論雲。
涅槃城者。
諸禅三昧城(雲雲)。
義一師雲。
為蘇息疲倦。
于寂滅定假名涅槃。
雲諸禅者。
二乘所得無漏寂滅非一種故。
名諸禅也(雲雲)。
又法藏釋雲○又惠淨法華疏雲。
凡夫謂有漏定為涅槃。
二乘執無漏定以為涅槃(雲雲)。
又元曉入楞伽疏雲。
無餘涅槃離心寂靜故。
名三昧(雲雲)。
吉藏又同章家禦意也。
但法寶師不許第九滅定之義。
然上來諸家以多文證說。
又九次第定外無别故(文)。
尋雲。
法花論雲。
諸禅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