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五教章问答抄中(下)

首頁
    十玄義。

    六相義。

     十玄義。

     一。

    緣起與性起同異。

     二。

    果分一身土說處。

     三。

    不思品等中說究竟果欤。

     四。

    同體異體相望不相由義。

     五。

    同體不侍緣義。

     六。

    本末二門總結義。

     七。

    法界緣起因緣果義。

     八。

    無力無體能持能攝義。

     九。

    相即義。

     十。

    同體即入義。

     十一。

    相入門所因。

     十二。

    即入等門攝重重義欤。

     十三。

    即入二門如次配體用欤。

     十四。

    法界緣起生滅義。

     十五。

    初心即極。

     十六。

    龍女三生事。

     十七。

    小乘一念成佛。

     十八。

    圓教一念成佛明昧事。

     十九。

    秘密言通隐顯欤。

     六相義。

     一。

    六相通事事無礙欤。

     章。

    法界緣起(雲雲)。

     抄三(下)雲。

    謂大法界中緣起者。

    揀于内外梁淨事緣起也。

    如外水土人功時節為緣即有等起。

    内無明行等為緣有識等起。

    今則不然。

    總收法界為一緣起。

    故雲大也。

    又即一緣起具多義門。

    全同法界。

    即大緣起不同三乘。

    但明因緣生法無性而已(文)。

     一。

    問。

    章文。

    法界緣起(雲雲)。

    爾者攝性起之義欤。

    答。

    可攝性起也。

    付之。

    兩方也。

    若雲緣起性起無差别者。

    法界緣起者。

    諸緣相望阙一緣。

    則一切不成雲。

    性起者。

    諸法爾之自體不依緣之有無(見)。

    是以至相大師解釋中。

    緣修離緣則不成性起。

    無緣即不損故别也(雲雲)。

    如解釋者。

    緣性二門各别也被得加之。

    清涼大師解釋中。

    性起唯淨法緣起通染污(雲雲)。

    通局既别也。

    不可為混亂。

    依之震旦先德此由佩诠故不及性起判。

    若依之雲不攝性起者。

    見當章起盡。

    自體圓融之果分既法界緣起之所攝也。

    性起何不攝乎。

    是以清涼大師解釋中。

    然出現義亦名緣起。

    亦名性起(雲)。

    加之。

    當章下文釋唯心回轉門。

    但性起具德故異三乘(雲)。

    如解釋者。

    性起者十玄随一。

    或十由之一也(見)。

    如何。

    答。

    法界緣起者。

    圓宗至極之深義。

    花嚴一宗之大綱也。

    塵毛既盡四法界。

    何深義不攝乎。

    就中披清涼大師之解釋故。

    此性起自有二義。

    一從緣無性而為性起。

    二法性随緣故名性起(雲雲)。

    依此解釋。

    性起者。

    全事全理事理無礙之道理。

    法界緣起所因也。

    是以探玄記(十六)釋性起分齊雲者。

    既此有真性融遍一切故。

    彼即起亦具一切分圓無際(乃至)。

    如因陀羅網無不具足(雲)。

    故性起者。

    法界緣起之一門也。

    性起者。

    不盡法界緣起。

    法界緣起攝盡性起之義也。

    但至相大師解釋者。

    對真妄和合等之緣起。

    揀别性起緣起之義。

    全非謂法界緣起不攝性起。

    次清涼大師解釋者。

    付緣起分染淨。

    淨緣起名性起。

    既緣起通染淨(雲雲)。

    知淨緣起性起又緣起之所攝。

    還是講答潤色也。

    次先德解釋。

    又對真妄和合等之緣起欤。

    其故法界緣起者。

    一真法界之義門也。

    豈滞佩诠耶。

     探玄記第四雲(普賢行品)此即第二自體因果。

    此品是因。

    性起是果。

    此因果與上修成雲何取别。

    若約緣分齊取即屬上。

    離相泯始終即屬此。

    問。

    上地中廣明離性。

    此雲何也。

    答。

    前欲攝别行。

    為趣體方便故也。

    此中所明正是順理之行性也。

    而無二體義不相是。

    以緣盡緣。

    以性并性也○緣修離緣則不成。

    性起無緣即不損故别也(文)。

     探玄記十六雲。

    三宗趣者。

    明性起法門。

    即以為宗。

    分别此義略作十門。

    一分相門。

    二依持門。

    三盡攝門。

    四性德門。

    五定義門。

    六染淨門。

    七因果門。

    八通局。

    九分齊。

    十建立。

    初分相者。

    性有三種。

    謂理行果。

    起亦有三。

    謂理待了因顯現名起。

    二行性由待聞薰資發生果名趣。

    三果性起者。

    謂此果性更無别體。

    即彼理行兼具修生至果位時。

    合為果性。

    應機化用名之為起○今此文中正明後一。

    兼辨前一也○三融攝門者。

    既行依理起。

    則行虛性實。

    虛空盡實現。

    起唯性起。

    乃至果用唯是真性之用○五定義門者。

    問。

    下文雲非少因緣成等正覺。

    此乃是緣起。

    何故唯雲性起乎。

    釋雲。

    有四義。

    一以果海自體當不可說不可說性。

    機感具緣。

    約緣明起。

    起已違緣而順自性。

    是故廢緣但名性起。

    二性體不可說。

    若說即名起。

    今就緣說起。

    起無餘起。

    還以性為起。

    故名性起不名緣起。

    三起雖攬緣緣必無性。

    無性之理顯于緣處。

    是故就顯但名性起。

    如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等。

    四若此所起似彼緣相。

    則屬緣起。

    今明所起唯據淨用。

    順證真理故屬性起。

    六染淨門者。

    問。

    一切法皆依性立。

    何故下文性起之法。

    唯約淨法不取染乎。

    答。

    染淨等法雖同依真。

    但違順異故。

    染屬無明。

    淨歸性起○若約留種或有淨用。

    亦入性起收○九分齊門者。

    既此真性融遍一切故。

    彼所起亦具一切。

    分圓無際。

    是故分處皆悉圓滿。

    無不皆具無盡法界。

    是故遍一切時一切處一切法等。

    如因陀羅網無不具足(文)。

     抄十九(上)雲。

    疏是以晉名下第二會品名○于中總有六義。

    證成蹑迹生起。

    今初立義即不相違門。

    然出現義亦名緣起。

    亦名性起。

    若分相說。

    攬緣出現故名緣起。

    八相成道從法性起故名性起。

    今以從緣無性緣起即名性起。

    又淨緣起常順于性亦名性起○言無不從此法界流故者。

    第二引梁論證成即相成門。

    明性成于緣故。

    此性起自有二義。

    一從緣無性而為性起。

    二法性随緣故名性起○第三明相奪門。

    亦是通妨。

    謂有問言。

    性起唯淨。

    緣起通染。

    雲何緣起即是性起故為此通。

    謂緣起有二。

    一染。

    二淨。

    淨謂如來大悲菩薩一○行等。

    染謂衆生惑業等。

    以染奪淨即屬衆生。

    故唯緣起。

    今以淨奪染唯屬諸佛。

    故名性起○妄雖即真下第六以妄隐真門亦是解妨。

    妨若緣即性妄本自空當體即性。

    何以不得染奪淨耶。

    故為此通淨緣順性染緣違故(文)。

    行顯品義記雲。

    然一法界心成諸法者。

    總有二門。

    一性起門。

    二緣起門○性起者。

    謂法界性全體起為一切諸法也○既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全是性起。

    則性外更無别法。

    所以諸佛與衆生交徹。

    淨土與穢土融通。

    法法皆融彼此互收。

    塵塵悉包含世界。

    相即相入無礙镕融具十玄門○二緣起門有二。

    一染緣起。

    二淨緣起○二淨緣起者。

    亦有二義。

    一分淨。

    二圓淨。

    分淨有三。

    一聲聞。

    二緣覺。

    三權教六度菩薩○二圓淨者。

    亦有二門。

    一頓悟。

    二漸悟。

    總而言之。

    則淨緣起門翻前染緣起門。

    以合前性起門也。

    然此花嚴圓宗具别教一乘同教一乘二義。

    上性起門即别教義。

    迥異諸教故。

    上緣起性門即同教義。

    普攝諸教故。

    然約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