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五教章问答抄下(九)

首頁
    得菩薩稱。

    然後方入此普賢法○設第八會有聲聞者。

    為寄對顯法。

    表如聾盲。

    非是所被其六千比丘非是羅漢。

    故不相違。

    是故當知一切二乘總無頓入普賢法界。

    依究竟說。

    無有二乘而不通入共教菩薩。

    無彼菩薩而不入此普賢之法(文)。

    探玄十八(如上)經。

    此六千比丘舍利弗共行弟子(雲雲)。

    又雲。

    共行者同鹫子行。

    如上文殊同行菩薩此亦如是。

    又釋。

    同彼鹫子相示聲聞。

    據德實菩薩之行故雲共也。

    準如釋。

    六千亦權示聲聞相。

    顯終極皆可回入一乘之旨。

    花嚴别教會座非二乘直入之義也。

     章十大法門(雲雲)。

     晉經說十種無厭足心。

    是得益也。

    是雲十大法門也。

    經文長廣也。

    探玄取義釋雲。

    二何等下别示得法○别中十門以顯無盡。

    攝為五對。

     大心·敬佛·求法·修行·依定·起用·嚴土·攝生·自行·他人(取義抄)。

    于此十法門皆成無厭足心也。

    唐經無疲厭心(雲雲)。

    晉經。

    如來十眼境界。

    得(雲雲)。

    不見十耳等文。

    但十地因緣益故。

    皆應具得也。

     佛果義。

     問。

    小乘教心可立性得佛性欤。

    答。

    但有修得(雲雲)。

    付之如種性義抄。

    問。

    始教心。

    法身離不離無常者。

    約在纏出纏顯隐之義欤。

    約有為無為非一異之義欤。

    答(雲雲)。

    通二心欤。

    集雲。

    離不離者無差。

    疏曰。

    有為無為不相離故。

    非一非異。

    然其二位恒而不離亂(文)。

    折雲。

    離不離者。

    次下雲。

    始教中以真如偏故。

    智證真如故。

    非異也。

    有為無為不同故。

    非一也。

    由非一故離。

    由非異故不離也(文)。

    指事雲。

    離不離者。

    探玄記第十二卷雲。

    三離不離無常約圓成性。

    以在纏時名不離垢。

    出障離時名為離垢。

    約斯不定名為無常。

    具如中邊論及佛性論等說。

    初二無常配餘二性(文)。

    雖二義皆有據。

    指事所釋分明欤。

     問。

    莊嚴論心。

    以自性等三種常法報化三身。

    雲何相配欤。

    答。

    雖不分明。

    章心。

    以自性無間相續。

    如次相當法報化欤(見)。

    付之清涼大師釋報身相續常化身不斷常(雲雲)。

    如何。

    答。

    集雲。

    莊嚴下二引成論當第三。

    文雲○由自性常故。

    一切諸佛自性身常住畢竟無漏故。

    由無間常故。

    一切諸佛食身常住。

    諸法無斷絕故。

    由相續常(文)。

    一切諸佛化身常住。

    雖于此滅。

    後彼現故。

    演義三十二并三十八雲。

    報身相續化身不斷者。

    未詳所出(文)。

    食身者報身。

    于大衆中作法食故。

    演義釋似與論相違。

    但相續無間之語意互通故欤。

    問。

    終教心。

    付明佛果之常無常之義。

    且别明與總說雲何異欤。

    答。

    别明者。

    理智各别明常無常之義。

    總明者。

    約法身随緣不變明常無常也。

    折雲。

    若依下以始教三身不即。

    無此總義也○二總下但是法身二義融成無礙故。

    此總也。

    隻由二義相融故。

    有下二四句也(文)。

     問。

    終教心修生功德者限始覺智欤。

    通報化身等欤。

    答。

    可通也。

    付之一得已後同真如(雲雲)。

    始覺智(見)。

    故引智論攝論等。

    證修智同如之義。

    雲何。

    答。

    圓智本故。

     問。

    引起信智淨相等。

    爾者證何事欤。

    答。

    證法身亦無常之義也。

    付之智淨相者。

    本覺還淨之義也。

    則歸常住真理。

    何可雲亦無常欤。

    答。

    既雲随染生二種相(雲雲)。

    始覺修生義同有為故。

    可有隐顯無常也。

    問。

    智淨等二相通因果欤。

    答。

    起信論雲。

    複次本覺染随分别生二種相。

    與彼本覺不相舍離○智淨相者。

    謂依法身熏習如實修行滿足方便故。

    破和合識相滅相續心相顯現法身智淳淨故○不思議業相者。

    以依智淨相能作一切勝妙境界○種種而現得利益故(文)。

    疏(上)雲。

    言生二種者。

    此二既在随動門中故雲生也○言智淨相者。

    明本覺随染還淨之相。

    不思議業相者。

    明還淨本覺業用之相。

    此之二相若離染緣。

    則不得成故。

    雲随染○前中亦二。

    初因後果。

    因中依法力熏習者○此在地前○滿足方便此在金剛因位極也。

    果中二。

    初斷果後智果○第二不思業中○如此即是報化二身真如用大無始無終○(文)。

    如此釋者。

    智淨明通因果。

    不思業多分約果德。

    又下釋用大。

    論雲。

    自然而有不思議業種種之用(雲雲)。

    而其用大佛果報化二身也。

    爾者不思業專指佛果用欤。

    難雲。

    既随染本覺二相也。

    而智淨通因果者。

    不思業何可限佛果欤。

    初住已上菩薩現八相之化儀。

    豈非不思業欤答。

    起信别記雲。

    智淨相不思議業相略作十門分别。

    一釋名者。

    智者始覺智也。

    淨者離染同本覺○不思議業者。

    果德化用故。

    故名為業。

    非下地測量故。

    不思議也○二出體者。

    生滅門中随染本覺為體○五約二利分别者。

    初一自利非無利他。

    後一利他無自利○七四智分别者。

    初一圓鏡智亦通平等性。

    後一通三智○(文)。

    又雲。

    随染生二相中。

    問。

    随何染得生此相。

    答。

    此有三。

    一智淨相。

    随自心中無明法力熏習等而起。

    不思業随生染機而現故化用。

    二此二俱随自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