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依之爾者。
小乘諸論中。
盛立十纏家義。
瑜伽論意有。
何故不許之哉。
答。
披瑜伽論處處之文。
或(八)雲。
纏者八纏。
謂無慚·無愧·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嫉妒·悭吝。
或(八十四)述現起相續無斷絕義。
說名為纏。
纏有八種。
謂無慚等。
唯立此無慚無愧等八纏。
不以忿覆二種為纏(見)。
但于小乘諸論中。
成立十纏家義雲難者。
勘瑜論(八十九)一處之文雲。
一切煩惱皆有其纏。
由現行者。
悉名纏故。
然有八種。
諸随煩惱。
于四時中數數現行。
是故唯立八種為纏。
謂于修學增上戒時。
無慚無愧數數現行。
能為障礙。
若于修學增上心時。
惛沉睡眠數數現行。
能為障礙。
若于修學增上惠時。
簡擇法故。
掉舉惡作數數現行。
能為障礙。
若聞法者。
展轉受用财及法時。
嫉妒悭吝數數現行。
能為障礙。
随煩惱中。
見此四義立為纏也。
而忿覆二種者。
于修戒修心修惠。
若同法者。
展轉受用财及正法之四時。
無有數數現行能為障礙之義故。
不立為纏也。
故慈恩遁倫兩師。
依此文釋成。
忿覆二種。
不立為纏之義也。
或又準探玄記地持瑜伽說。
八纏除忿覆。
何故除者。
為有論師說。
忿覆是使性。
謂忿是瞋使性。
覆是貪使性。
為貪他利覆藏己過之釋。
可成立八纏之義也。
問。
瑜伽論意。
忿覆二種。
以本惑為體欤。
答。
以本惑為體也。
兩方。
若以本惑為體者。
見百法論文。
随煩惱中。
列忿覆二種。
明知。
以本惑不為體雲事。
若依之爾者。
探玄記中。
忿覆二種。
以本惑為體判如何。
答。
瑜伽論意。
忿以瞋煩惱為體。
瞋上假立。
覆以貪煩惱為體。
貪上假立雲也。
故探玄記雲。
地持瑜伽說。
八纏除忿覆。
何故除者。
為有論師說。
忿覆是使性。
謂忿是瞋使性。
覆是貪使性。
為貪他利覆藏己過(文)。
但于百法論說者。
百法論中。
雖假立法。
假立而有故。
别列之也。
故唯識論(六)文雲。
如是二十随煩惱中。
小十大三定是假法。
忿等十随煩惱。
放逸失念不正知三随煩惱。
雖是假立法。
皆别列之也。
得等二十四種不相應行。
雖亦假立法。
皆同列之。
若爾何以百法論中。
别列之為疑哉。
花嚴經十雲(業發心菩薩功德品)。
結使煩惱纏煩惱(文)。
玄五雲。
二有二句。
約使纏分别。
使謂十使。
即五見及疑·貪·瞋·癡·慢。
纏謂十纏。
即無慚·無愧·睡·悔·悭·嫉·掉·眠·忿·及覆。
地持瑜伽說。
八纏除忿覆。
何故除者。
為有論師說。
忿覆是使性。
謂忿是瞋使性。
覆是貪使性。
為貪他利覆藏己過。
使纏何别者。
雜心雲。
根本名使。
津液為纏垢。
急縛名纏。
輕縛名垢。
又此中□即是九結可知(文)。
花嚴經十七雲(初發心功德品)。
眠煩惱起煩惱(文)。
疏四上雲。
言眠起者。
眠即種子。
眠伏藏識起。
即對境現行(文)。
鈔十下雲(無釋)。
刊五雲。
二眠起。
一對眠。
謂随眠即諸種子。
起謂現起。
彼種現行(文)。
地持論七雲(方便處四攝品)。
雲何菩薩除惱行利。
略說八種。
若有衆生所應慚處令舍無慚纏。
心得開覺如無慚纏。
如是無愧纏睡纏眠纏掉纏悔纏嫉纏。
悉令開覺亦複如是(文)。
義記四上曰。
就除惱中。
初問舉數。
後廣分别。
謂化令離八纏煩惱。
如雜心中說。
有十纏。
此中何故。
唯說八種。
有論師言。
忿覆二纏。
是其使性。
忿是瞋性。
覆是貪性故。
此不論(文)。
瑜伽論八雲(本地分中有尋有伺等三地)。
纏者八纏。
謂無慚·無愧·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嫉妒·悭吝(文)。
略纂三雲。
纏有八者。
八十九說。
一切煩惱由現行者。
悉名為纏。
然有八種。
于四時中。
數數現行故偏建立。
對法論說。
惛眠障止。
引沉沒故。
掉悔障舉。
外引散故。
嫉悭障舍。
于自他行悭妒門中。
散動心故。
無慚無愧障淨屍羅。
犯諸學處無羞恥故。
更不立餘忿覆等法。
八十九說。
障戒定惠及于利。
而生悭嫉(文)。
遁倫記二雲。
纏有八者。
八十九說。
一切煩惱由現行者。
悉名為纏。
然有八種。
于四時中。
數數現行故偏建立。
于修戒學數起無慚無愧為障。
于修定學數起惛沉睡眠為障。
于修惠時數起掉舉惡作為障。
若同法者。
展轉受用财法之時。
嫉妒悭吝為障。
忿覆于四事不能為障。
不立為纏(文)。
瑜伽論八十四雲(攝異門分)。
又現起相續無斷絕義。
說名為纏。
纏有八種。
謂無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