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宗香薰抄第五

首頁
    入十六心。

    一入觀之中。

    不可分見修故。

    此人十六心定可見道所攝(為言)。

    依此二門。

    瑜伽說見道也。

    而顯揚論雖存此旨。

    又題名修道之義門。

    其意雲。

    設分分雖有初照理故之義。

    又雖一入觀起之。

    皆真見道以後起十六心。

    既有重修之義。

    異一心見道等。

    名修道之義門。

    不可廢之。

    顯揚談其門。

    不遮法真見故名見道之瑜伽等所存乎。

     第二釋意者。

    十六心見道度度重修之。

    瑜伽就初反屬見道。

    顯揚談後後重反攝修道也。

     兩釋大綱。

    初釋于初反十六心。

    有見修二門。

    二論談邊邊(為言)。

    後釋依初反後反。

    兩論說一邊(為言)。

     問。

    付第二釋。

    顯揚論不許重反十六心屬見道之義門欤。

    若許者。

    何不如初釋雲若據重緣真見所緣亦屬見道等哉。

    若不許者。

    瑜伽·唯識不簡初反重反。

    皆攝見道(見)。

    顯揚别存一向修道者。

    是不違背哉(是一)。

     初釋之中。

    雲又據不出觀即入有相行智。

    判顯揚約其真相别起。

    明顯揚談重反(見)。

    如料簡者。

    二釋差異如何。

     答。

    先初疑者。

    顯揚論意。

    以重反觀門雖屬修道。

    又名見道之門。

    不可廢之。

    瑜伽論不論初後皆屬見道。

    唯識論又任本論無有簡别。

    顯揚存一向修道者。

    此釋之前。

    兩論一向相違哉。

    爰知設第二釋可存二論不相違之旨也。

    但如初釋不雲事者。

    此釋前可釋。

    若據重緣真見所緣亦屬見道等也。

    雖然讓初釋不雲欤。

    隻與初釋趣。

    相替之所許釋也。

    次初釋雲據不出觀。

    述真相别起事。

    更非後釋趣。

    隻就初反十六心觀門。

    以一入觀為名見道之由。

    真相别起之故。

    相見後時修。

    有名修道之門(為言)。

    不入重反之類也。

     若依此料簡者。

    疏釋與燈同異難知。

    隻雲不是相違。

    不釋其由之故也。

    如此本書不述其意事。

    末師釋顯事。

    常事也。

    仍本疏如燈存二之趣欤。

    燈釋顯其意也。

     已上一義畢。

    出一心三心非安立觀門者。

    重修事雖及論義。

    十六心重反不及異義。

    仍緻此料簡畢。

     已上長弘律師義也。

     同學抄及瑜伽論五十五卷文。

    略纂十四。

    遁倫記十五卷釋。

    并顯揚論十七。

    雜集論九。

    唯識論九卷文。

    述記九末。

    義燈七。

    演秘七卷釋等。

    并讓文義抄第三帖。

    省略之畢。

    至要之時可引見之。

     疏三下雲。

    一依唯識等五位之中。

    即當初位。

    言五位者○三通達位。

    即是見道。

    謂初入地二種見道。

    四修習位。

    始從初地第二住心。

    乃至金剛無間心位。

    名無修道(文)。

     鈔十上雲。

    言一依唯識五位者。

    即論第九第十總有五頌。

    位各一頌○三通達位。

    頌雲。

    若時于所緣。

    智都無所得。

    爾時住唯識。

    離二取相故。

    下論文雲。

    加行無間此智生時。

    體會真如。

    名通達位。

    初照理故。

    亦名見道。

    四修習位。

    頌曰。

    無得不思議。

    是出世間智。

    舍二粗重故。

    便證得轉依。

    釋曰。

    從初入地二見道後住心已去。

    名修習位。

    論曰。

    菩薩從前見道起已。

    為斷餘障證得轉依。

    複數修習無分别智(文)。

     私雲。

    疏鈔今解釋同相見道見道所攝雲事分明也。

     刊五雲(無釋)。

     問。

    七地中勝解行地者。

    可通地前三賢位耶。

    答。

    可通地前三賢位也。

    兩方。

    若通地前三賢位者。

    披至相寺大師定判。

    明七地中解行地雲。

    即十行十回向(文)。

    如此釋者。

    不通地前三賢位之旨分明也。

    若依之爾者。

    清涼大師引瑜伽論說。

    述七地相之時。

    勝解行地可通地前三賢位(見)。

    如何。

     答。

    種姓勝解行等七地中。

    勝解行地者。

    可通地前三賢位也。

    故地持論中。

    上卷釋十二住中解行住雲。

    是菩薩初發心未得淨心地。

    未得淨心地菩薩所有諸行。

    是名解行住(文)。

    下卷明七地中解行地雲。

    解行住名解行地(文)。

    瑜伽論中。

    上卷述十二住中勝解行住雲。

    謂諸菩薩從初發心乃至未得清淨意樂。

    所有一切諸菩薩行。

    當知皆名勝解行住(文)。

    下卷說七地中勝解行地雲。

    勝解行住名勝解行地(文)。

    任此等論文。

    種姓勝解行等七地中。

    勝解行地者。

    通地前三賢位雲事。

    甚炳然也。

    故清涼大師。

    上文解十二住中勝解行住雲。

    謂從初發心乃至未得清淨意樂所有一切菩薩行是(文)。

    下文釋七地雲。

    一種性地。

    二勝解行地。

    三淨勝意樂地。

    即前三住。

    七地中種性等初二三地。

    即指十二住中前三住。

    今此定判專順地持·瑜伽兩論文也。

    但于至相寺大師孔目章釋者。

    實為難思。

    若夫以菩薩地前相配種性解行二地之時。

    且作一往釋欤。

    故瑜伽論遁倫記中。

    引測法師釋雲。

    菩薩所應衆多善法于彼現行等者。

    有兩解。

    初雲。

    十住已前菩薩。

    名住種性住。

    約未發心前。

    于福分善根中所應現行者。

    依彼亦有能現行義。

    若已發心則不現行。

    二雲。

    十住菩薩亦名種姓(文)。

    今此第二釋意。

    同孔目章釋欤。

     疏三下雲。

    三依瑜伽四十七說十二住。

    當其第二之初。

    言十二者。

    一種姓住。

    謂彼菩薩性自仁賢。

    性自成就菩薩功德。

    任持一切佛法種子。

    性離粗垢。

    不能現起上煩惱纏。

    二勝解行住。

    謂從初發心乃至未得清淨意樂。

    所有一切菩薩行是。

    三極喜住。

    四增上戒。

    五增上心。

    六七八三名增上惠。

    分成三種。

    謂六覺分相應增上惠住。

    七諸谛相應增上惠住。

    八緣起流轉止息相應增上惠住。

    九無相有功用住。

    十無相無功用住。

    十一無礙解住。

    十二最上菩薩住。

    十三最上如來住。

    言十二住。

    就菩薩說。

    加後如來為十三住。

    第二即是三賢。

    第三已去如次十地。

    四亦依瑜伽及顯揚第七。

    于十三住建立七地。

    一種姓地。

    二勝解行地。

    三淨勝意樂地。

    即前三住。

    四行正行地。

    謂從第四乃至第九住。

    五決定地。

    即第十住。

    六決定行地。

    即第十一住。

    七以後二住為到究竟地。

    前六唯菩薩。

    第七菩薩如來雜立為地(文)。

     鈔十上雲。

    言三依瑜伽等者。

    彼立五性種姓。

    即是菩薩種姓也。

    二即是前四中初一。

    餘可知。

    言四亦依瑜伽。

    即四十九論(文)。

     刊五雲(無釋)。

     孔目二雲(七士夫趣章)。

    七地者。

    如地持論說。

    一者種姓地。

    即十解已前。

    二者解行地。

    即十行十回向。

    三者淨心地。

    即初地。

    四者行迹地。

    即二地至七地。

    五者決定地。

    即八地。

    六者決定行地。

    即九地。

    七者畢竟地。

    即十地如來地。

    以因果究竟合名畢竟地(文)。

     地持論九雲(次法方便處住品)。

    雲何種姓住。

    是菩薩性自賢善。

    性自能行功德善法。

    性賢善故。

    率意方便。

    諸善法生不待思惟。

    然後乃得。

    種性菩薩。

    是一切佛法種子。

    一切佛法種子在于身中。

    離粗煩惱。

    種姓住菩薩雖起上煩惱纏。

    終不能行五無間業。

    及斷善根種性義。

    如種性品說。

    是名種姓住。

    雲何解行住。

    是菩薩初發心未得淨心地。

    未得淨心地菩薩所有諸行。

    是名解行住(文)。

     義記五上雲。

    解種性中。

    初問起發。

    次釋其相。

    後牒指前下總結之。

    雲何問也。

    釋中有三。

    一明種性修心純熟。

    二明種性行因圓備。

    三明種性粗過永離。

    就初段中。

    性賢善者。

    離過心成。

    性能行者。

    集善心成下顯之。

    明由離過發生善行。

    性賢善故牒前離過。

    率意方下。

    明前集善性能行也。

    種菩薩是佛種處佛法種子在身中者。

    是第二明行因圓備。

    離粗惱下。

    是第三段粗過永離煩惱也。

    雖起已下。

    明離業也。

    五逆罪名五無間業。

    何者。

    五逆所謂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此五種具四義故名為無間。

    一種果無間。

    舍此身已直入阿鼻中。

    無間攝故曰無間。

    二身報無間。

    阿鼻大城縱廣八萬四千由旬。

    一人入中身亦遍滿。

    第二人入身亦遍滿。

    間無空處故曰無間。

    若造一逆生阿鼻獄。

    壽命一劫無間攝故曰無間。

    四苦受無間。

    造此逆罪生阿鼻獄。

    苦受相續中無間攝故曰無間。

    及斷善相阿闡提也。

    種性菩薩終不行此。

    上來釋竟。

    種性如前種性品者。

    牒以指前。

    以指前故下。

    餘幡中不複釋之。

    是名下結。

    釋解行中。

    初先正解。

    種性已下因明解行趣地方便乘明諸地方便之義。

    前中先問。

    初發下釋。

    初發心者。

    當相辨釋。

    未得淨心對後辨異。

    未得淨心所有行下。

    牒以結之(文)。

     私雲。

    造五無間業必堕阿鼻地獄中雲事。

    并一人入阿鼻地獄中。

    身亦遍滿雲事。

    可疑之。

     地持論十雲(畢竟方便處地品)。

    如上所說十三住。

    次第為七地。

    六是菩薩地。

    一是菩薩如來共地。

    一者種性地。

    二者解行地。

    三者淨心地。

    四者行迹地。

    五者決定地。

    六者決定行地。

    七者畢竟地。

    種性住名種性地。

    解行住名解行地(文)。

     義記五下雲。

    種性名種性下。

    第四略辨前四可解(文)。

     瑜伽論四十七雲(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第二持随法瑜伽處住品)雲何菩薩種姓住。

    雲何菩薩住種姓住。

    謂諸菩薩住種姓住。

    性自仁賢。

    性自成就菩薩功德。

    菩薩所應衆多善法。

    于彼現行亦有顯現。

    由性仁賢。

    逼遣方便。

    令于善轉。

    非由思擇。

    有所制約。

    有所防護。

    若諸菩薩住種姓住。

    持一切佛法種子。

    于自體中于所依中。

    已具足有一切佛法一切種子。

    又諸菩薩住種姓住。

    性離粗垢。

    不能現起上煩惱纏。

    由此纏故。

    造無間業。

    或斷善根。

    如種姓品所說種種住種姓相。

    于此菩薩種姓住中。

    亦應廣說。

    應如實知。

    是名菩薩種姓住。

    雲何菩薩勝解行住。

    謂諸菩薩從初發心乃至未得清淨意樂。

    所有一切諸菩薩行。

    當知皆名勝解行住(文)。

     略纂十二雲(無釋)。

     遁倫記十一雲。

    種姓住中。

    雲何菩薩種姓住者。

    問種姓體。

    雲何菩薩住種姓住者。

    問能住人。

    答中則以三義通答前兩問。

    初修性福善。

    二明已具佛法種子。

    三明性離粗垢無間業等。

    前中景雲。

    謂諸菩薩住種姓住性自仁賢成熟乃至衆多善法者。

    成種子也。

    于彼現行亦有顯現者。

    十信已前在流轉位。

    由種姓力令彼行者。

    數起福分善。

    非起解脫分善。

    若起解脫分善。

    則入十信。

    十信則是解行住收。

    非種姓住故。

    下文中明解行位雲。

    從初發心乃至未得清淨意樂。

    所有衆行。

    一切皆勝解行位。

    故知種姓住中所起衆善。

    并是福分非疑。

    由性仁賢逼遣方便至非由思擇等者。

    由種姓力逼修福分善等。

    測雲。

    菩薩所應衆多善法于彼現行等者。

    有兩解。

    初雲。

    十住已前菩薩名住種姓住。

    約未發心前。

    于福分善根中所應現行者。

    依彼亦有能現行義。

    若已發心則不現行。

    二雲。

    十住菩薩亦名種姓。

    于所應善法者。

    則是有漏六波羅蜜。

    若依前解。

    與攝論少不同。

    攝論約三僧祇分為三位五人。

    依此三位五人為十二住。

    彼種姓住據已發心。

    此雲種姓是未發心。

    故不相當。

    三藏勘梵本攝論。

    全無十二住文。

    故不須會釋。

    據攝大乘論亦是經文。

    驗知真谛三藏所翻謬也。

    論雲任持一切佛法種子于自體中者。

    景雲。

    此語是總。

    于所依中已具足有者。

    此就别指。

    則賴耶中持彼種子名所依中。

    測雲。

    此與上明種姓中六入殊勝展轉相續無始法爾。

    其義一也。

    于自體中于所依中。

    猶是攝論依本識中也。

    種子所依有二。

    一真實理門。

    則依阿賴耶。

    二随轉理門。

    則依五蘊身住。

    次雲性離粗垢乃至造無間業等者。

    景雲。

    種性菩薩雖複在凡流轉。

    不起猛利粗嗔造五無間邪見斷善。

    但阇王殺父達多出佛身血等者。

    并是久學菩薩權現同凡。

    引接造五逆人令其改悔。

    泰雲。

    種姓有二。

    一性種姓。

    謂無始凡夫有大乘姓者。

    亦造無間斷善。

    二習種姓。

    謂在十信前發菩提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