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严宗香熏抄第四

首頁
    得功德林名以法力故。

    舉法爾法力二故也。

    何存一故緻疑難哉。

     花嚴經九雲(菩薩十住品)。

    入三昧已。

    十方千佛世界塵數佛土外。

    各見千佛世界塵數諸佛。

    是諸如來悉号法惠(文)。

     玄五雲。

    三顯佛名同者。

    有四意。

    一明得法不異故。

    二彼菩薩聞諸如來同己名。

    重增踴悅故。

    三顯住中因果同故。

    四但諸佛于此住門中。

    為能加顯現。

    皆名法惠。

    以法力故。

    法爾故(文)。

     花嚴經十六雲(十住品)。

    以三昧力。

    十方各千佛刹微塵數世界三外。

    有千佛殺微塵數諸佛。

    皆同一号名曰法惠(文)。

     疏三下雲。

    加佛同名法惠者。

    得法不異故。

    論雲。

    此菩薩聞同已名。

    增踴躍故。

    但諸佛于此住門中現。

    皆名法惠。

    以法力故。

    法應爾故(文)。

    鈔十上雲(無釋)。

     刊五雲。

    三皆同下。

    顯佛名同說法菩薩者有四意故。

    一明得法不異故。

    二此菩薩聞佛同己名已。

    重增踴悅故。

    三顯住中說因果同故。

    四顯諸佛于住門顯現即名法惠。

    以法力故。

    法爾故(文)。

     花嚴經十二雲(功德花聚菩薩十行品)。

    入三昧已。

    十方各過萬佛世界塵數刹外。

    各見萬佛世界塵數諸佛。

    是諸如來皆号功德林(文)。

     玄六雲。

    二佛名聞者。

    四意同前。

    一令功德林增踴悅故。

    二彼佛同得此法故。

    三顯此位中具因果二德故。

    四于此門為能加佛法爾皆得功德林名。

    以法力故(文)。

     花嚴經十九雲(十行品)。

    入是三昧已。

    十方各過萬佛刹微塵數世界外。

    有萬佛刹微塵數諸佛。

    皆号功德林。

    而現其前(文)。

     疏四下·演義抄十一上·刊定記六(無釋)。

     花嚴經十六雲(金剛幢菩薩回向品)。

    正受已。

    十方各過百萬佛刹微塵數等世界之外。

    各見百萬佛刹微塵數諸佛。

    是諸如來悉号金剛幢(文)。

     玄七雲。

    二同名者。

    四意同前(文)。

     花嚴經二十三雲(十回向品)。

    入是三昧已。

    十方各過十萬佛刹微塵數世界外。

    有十萬佛刹微塵數諸佛。

    皆同一号金剛幢。

    而現其前(文)。

     疏五上·演義抄十二上·刊定記七(無釋)。

     問。

    探玄記中明性種性相。

    引瑜伽論六處殊勝文。

    爾者為就無為性論之。

    為當就有為性論之欤。

    答。

    就有為性論之也。

    兩方。

    若就無為性論之者。

    思六處殊勝之言。

    就有為性論之見。

    是以探玄記中。

    出有為無常門之證據引此文。

    若依之爾者。

    勘五教章(下)釋雲。

    此中本性即内六處中意處為殊勝。

    即攝賴耶識中。

    本覺解性為種性故。

    文既雲本覺解性為性種性體。

    明知就無為性論之雲事。

    如何。

    答。

    見瑜伽論文雲。

    本性住種性者。

    謂諸菩薩六處殊勝。

    有如是相。

    從無始世展轉轉來。

    法爾所得。

    是名本性住種性。

    生滅本識中立性種性故。

    就有為正論之也。

    故探玄記中明性種性種相雲。

    一就有為無常門。

    如喻伽論雲。

    六處殊勝無始展轉法爾所得。

    述就有為性立性種性之旨也。

    但于五教章釋者。

    瑜伽論之心。

    雖有為無常法爾無漏種子立性種性。

    自宗意談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梨耶識。

    故引入自宗意。

    以阿梨耶識中不生不滅真理解性立性種性雲也。

    非謂雲爾故。

    瑜伽論之意以真如無為性立性種性欤。

     聖禅僧都雲。

    五教章中。

    雲即攝賴耶識中本覺解性為種性故。

    非以真如妙理為種性體。

    指第八識中所持法爾無漏種子。

    名本覺解性。

    故無相違也。

     問。

    探玄記中明性種性相。

    引瑜伽論六處殊勝文。

    爾者六處俱殊勝欤。

    答。

    可雲六處中意處殊勝也。

    兩方。

    若六處俱殊勝者。

    五教章中引瑜伽論今文。

    意處為殊勝釋。

    明知非六處俱殊勝雲事。

    若依之爾者。

    披瑜伽論文。

    說性種性相雲。

    謂諸菩薩六處殊勝。

    有如是相。

    從無始世展轉轉來。

    法爾所得。

    是名本性住種性(文)。

    六處殊勝之言。

    無诤六處俱殊勝見。

    如何。

     答。

    瑜伽論六處殊勝文。

    其言雖似廣。

    其意唯以意處為殊勝也。

    故五教章中引瑜伽論今文畢雲。

    此中本性即内六處中意處為殊勝。

    即攝賴耶識中本覺解性為種性故(文)。

    複古記(中)解此文雲。

    上雲六處。

    六處語通故。

    于六中指意殊勝(文)。

    加之了義燈(七)中。

    引此文畢雲。

    内六處中意根處攝無漏種子。

    是六處故。

    非遍六處皆能持種(文)。

    遁倫記(八)釋此文雲。

    六處殊勝者。

    若依舊解。

    謂自性住佛性。

    即如來藏。

    有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識過恒沙功德。

    今時具六入功德故。

    言六入殊勝。

    今則不然。

    六處者遠是眼等六處。

    言殊勝者。

    即阿賴耶識。

    是其意處。

    六處中最為殊勝(文)。

    任此等釋意。

    六處之中唯以意處為殊勝之旨分明也。

    但于六處殊勝之言者。

    内六處中意處為殊勝(為言)。

    非為六處俱為殊勝欤。

     道倫記中解此文。

    引泰法師載西方六說之釋。

    可見之。

     問。

    瑜伽論無始法爾六處殊勝(雲雲)。

    六處者内外六處欤。

     問。

    有人意。

    以資糧等六位名六處殊勝(雲雲)。

    燈師如何破耶。

     義燈七雲。

     西明疏雲。

    解雲。

    瑜伽所說六處殊勝。

    有如此相。

    諸說不同。

    一雲。

    此顯種性所依第八。

    于六處中。

    是第六處殊勝。

    勝餘意處故名殊勝。

    有如是相者。

    正顯所有本性住性。

    一雲。

    六處者同前。

    說殊勝者。

    第八所有無漏種性。

    一雲。

    六處殊勝者。

    顯種性所生果。

    謂妙覺地眼等六處。

    有如是種性故。

    一雲。

    六處殊勝者。

    具顯果位内外殊勝。

    六處有如是相者。

    正顯種性。

    然護法宗取第一釋。

    依附本識無漏法爾種子。

    從無始來至妙覺位。

    名本性住性雲。

     無始本有然護法宗以下正本無也。

     玄贊一雲。

    依善戒經·地持論中。

    唯說有二。

    一有種性。

    二無種性。

    彼經論雲性種姓者。

    無始法爾六處殊勝。

    展轉相續。

    此依行性有種性也。

     攝釋一雲。

    疏依善戒經至唯說有二者。

    準下引文。

    先标後引。

    今此無标作者随時不可齊。

    一疏六處殊勝者。

    此出無漏種性之體。

    言無始者。

    顯法爾義。

    六處殊勝相傳三釋。

    一雲。

    佛果根境不過六故。

    俱雲六處。

    以實而言。

    佛十二處。

    今因中性與果殊勝。

    六處為因。

    因從果稱雲六殊勝。

    二雲。

    此是有情内六根處。

    于雲處中有得佛果最勝功德故名殊勝。

    三雲。

    是第六意處。

    無始以來殊勝種性。

    在其第六。

    阿賴耶識意處處中。

    此第六處名殊勝六處許。

    其是非如唯識鈔(文)。

     鏡水抄四雲。

    言依善戒經等者。

    二種種性○言無始者。

    辨種時節。

    法爾者顯種子不由熏生。

    六處殊勝者。

    顯種子住處也。

    展轉等者。

    前刹那滅後刹那生。

    顯種子體非凝然也。

    言六處者。

    内六根外六塵。

    十二處合而論之名六處。

    此因中六處不是殊勝。

    為因能感得當來佛果位中殊勝六處因受果。

    名六處殊勝。

    二者内六根名六處。

    有能指感佛果六處功能。

    隻此六根便是殊勝。

    三者唯取第八識中種子并第八識。

    依彼第六意根之中。

    名六處殊勝。

    此善解化度雲。

    從十信入十住。

    從十住入十行。

    從十行入十回向。

    從十回向入十地。

    從十地入等覺。

    從等覺入妙覺。

    是名六處殊勝。

    無漏種子于此六處位得殊勝故也(文)。

     會古通今抄一雲。

    疏彼經論雲等者。

    彼地持論即釋善戒經也。

    言六處殊勝者。

    言總意别。

    意顯。

    第六處中第八識内含藏無漏勝種子故。

    不同自餘有漏諸法故名殊勝。

    自無始來法爾而有展轉相續。

    窮未來際相續不盡。

    即性種性也。

    以此種子在藏識中。

    第八識體屬意處攝。

    是故總言六處殊勝(文)。

     樞要上雲。

    準善戒經·地論文。

    立為二。

    一有性。

    二無性。

    無始法爾六處殊勝有性也(文)。

    樞要明诠記一雲(種性義處)。

    六處殊勝者。

    第六意處名六處也。

    殊勝者。

    伽抄有二解。

    一雲。

    六根之中第六意根。

    其體殊勝。

    第七·八識于中攝故。

    持諸法種令不失故。

    名殊勝也。

    一雲。

    殊勝無漏種子。

    第六意處中有此無漏故。

    是無上種故名殊勝(文)。

     唯識義十卷私記三雲。

    問。

    第六意處有無漏種者。

    可雲意處殊勝。

    何故雲六處殊勝。

    答。

    其相随(為言)。

    忌雲。

    設廣還寺内一倉有金财。

    此總雲廣還寺有金财。

    如此彼亦爾也。

    第六意處第七八識攝。

    第八識處有(為言雲雲)。

     此等諸文專雖寫本文抄·玄贊·鏡水抄·會古通今抄等。

    私書入之畢。

    雖似自由。

    為令委悉也。

     問。

    探玄記中引瑜伽論明性種性習種性相。

    爾者瑜伽論所說性習二種性。

    與仁王·璎珞二經所說性習二種性。

    其體可同耶。

    答。

    其體可同也。

    兩方。

    若雲其體同者。

    仁王·璎珞二經意。

    習種性先立。

    性種性後立。

    瑜伽論文。

    性種性先明。

    習種性後明。

    論經中所說性習二種性。

    先後既異也。

    其體豈同哉。

    若依之爾者。

    五教章中。

    今此經論所說二種性。

    其體可同見。

    如何。

     答。

    仁王·璎珞二經意。

    初習成時為習種性。

    久習積成為性種性。

    瑜伽論意。

    本有種子至十住位功德方顯。

    為性種性。

    修習以去為習種性。

    故經論意同至十住已去位名為性習二種姓。

    故其體是同也。

    故五教章雲。

    然瑜伽既雲。

    具種性者方能發心。

    即知具性習二法成一種性。

    是故此二緣起不二随阙不成。

    亦不可說性為先習為後。

    但可。

    位至堪任以去。

    方可約本說有性種。

    約修說為習種。

    然有二義而無二事。

    如上攝論二義和合為一因。

    故得知也(文)。

    加之次下文。

    問此二種性與仁王及本業經中六種性内習性種有何别耶。

    答此問雲。

    彼經大都約位而說。

    以初習為習種。

    久習積成為性種。

    故說習種在十住性種在十行。

    三賢之前。

    但名善趣。

    不名種性。

    瑜伽中久習為習種。

    約本為性種。

    而此二種非初非中後。

    是故經說習故成性。

    論中說為依性起習。

    良以此二互成緣起無二相故。

    經論互說。

    義方備足。

    又經說種性在發心後。

    論中種性在發心前。

    何以爾者。

    以其至得位時功德方顯。

    是故經說在三賢位中。

    然彼功能必有所依。

    是故論中說在位前。

    要由功能顯方可說有。

    故經不違論。

    要由有性方起功能。

    故論不違經。

    亦是互舉。

    義意融通(文)。

    案此釋大意。

    至十住位修習積成時。

    性種性功能方顯故。

    仁王·璎珞二經之中。

    習種性先說。

    性種性後說也。

    而彼功能顯必由有所依故。

    瑜伽論中。

    性種性先明。

    習種性後明也。

    經論之中互述一門。

    性習先後實無相違(為言)。

     問。

    瑜伽論意。

    性種性習種性可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