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世界普花佛國。
文殊屍利善住意菩薩。
及餘大威神諸菩薩。
皆在此國(論曰)。
問曰。
更有餘大菩薩。
如毗摩羅鞊觀世音遍吉菩薩等。
何以不言此諸菩薩在彼住。
而但言文殊屍利善住意菩薩。
答曰。
是遍吉菩薩一一毛孔常出諸佛國土及諸佛菩薩。
遍滿十方。
以化衆生。
無适住處。
文殊屍利分身變化。
入五道中。
或作聲聞。
或作緣覺。
或作佛身。
如首楞嚴三昧經中說。
文殊屍利菩薩。
過去世作龍種尊佛。
七十二億世作辟支迦佛。
是可言可說。
遍吉菩薩不可量不可說。
住處不可知。
若住應在一切國中住。
是故不說(文)。
惠影疏第三并僧侃疏第三俱無别釋。
智論二十九雲。
經。
菩薩摩诃薩欲使世世身體與佛相似。
欲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當學般若波羅蜜。
論○問曰。
菩薩未得佛道。
何得身相如佛。
答曰。
菩薩為度衆生故。
或作轉輪聖王身。
或作帝釋身。
或作梵王身。
或作聲聞身辟支佛身菩薩身佛身。
如楞嚴經中。
文殊師利自說。
七十二億返作一緣覺而般涅槃。
又現作佛号龍種尊。
時世未應有佛。
而衆生見佛身歡喜心伏受化。
問曰。
菩薩若能作佛身說法度衆生者。
與佛有何差别。
答曰。
菩薩有大神力住十住地。
具足佛法而住世間。
廣度衆生故。
不取涅槃。
亦如幻師。
自變化身。
為人說法。
非真佛身。
雖爾度脫衆生有量有限。
佛所度者無量無限。
菩薩雖作佛身。
不能遍滿十方世界。
佛身者普能遍滿無量世界。
所可度者皆有佛身。
亦如十四日月。
雖有光明。
猶不如十五日。
有如是差别。
或有菩薩得無生法忍法性生身。
在七住地住五神通。
變身如佛。
教化衆生。
或初發意菩薩行六波羅蜜。
行業因緣得身相似佛。
教化衆生(文)。
問。
首楞嚴三昧唯限第十地以上所得欤。
答。
爾也。
兩方。
若唯限第十地以上所得者。
披楞伽經文雲。
依首楞嚴定及餘諸三昧。
入于初地得(文)。
如此文者。
不限第十地以上所得雲事分明也。
若依之爾者。
探玄記中。
首楞嚴三昧唯限第十地以上所得見。
如何。
答。
首楞嚴三昧唯限第十地以上所得。
不通以前諸地所得也。
故探玄記中明文殊位地雲。
若約因是十地菩薩。
以常住首楞嚴三昧故(文)。
既述文殊第十地菩薩故。
住首楞嚴三昧為由。
明知首楞嚴三昧唯限第十地以上所得雲事。
是以五教章雲。
十地至佛地已還。
滅獨覺舍大悲習。
顯此一位因圓果滿。
得首楞嚴三昧(文)。
随首楞嚴經上卷雲。
首楞嚴三昧非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菩薩之所能得。
唯有住在十地菩薩。
乃能得是首楞嚴三昧。
下卷說。
其諸菩薩得住十地。
一生補處。
授佛正位。
皆悉得是首楞嚴三昧。
首楞嚴三昧唯限第十地以上所得之旨炳然也。
但于楞伽經文者。
依首楞嚴定及餘諸三昧者。
廣舉十地之間所得三昧。
入于初地得六通及三昧等者。
其中餘三昧。
入初地位即得之(為言)。
非雲入初地位得首楞嚴三昧。
更非相違也。
玄四雲。
四明位者。
若約因。
是十地菩薩。
以常住首楞嚴三昧故。
若約果。
依首楞嚴經。
于南方平等世界成佛。
号龍種上(文)。
疏三上演義鈔七下·刊定記四無釋。
五教章下(斷惑分齊)第二以四障習寄顯地上四位四定四德四報。
一初二三地滅闡提不信習。
即顯此一位相同世間。
又得大乘光明三昧。
成于淨德。
除因緣生死變易報。
二四五六地滅外道我執習。
顯此一位相同二乘。
得集福德王三昧。
成于我德。
除方便生死。
三七八九地滅聲聞畏苦習。
顯此一位相同大乘。
得賢護三昧。
成于樂德。
除有有生死。
四十地至佛地已還。
滅獨覺舍大悲習。
顯此一位因圓果滿。
得首楞嚴三昧。
成于常德。
除無有生死。
四德圓滿故。
生死永盡故。
雲無有也。
此上義廣如無上依經·本業經·佛性論·寶性論·梁攝論等說(文)。
入楞伽經十雲(總品)。
行差别真如。
正智約三昧。
依首楞嚴定。
及餘諸三昧。
入于初地得。
諸通及三昧。
智及如意身。
受位入佛地(文)。
入楞伽經七雲(偈頌)。
正智依真如。
而起諸三昧。
如幻首楞嚴。
如是等差别。
得入于諸地。
自在及神通。
成就如幻智。
諸佛灌其頂(文)。
四卷楞伽經四無文。
首楞嚴三昧經上雲。
爾時佛告堅意菩薩。
首楞嚴三昧非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菩薩之所能得。
唯有住在十地菩薩。
乃能得是首楞嚴三昧(文)。
同經下雲。
爾時名意菩薩白佛言。
世尊。
此彌勒菩薩一生補處。
次于此尊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彌勒得是首楞嚴三昧耶。
佛言名意。
其諸菩薩得住十地。
一生補處授佛正位。
皆悉得是首楞嚴三昧(文)。
問。
名号品經文列種種身種種名等。
有諸德釋此文為佛身等(雲雲)。
爾者香象大師意可許此義耶。
進雲。
探玄記雲。
此乃是所化衆生。
非是能化之佛。
不許此義(見)。
付之。
依探玄記釋披華嚴經文雲。
如是種種不同衆生。
所見亦異。
說衆生所見佛身等種種不同之旨。
古德釋既順經文。
宗家何不許此義哉。
是以清涼大師·惠苑師等釋佛身。
如何。
答。
見六十華嚴經文雲。
此娑婆世界中諸四天下。
教化一切種種身。
種種名。
處所形色長短壽命。
諸得。
諸入。
諸根。